創造者的研究 ——《Idea Makers》
原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GeekArtT .
Stephen Wolfram的名字,即便在數學界也只有一部分人群相對熟悉。但如果提到他的數學軟體Mathematica,那或許熟悉的人會增加一個數量級。而這個數量級的增加,要得益於中國的大學版應試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的廣泛硬性宣傳。但估計Wolfram並不會因此太過開心,因為這些廣泛的用戶並不會為他的軟體支付半毛錢的費用。
雖然這些潛在的聯繫並不能帶來什麼心馳神往的回憶,但Wolfram本人的經歷,的確是個傳奇。15歲的他便開始了Applied Quantum Field Theory和Particle Physics 的研究。17歲進入牛津大學,但因為覺得課程boring又在19歲時放棄畢業證離開,輾轉到美國進入到加州理工大學。次年即他20歲時,他拿到了粒子物理學的博士學位。而這個學位的審核委員會,包括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因曼 (Richard Feynman)。
Wolfram因為在研究物理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他稱之為A New Kind of Science(NKS)的各種類似於數學分形(fractals)的奇形怪狀的圖形,例如像這樣的:
又或是這樣的
還可以是這樣的
然後Wolfram就毅然決然地全身心投入到這類圖形的研究中,一晃就是20年。不得不說,天才就是任性,可以奢侈地將才華投入到任何常人覺得毫無價值的研究中。
為了更加細緻和方便地研究這個被Wolfram稱之為NKS的東西,他決定自己寫一套系統來做數學實驗。這套軟體就是之後強大的Mathematica了。
為什麼這套系統會叫作Mathematica而不是直接的Mathematics呢?根據這本《Idea Makers》中的介紹,這個名字來自於Steve Jobs的意見。而Jobs應該是參考了牛頓的《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的原版書名。它是由拉丁文的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構成。即便是軟體的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Jobs的獨特品味。
Wolfram是一位極其高產的創作者。他不僅僅是醉心於科學研究,他能夠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自己影響力的維護和經營之中。在他的官方blog(blog.stephenwolfram.com)上,你能看到非常多優質的post,每一篇都不是淺嘗輒止的隨口一說,而是長篇大論地剖析一番。
從《Idea Makers》的序言便能看出Stephen Wolfram的人文素養。他同其他的大師一樣,總是對各領域都保持著難以遏制的好奇心。而對人文歷史的研究,是出於同樣的科學思路:通過研究歷史數據和樣本去找尋一種pattern,去發現一種隱藏在紛繁細節背後的規律,然後以此來指導自己的研究。在千萬個歷史事件和樣本的背後,自由其特定的歷史規律。對它的仔細研究能夠讓你慢慢地建立起一種判斷的直覺,什麼樣的項目靠譜,什麼樣的人生可能會更具備延拓性。
縱觀整本《Idea Makers》,它是Wolfram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研究的文章合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在他的blog歷史中找到。書中一共記錄了15位人物的故事,但最具啟發性的,無疑是Richard Feynman與Srinivasa Ramanujan這兩篇。
- Richard Feynman
- Kurt G?del
- Alan Turing
- John von Neumann
- George Boole
- Ada Lovelace
- Gottfried Leibniz
- Benoit Mandelbrot
- Steve Jobs
- Marvin Minsky
- Russell Towle
- Bertrand Russell & Alfred Whitehead
- Richard Crandall
- Srinivasa Ramanujan
- Solomon Golomb
這兩篇細緻地探討了這些Idea Makers能夠做出貢獻的原因和基礎在哪裡?在需要各種靈感迸發的創新研究領域,是否有一套背後的pattern能夠更加促進研究工作。(可參看文章《發現與研究的基石》)
Wolfram評價自己對研究工作的態度是極其努力,這不僅體現在他1192頁的大部頭書籍NKS。如果你看過他發布在YouTube的編程直播、關於AI的採訪又或是學術演講,你一定會被那漫長細緻、語速飛快的熱情所折服的。你足以在每一個細節處反推出他背後的辛勤勞作。
他力求對每一項工作做到挖掘到極致。這項標準同樣運用在了他對人物的研究中。按照Wolfram的說法,他自己對璀璨耀眼的人物研究,必須要做到不再有神秘(no mystery)可言。他的研究要能夠充分顯示出為什麼這樣一個人能夠有如此卓越的貢獻。而那個理由,必須要在他的歷史經驗中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那個理由依舊顯得奇特,那就說明他還必須繼續挖掘下去,去找尋更多的信息材料,去翻閱更多的原始文獻,直到他完全理解了這個人物的生長規律。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你喜歡科學與人文的交叉,喜歡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去研究和探索更加不確定的歷史和創造,那麼,這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一本佳品。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分享,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謝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