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牽引科學嗎?為何很多人感覺不管用?
(本文主要介紹頸椎問題,解決原理也同樣適用於腰椎)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牽引?
「牽引」顧名思義就有順著...拉伸的意思,物理牽引科學嗎,市場上很多宣傳並不科學。市場上宣傳牽引可以矯正脊柱,治療提升脊柱的功能,其實是及其錯誤的。由此經常引發很多慘案,各種中醫門診、莆田系醫院,暴力牽引導致的椎間盤鬆脫、肌肉拉傷等,每天都在上演,市場上各種牽引類產品幾乎90%都有危險性。
脊柱由軟性組織(肌肉、韌帶、椎間盤)和固定組織(骨骼)組成,矯正肯定是改變了它的姿勢,那也只能是改變了軟性組織的姿勢,固定組織(骨骼)不可能發生形變,但軟性組織不像金屬材料那樣,掰成啥樣就能固定下來,仍然是要恢復回到原來的形狀。只要肌肉的力量功能沒有發生改變,矯正就是一個偽命題。而力量功能的提升除了個人主動去訓練活動,並沒有第二種方法。因此,僅僅通過牽引實現治療這種說法也無從談起。
但牽引可以切實有效快速地幫助人們解除疼痛,雖然不治本,但治標也同樣重要,因為人們疼痛的時候,一是影響正常生活,二是疼痛期間因為更難保持姿勢,會導致脊椎功能加速勞損。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牽引的原理,從而更好地通過牽引解決頸椎的問題。
因此,利用力學受力原理,調整脊柱的結構姿勢,恢復物理受力平衡,通過外界支撐住脊柱的姿勢和重量,使脊柱周圍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解除痙攣。這也正是牽引的科學所在,牽引對治療、康復有幫助但關係並不是很大。
為何很多人感覺牽引不管用?就要看具體的牽引是否科學。
對於牽引,我們只需關注脊柱周圍的肌肉是否能通過牽引得到徹底的放鬆休息,我們先看一下脊柱周圍的肌肉,哪些是用來維持脊柱穩定的核心力量:
上圖左側看到的是脊椎附近的淺層肌,右圖是深層肌肉。淺層肌是負責運動的肌肉,在各種運動的拉升中主要靠淺層肌來完成。深層肌主要任務是維持脊椎的穩定性,在運動中也是收緊不動的,是維持脊椎穩定性的核心力量。我們脊椎失穩、滑脫主要是這些長在相鄰關節之間的短小的肌肉出了問題。這些肌肉長在深層因為很少運動所以勞損後不容易恢復,時間長了,力量功能就會下降。只要有一根肌肉力量下降,脊柱就容易失去平衡。
牽引的意義就在於對這些短小的肌肉進行均勻的拉伸,使之不再主動發力收緊起來,雖然不是鍛煉提升,但也能使之得到有效的放鬆休息,從而解除痙攣疼痛。是否能達到有效牽引的目的,就看所有這些短小的肌肉是否能達到均勻地拉伸。
脊椎牽引主要有兩種方式,立式和卧式。看這兩種牽引的科學性,以及如何改進。
1、常見立式的有氣囊充氣式的、塑料頸托式的、掛架吊起式的,肩托固定架吊起式的。所有立式牽引都可以歸納為以下兩種受力模式,即將頭部托起或吊起,實現對頸椎的拉升牽引:
從物理力學的分析看,這兩種受力方式本質是一樣的,如下圖:頭部抬起後讓頸椎朝上短期內有放鬆的效果,長期這樣牽引增加了新的不穩定性。因為並沒有尊重脊柱的自然生理曲度,必然有部分肌肉會過度拉伸,部分肌肉得不到拉升,不能達到均勻拉伸的目的。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頸椎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固定,還存在左右旋轉的自由度,負責旋轉的深層肌肉(迴旋肌、多裂肌)仍處於工作狀態之中,無法得到徹底的放鬆。
後來市場出現一些針對塑料頸托改進的產品,比如塑料頸托墊一層氣囊,人戴上後再打氣,通過擠壓勒緊脖子,盡量讓牽引方向符合生理曲線,旋轉的自由度也得到一定的限制。原理和腰椎疼的人用寬腰帶裹緊一樣。但受力的根本方向沒有改變,脊椎力線(上圖藍線)難以準確回到原位,效果還是達不到理想狀態。
2、常見卧式五花八門種類繁多,我們先用物理力學的知識看卧式怎麼牽引:
從上圖看,牽引合力可以和頸椎弧度完全一致,理論上講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方案。實際上從整個頸椎的力學分析來看,是一個典型的「挑扁擔」模式,中間是頂起來的,兩頭是下墜的重物,一頭重物是胸椎,另一頭重物是頭部。
從上圖可以看出,兩側的支撐力f2和f1應遠小於中間的支撐力f,同時支撐起來後還要呈現最自然的脊椎力線,只有這樣頸椎的重量被牽引枕完全支撐了起來,頸椎周圍的肌肉在自然曲度下得到均勻的拉伸,不再需要參與維持關節的穩定性,從而得到徹底的放鬆休息。理論上行得通,但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市場上宣傳牽引功能的不少於幾百種,其中頸椎枕頭比較多,我們僅針對其牽引功能進行討論,大體有四類:
1)固定形狀的,如木枕、塑料枕、顆粒緊密填充的圓枕如下圖;這種類型的牽引枕完全可以將頸椎支撐起來(8cm左右高度),但每個人的脖子長短重量不一,很難支撐出最自然的脊椎力線,生理曲線要麼被撐展了,要麼就是中間太硬兩側懸空,同時由於沒有標準的測量方法去測量每一個人,所以也無法實現個性化定製。實際上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方案,因為使用的時候脖子的位置靠上一點,或者靠下一點都將導致無法支撐出自然的脊椎力線,所以頸椎疼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使用一周左右,認為是太硬導致的脖子更疼了。
2)彈性的,如記憶棉、乳膠棉、絲綿:這類牽引枕為了保證適用於睡眠,從外形上看正好可以支撐起頸椎正常的弧度,但是枕上去後會發現填充物彈力太小,輕易被壓下去,實現不了「挑扁擔」式的牽引,頸椎中段支撐不足處於半懸空狀態,仍需要頸椎周圍肌肉配合來維持姿勢,得不到徹底的放鬆休息。乳膠棉彈性相對較大體驗較好,近年比較流行,而記憶棉力度太軟效果還不如普通的枕頭。
3)顆粒填充式的,傳統常見的是蕎麥顆粒:如果用作牽引的話,可以將填充物盡量向脖子的位置集中一些,缺點就在於這些顆粒動一下就往下移動,逐漸支撐不住了。
4)高度可調式的,如塑料托:這是相對先進的一種,通過高度可調改進了固定式牽引枕的缺點,正好實現了「挑扁擔」式受力模型,頸椎中段給於足夠支撐,實現了相對理想的牽引模式。缺點就出在這個上椎托上,受力面太小,只能頂起2-3個椎關節,那麼其他椎關節得不到支撐,就無法實現整個脊椎力線的均勻拉伸。如果椎托做大了就又變成了固定式牽引的模式難以適配每個人脖子的長短、弧度。從實際效果看,這種牽引比前面的都好用。
希望大家看得不累吧,能看到這裡的人,估計都買過五六個以上五花八門的頸椎枕了,有同感的用您的小手到屏幕下方點個贊吧@_@
接下來我給出一種理想的牽引模型
上圖牽引模型和下方的理想牽引模型相比:
1、彈簧彈力設計彈力大于海綿弾力,正好可以實現了f>f1>f2,將頸椎中段頂了起來,同時f1和f2保證了頸椎兩端不至於懸空;
2、彈簧、海綿形狀都會隨外力自動變化,整個頸椎的都放上去後,無論你怎麼動,下面都能自動適應頸椎的自然生理曲度;
這個牽引模型還很好地避免了胸椎問題的產生,將頸椎頂起來的時候,胸椎也有支撐。許多頸椎疼痛的人都有胸椎問題,就是因為睡覺時將頸椎墊的過高,胸椎位置處於懸空狀態,胸椎周圍的肌肉一晚上都很緊張,市場上大多數牽引枕都存在這個問題。
實際上這個模型不單單是用來做牽引的。把它放在椅背上就是一個康復訓練器械,實現牽引式康復運動,頸椎鍛煉必須是牽引式的,在牽引中運動,在運動中牽引,就是說必須順著頸椎的生理曲度,保持椎關節在均勻受力中進行運動,否則容易發生關節錯位的危險。可能有人會說頸椎每天疼痛,做鍛煉不是更疼了嗎?這就要看牽引的效果了,上面這個牽引模型睡1-3個小時,疼痛一般都可以消除得很徹底,肌肉不再痙攣了然後再去運動。
腰椎也可以用它來做牽引運動:
無論什麼康復訓練方法,希望大家看了下面這篇文章,再去做,否則事倍功半哦!
為什麼頸椎、腰椎鍛煉不好?
我們開發了專門的康復訓練學習視頻《腰頸運動三步曲》,只有四分鐘長,看完您會找到的。
請大家看完給點個贊,您的鼓勵是我們團隊做下去的最大動力!
更多文章請關注我的專欄,本專欄致力於脊椎問題24小時解決方案的研究和開發
(牽引+訓練+助眠)
推薦閱讀:
※腰間盤突出可以就靠自己的做康復鍛煉嗎?
※20歲患腰間盤突出能治癒嗎?
※腰間盤突出 4/5椎,今天剛剛查出來,請專業醫生幫忙看看,嚴重嗎?如果我33男,家裡頂樑柱,大哭 ?
※本人患有腰間盤突出,不知通過保守治療能否恢復。?
※李明威的知乎Live—腰間盤突出的分析和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