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從設計師到設計總監,他告訴你如何確定自己找到了「好工作」
每年7、8月畢業季和年初跳槽季,都是各大設計公司「批量換血」的時候。這個狀態催生出了很多新機會,於是很多人在知乎上私信問我的都是同樣的問題:
「你說是大設計院好,還是民營的設計小公司好?」
「外企和國內的小事務所我究竟該怎麼選?」
今天講一位朋友的故事,這位朋友算得上是年輕有為的經典楷模:24歲畢業,不到28歲就出任設計總監,在國內一所很有競爭力的私人事務所做得風生水起。
3年時間,他幾乎沒有一絲浪費,在職場上發展得既迅速又平穩,贏得了很多羨慕的聲音,但我知道長期一帆風順、又能在意料之中規避掉很多「暗礁」——靠的不單是幸運。
在職業選擇上,他是怎麼想,怎麼做的?
這是我加入這家公司的第3個年頭,這幾年公司發生了很多變化,發展速度說實話有點超乎想像。回想我剛入職的時候,當初我是唯一一個「本土草根」,其他設計師基本都是海歸。
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想像自己會成為今天這個title,也不敢想太多。
因為那個時候我身邊的海歸們優勢都非常明顯,似乎與生俱來地帶著更多自信,我自己也覺得確實他們更有光環。設計總監,怎麼也得是那樣吧,看上去就很精英的樣子。
剛畢業什麼都沒有,房租5個月漲了2次,我只好麻利地拚命作圖。在那樣的環境下,我最關心的就是——下周和我的項目leader反饋的時候,別出錯,因為他們可能隨時把我炒了。
我不是一個「上進心很強」的人,但我是個「喜歡挑戰多過安穩」的人。在公司的這幾年,我確實越來越覺得價值觀「吻合」對於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雖然,機遇和遇到的人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因為,任何一個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設計公司,核心團隊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底下的設計師,肯定都是「聰明人」。區別在於,怎麼去定義「聰明」,以及「利用聰明做什麼事」。
這時候,價值觀吻合,就更重要。因為當「聰明人」遭遇「設計師」,根本不能靠所謂的流程規定的壓制,只能靠Value。
所以,我就從我的經歷,講講自己最深的幾個感受,供和我一樣喜歡挑戰多過安穩的人參考。
說唯才是舉也好,說任人唯賢也好。其實這個詞的核心意思是說:如果某個設計團隊更關注於一個設計師內在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出身」、「是不是誰介紹的人」這些外在的東西。肯給新人一些相對核心的設計任務和鍛煉的機會,那不出意外這應該是個好公司。
這可能也得益於公司里有很多「海歸」的緣故,企業的文化很早就定義成這樣,貫徹得也比較徹底。剛開始進去的時候,就感覺管理風格很透明,大部分人都關注於做事,對事負責。
這樣的環境少了很多無謂的「辦公室政治」與「內耗」。只要勤懇工作,把活兒做好,就會獲得相應的升遷、資源、人脈、薪酬等等。
所以,對於很多剛畢業沒什麼背景又想做設計師的孩子來說,能夠幸運地入駐一家懂得「唯才是用」的公司,這是自我積累和完成上升的樂土。
我就是受益者,作為沒有「海歸背景」的我來說,當時進入這家公司時這裡還沒什麼規模,但是老闆的態度一直都沒變。招你進來,默認你和其他人一樣有潛力,那就一樣培養。
唯一的目標就是:儘快成熟,最大程度發揮優勢,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也許你會說「唯才是舉」對於設計公司來說不難吧,不都是憑藉「設計」在做事嗎?但實際上,對於任何一家需要盈利的機構,特別是「沒有實體產品」,就靠「人」撐門面的設計公司來說,其實更難。
公司剛起步的時候,也有人說最快的方式就是靠走關係拿到一些單子,甚至可以套大院的牌子做「代工」,做一些「快活兒」之後迅速拿錢走人。那樣確實更「快」,但如果那樣用自己的「招牌」,沒幾次牌子就會爛掉。
能在到處都充滿浮躁之氣的當下,堅持耕耘,堅持唯才是舉,多給有能力的年輕人一些機會,是很難得的。但凡遇到,一定要抓住。
設計師說到底還是個「手藝人」,不論是做設計項目的思維,到明確各種方案圖紙的需求畫像,再到項目把控的指標和達到指標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無疑都是「老手」帶「新手」的傳承關係。
一個設計師,在行業內做出名,都是有態度,有理想、有逼格、有能力的「手藝人」,我覺得說得很對。
所以,在公司也是一樣,不論你是海歸還是本土剛畢業的草根,進來一律從一線崗位做起,沒有差異。唯一的區別可能在於,應屆畢業生在前期可能是「設計助理」,有經驗的人可以直接從「設計師」做起。
沒有「完全空降任高層」這回事,級別高也要快速向上跟一遍項目,可以快,但不要跳。所以如果你去哪家公司看動不動許諾你高職啊、期權啊,或者隔三差五空降個級別很高的設計師,你就要留心了。
項目里的「師徒關係」其實是企業文化里很核心的一個組成部分,越牛的公司,越不會忽視「人」的文化。不是指「人際關係」而是真的有人帶你教你,幫你規劃並儘快實現職業發展需要的原始驅動資本。
如果一個企業重視「人」,圍繞在你周圍的4-6個人是符合相同「價值觀」的人,那麼很大程度上在這個企業中任職的幸福感也會比較高。因為符合相同價值觀的這4-6個人中,就有支持你的上級,協作感良好的你的平級、你得力的下級。
而不論是師傅,還是周圍的工作夥伴,價值觀相同的人會在你未來迷茫或動搖的時候拉你一把。
說到人的文化,這裡還要再說一下,無論是我所在的公司,還是我認可的朋友所在的公司,大家一致反映周圍人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質,說得過分一點,這個特質就是「賤」,不僅如此,還「自虐」。
而無論是賤還是自虐,指的其實都是「完美主義傾向」。開始的時候不一定有十全的把控,但只要開始做這件事,就要做到最好,寧可不做,但絕對不允許自己完成的是個水貨。
任何品牌的建立,尤其是「設計公司」的招牌,完美主義幾乎是必須的。
但這樣給自己的壓力其實是非常大的,你要做好準備面對:工作時間長、時間緊任務重、不滿意就推翻重做直到滿意為止。
我還記得後來自己任設計主管的時候,有一個case的第三方派來的PM其實很友好,對我們做的東西表示已經滿意了。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還需要完善,但我那時候也覺得「差不多得了」。後來內參會上報的時候,被當時的總監當面指出各種問題。
他說的話時至今日我依然印象深刻:如果我們只是以客戶滿意為標準,我們早就死了。
真的是always自虐到骨子裡。
可能因為公司本身也沒那麼「根基深厚」,就跟任何一個北漂或者需要靠自己白手起家的人一樣,想要在大環境中證明自己長期有用,就得對自己有非凡的要求。
所以,別讓自己在習慣於說「差不多得了」的公司待太久。而要在可以給自己不斷提出「挑戰」的環境中保持精進。
理想主義不是說英雄情懷,更不是說我們就不賺錢了,更準確地說,是指做事情的格局,我們相信只要是把事情做好,產生了應有的價值,其他那些是會跟著來的。
而為了讓理想主義還叫做理想主義,而不是叫好高騖遠,在客觀衡量上也有它自己維度內的邊界。通常來說,理想主義有幾個表現:
不單純考慮眼前利益
如果全做眼前唾手可得的項目,有些快錢是好賺,但那是眼前的,是暫時的。我們還一直和海外的課題組保持密切的聯繫和協作。這樣的項目很可能並不賺錢,但是會讓公司的團隊長時間維持在「保鮮」的狀態。
很多想法上略超前於國內實際應用的東西,如果不時刻保持關注,未來一旦機會來臨,就會接不住。
總是有墊著腳能實現的目標
做設計是需要想像力的,但是設計公司尤其到了具體執行層面,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想要在市場中保持商業競爭力和盈利的狀態下,要及時調整規劃和制定目標。
更多的不是指日常任務該如何完成的目標,而是符合長期發展需求的戰略目標。通常這樣的目標不會輕易達到,key words就是宏觀、有挑戰、可實現。
總之,我想我是幸運的,能有這樣的經歷,進入這樣一家公司經受訓練的過程或許磨人,但也慶幸自己堅持下來。這樣的平台,才能讓成長以光速計。
(*應要求,本文中已對私人信息進行保密處理)
———————————————
歡迎關注SODO官方微信(搜索:sodo_art)
如有設計求職、專業技法、職業提升、求職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宇文妍諮詢
推薦閱讀:
※30歲前拚命,30歲後拼名
※說說產品經理各個階段的工作內容(一)
※你得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內向的人,從事需要很好地與別人打交道的職業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