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庭衛生間的商場一般不會差
前幾天有位朋友給我出了一個選題,她是一位未婚女青年,卻為商場母嬰室操著心,因此,我覺得有必要稍微聊一下這個話題。
長期以來一直有很多人,他們會提出各類理論,其中之一可能就是:
看一個商場好不好,先看它的衛生間。
之後,隨著購物中心越來越多,越來越進步,這套理論變成了:
看一個商場好不好,先看它的母嬰室。
已經有很多公眾號盤點過上海做得好的各大母嬰室。
現在,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我朋友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吐槽,主要講的是:
名稱方面,母嬰室對育兒做出了「性別定義」,作者主張應該「去性別化」,改為「育嬰室」。
場所方面,作者的觀點是,育嬰室不應該設在男女衛生間內,應該有獨立的育嬰室,這樣可以避免粑粑單挑帶娃時可能產生的尷尬。
以上稍微概括了一下這位知乎作者的觀點,這也是讓朋友帶給我這個話題的始作俑者。
下面稍微聊一聊我個人的觀點。
首先,我們要理解家長帶娃到商場以及其他公共場所,可能會面臨哪些問題。
最小的可能需要哺乳;
稍大些的需要換尿布;
再大些的,就需要有個合適的獨立上衛生間的空間。
第一種情況,媽媽必定是在場的;後兩種情況,可能會有粑粑單挑的局面。
而母嬰室之所以叫母嬰室,我個人認為,它並不一定就只是給育兒做出性別定義,而是給媽媽以及娃一個獨立、私密的空間;另一層含義,指的是「男士止步」。
它本身沒錯,但確實會帶來那位知乎朋友提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家庭衛生間的概念才會應運而生。
它應該是一個供帶娃家庭解決各類問題的多功能場所,至少能夠實現哺乳、換尿布、小孩如廁這幾個基本問題,同時爸媽單挑不會尷尬,舉家前往不顯局促。
很多優質商場已經在嘗試這麼做了,有幾種做法:
一種是單一的母嬰室包間,不管進幾個人,內部門一鎖,便能獲得較好的用戶體驗,當然弊端就是需要排隊等候;
一種是有場地條件的商場,會拿出大塊區域進行規劃,根據哺乳、換尿布等不同的職能進行分割,這樣即使粑粑單挑帶娃換尿布,隔壁別家媽媽餵奶,大家各司其職,也不會產生尷尬,前提是自身素質有保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此類案例是新世界大丸百貨,不虧是日系商場,在「服務」領域是領先的。
第三種,就是真正的家庭衛生間,它其實與第一種類似,但是是理念上的提升,也是那位知乎作者的最終訴求。
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尋找「母嬰室」,甚至在詢問商場工作人員的時候也會以此相稱,最終並不會太在意自己進的是「母嬰室」?「育兒室」?還是「家庭衛生間」?
我此前介紹過K11 B3層的WeCare:
相關閱讀:《從K11到太古匯,在這樣的廁所里能玩上一整天》
有幸通過這篇文章,認識品牌的朋友,據說該品牌的創始人是一位德國老闆,因為注重細節,因此覺得一個優質的衛生間空間,是商業乃至社會硬體以及精神文明進步的象徵,這個為家庭量身定製的空間,WeCare把它命名為Family。
因此,可以說WeCare所做的工作有所超前了,但這卻是我們商業進步所必須真正去履行的職責。
最後,有家庭衛生間的商場一般都不會差,但此時此刻先把母嬰室做好也不賴。
我家咔小胖2歲多一點時就已經記得,那個辦小豬佩奇展的商場有專門為她配備的洗手間。
推薦閱讀:
※大客戶談合作,想的何止是價格 | 丹牛
※商業物業(21):唱起九龍東,未見其利先見其害│脫苦海
※首屆上海國際商業年會探班圖報
※一個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