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早教面面觀
初衷:作為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跟大多數新生兒父母一樣,都希望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至少不希望她是媒體口中的熊孩子。孩子出生在紐約,成長在紐約。剛出生的時候,我們還有父母幫忙,後來由於父母簽證原因,不能長時間在此陪伴我們,於是在她半歲之後就是我和太太每天照顧。在這兩年中,我們經歷了不少教育理念上的衝突,不斷反思對比我們曾走過的路,並試著去了解美國人在相關問題上的看法。於是想通過這個專欄去分享並且和知友們討論這些早教問題。
一、美國人重視教育嗎?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一圖勝千言:
(圖示註解:圖左曾是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豪,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在給剛出生的女兒讀量子物理)
二、美國的爺爺奶奶真的不幫忙帶孩子嗎?
「中國人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外國人一個人帶一個團隊的孩子。」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話。可見在大多數國人的認知當中美國的爺爺奶奶是不會幫忙帶孩子的。可是又有知乎網友說了,爺爺奶奶不幫忙帶孩子的都是中產階級,在更高的社會階級里,也是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
我身邊的樣本比較少,可能有些挑剔的知乎網友就會有意見了。我只管列出來,說明有這些情況的存在。
我們有在紐約嫁給老美的一個阿姨,她和丈夫在華爾街工作,相對代表了一些較高收入群體的情況。她說在她的圈子裡沒有父母幫忙帶小孩的,都是請的保姆。在紐約這個地方,往往父母雙方都需要工作以維持收入。
同樣,我們在新澤西一個富人區里也見過爺爺奶奶帶著小孩去早教班的,她當時給我們說他們家孫子周一四在他們家,周二五在他另一對爺爺奶奶家(the other grandparents,或許可以理解為外公外婆)。
我們坐Uber的時候,有個司機說他丈母娘在這呆了幾個月幫他們帶孩子,因為他們請不起保姆,他丈母娘又不放心他們就很「積極」地跑來了。
所以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像很多頭條文章一樣用個人態度代表群體。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如果能帶出更「好」的孩子,也並不是什麼壞事情吧。
三、美國食品真的健康嗎?
很多人找我了解美國的幼兒輔食等食品,在國內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我是非常理解的。也有很多人平時不關注美國的新聞,其實美國的食品也不一定就非常好。也有很多令人擔憂的現狀,比如前段時間的麥當勞冰淇淋機事件。在這邊一些有條件的父母都會選擇買歐洲的幼兒食品。因為他們也對美國的食品安全信心不足。
四、美國的daycare和早教中心
我們在美國前後經歷過幾家不同的早教機構和daycare,有連鎖的,有本地的。他們在教育上大同小異,小異的地方大概就是有意義的學習到底在其中佔多少分量。這個以後會專門進行一篇擴展。
五、美國的兒童書和玩具
因為美國網購的單一,大家基本上都是在亞馬遜上買東西,就造成了一些best seller(最暢銷產品)或者amazon choice(類似於編輯推薦)的玩具和書成了每家必備。我家孩子特別喜歡讓我們給她讀書,於是我們家的中英文讀物已經裝了幾個尿布箱了。從我個人來說,我更喜歡美國的書,沒什麼東西,但也沒有中文故事裡畸形的邏輯。
六、美國的兒童保護
提到兒童保護,不得不提安珀警報(美國兒童丟失時,所有通訊設備都會收到的警報服務)。我在美國紐約呆的這幾年前後也收到過幾次,所以說美國並不是沒有兒童拐賣。這個在以後展開來講。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算是以後寫作的提綱。大家如果還有感興趣的話題,可以留言給我,我也會很積極地去更新我的文章與大家溝通。從12/13年註冊知乎以來,我在今年(17年)六月份之前一直作為實名用戶存在。我很珍視這個平台,並且對自己的話負責。不引戰,不交友,不編故事,不參與平台上的是非。它帶給我的已經帶給我了,我也想反饋一些自己力量,讓別人看看我的世界。我曾覺得自己渺小,自己的世界不足為人掛齒。但自己兩三年前匿名(因有個人信息)寫過的一篇高(萬)贊答案至今仍有人點贊留言,突然覺得哪怕自己的力量再微薄,也在幫助一些黑暗中的人看到些許光明。就像知乎的座右銘:看到更大的世界。我的世界也是這個世界中的一部分,希望讓需要的人看到。
這篇文章是我等待專欄開通的時候寫的,現在專欄通過了審核,就把這篇作為專欄開篇貼過來。知友們可以關注這個專欄以便隨時查看更新。不夾雜廣告,不安利微信號,如果你也喜歡這樣安安靜靜地上知乎,並對孩子的教育感興趣,就讓我們在這裡一起探索討論。評論或者私信都能找到我。
推薦閱讀:
※這25個挑選早教的真相,知道15個就不會被坑!
※蒙氏日常生活 | 0-6歲的孩子在家裡做這些就好啦
※如何讓小寶寶儘早的說話?四種辦法讓小寶寶成為掌握語言的神童
※蒙氏感官 | part 1-教室的視覺部分以及在家裡能做什麼
※給1~2歲的寶寶一個有吸引力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