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的「頁面顯示設置」與「查看所有」功能

原作者:Jakob Nielsen/ 原文章:Pagination Preferences and View All /發布時間:04-28-2013 / 翻譯:小球娘

幾句話概述:很長的列表內容可能需要把分頁顯示作為默認設計,但如果用戶想把顯示方式自定義為「查看所有」,那麼我們需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當由於項目過多而無法輕鬆的把所有內容都顯示在同一頁面時,用分頁顯示是個不得不選的辦法。對於線性的內容——就像你正在讀的這篇文章——就應當永遠不要把它打破成多個頁面進行顯示。當用戶所追求的只是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與其把查看多頁內容而必須進行更多操作步驟的痛苦加註在用戶身上,不如就在一個單獨的長頁面上顯示整篇文章,讓用戶只需要呆在同一個頁面里。

對於列表類的內容來說,分頁顯示會特別合適,比如購物網站,搜索結果頁面,文章歸檔,圖片相冊等。這時,用戶的目標不是把完整的列表內容全部讀完,而是搜尋一個目標對象,並通過點擊來達到那個目標頁面。

假設你可以對列表內容進行優先順序排列,用戶則更容易在列表頂部找到他們想要的內容。為了讓用戶注意力集中和優化他們的反應時間,你可以用一個相對短小的列表作為起始,然後根據需要,為後面的內容提供分頁瀏覽的選項。

查看所有

瀏覽產品的時候,相比於從一個頁面點擊到另一個頁面,很多用戶喜歡在同一頁面上查看所有選項。在使用性研究中,我們經常發現「查看所有」鏈接對很多用戶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查看所有」選項對於不使用它的用戶來說並不討厭,但當沒有這個選項時,有些用戶會抱怨它的缺失。

「查看所有」 對於那些不好被排序的內容尤其重要——即內容是關於個人喜好,而非關於對象具體屬性的內容。比如在時尚,藝術,花卉,甚至巧克力這樣的內容領域裡,用戶可能更傾向於瀏覽很多項目而不是被限制在單一頁面的幾個有限項目里。

然而,即使像是「查看所有」這樣有用的功能,仍然需要一個單頁顯示的數量上限。對於龐大的資料庫來說,一個簡單的檢索命令就可以返回數千甚至上百萬的結果,直接根據這些檢索結果來生成極長的產品列表顯然不合理。

一般來說,這個項目數量的上限可以在100左右,比之多或者少取決於用戶瀏覽內容的難易程度,和長頁面對用戶反應時間的影響大小。

「查看所有」一般情況下比「無限滾動載入」有優勢,因為無限滾動載入模式在用戶靠近頁面底部時就會導致新的載入出現,從而沒法給用戶一個頁面完結的感受,同時也不如導航更能引領用戶操作。同樣道理,當由於內容過多而沒法顯示在合適長度的頁面上時,分頁顯示通常也比無限滾動載入模式好。

查看N個項目

很多網站可以讓用戶選擇頁面項目的顯示數量。但類似讓用戶從下拉菜單里選擇到底是每頁顯示10個?20?30?或者40個項目?這種處理往往過猶不及。

一般來說最好提供一個簡單的默認數值——比如10或20——然後加上「查看所有」選項為想瀏覽更多的用戶服務。相對於使用下拉菜單,這個設計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按鈕,操作也因此更快捷。

再或者,如果「查看所有」功能會導致生成一個過於笨重的頁面,那麼可以讓用戶從兩個數字中做選擇,例如10或50,這裡的第二個數字應比默認數字在合理範圍內更大

如果是在兩個都相對較小的數量中選擇(比如10或20),用戶也可以點擊「下一頁」,從而避免在決定到底應該顯示多少內容時而產生的認知負擔。

用戶自定義

當提供顯示數量選項時,電腦程序應該幾乎永遠以用戶自定義的設置為先,並把它作為下次用戶來訪時的默認設置。對於很多網站或軟體沒有注意這方面而迫使其用戶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輸入他們的選項的情形,我表示震驚。

針對用戶自定義功能的可用性測試結果顯示了如下兩點:

  • 大多數用戶並不想使用自定義;他們傾向於簡單的使用默認設置。因此,由於絕大多數用戶只會體驗默認設置,制定優化的默認設置以適應大多數用戶的任務就落在了設計師身上。
  • 自定義功能有著其本身特定的交互界面,於是也有其自帶的可用性問題,尤其當設計師用力過猛而給了用戶過多選擇的時候。

「查看所有」功能和「查看20/查看100」這兩個解決辦法都沒有以上這些問題,反而還有很多優勢:

  • 自定義功能出現在任務操作流程里——即正當彼時彼處用戶需要改變顯示方法的時候——而不必非要長途跋涉到「功能設置」專項頁面才能進行定義。
  • 選項易於理解,不需要額外說明。
  • 假設你只比默認模式額外多提供一種顯示方式,這樣的功能實現起來非常簡單(相較於讓用戶打開下拉菜單,然後讓他們面對額外的選擇:10?20?30?或40?這類操作而言)

--------------------------------------------------------------------------------------------------------

小球娘的話

創業公司真的會把人的時間填的滿滿的(並沒有,其實就是懶 = =),最近雖然疏於更新,但幾乎每天都有新朋友關注專欄的通知送過來,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今天剛好在NNG查閱資料,看到這個比較簡短的出自Jacob本人的文章,正好快速翻譯一下,希望讓有需要的人看到。其實後台還堆積了很多好文章我想翻譯給大家的 >_< 必須要push自己勤快點~ 大家想看什麼主題的文章也可以留言給我,有合適的我就優先更新相關內容。

下面的生活嘚吧嘚不愛看的小夥伴麻煩繞開 = =

以前在500強公司擰螺絲感受不到,自從到了創業公司,才體會到了什麼是動腦子解決問題...於是才體會到了自己腦力的不足——或者說我自信聰明是有的,但缺乏方法,於是思維不夠活躍,再於是追根溯源琢磨著一部分問題也許大概可能好像彷彿來源於根深蒂固的早期教育。

客觀地說,天朝的教育模式不是鼓勵思維型的,這種教育培養的不是獨立思考的領袖,而是執行者。你可能會說:哎?我工作中也得獨立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問題呀,怎麼說我沒有獨立思考呢?沒錯是要獨立想辦法,但大家所想的辦法仍然是為被支配服務的。打個比方,讓你去砍樹,通過獨立思考你找到了100種砍樹的方法,但就是沒去想最初為什麼要砍這棵樹......人在大環境里浸淫的時候是很難主動意識到這件事的,所以如果可以,還是跳出熟悉的環境回望一下,才會發現有所不同。在創業公司里從零開始建造產品的時候,經常不僅要問how,更要反覆的問why——然而就是缺少了問why的這個能力,導致我的很多思考都治標不治本,然後就經常生自己的氣。

來美的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都是很聰明的工程技術類人才,他們是會花樣砍樹的人,但不太會思考為啥砍樹,這的確不能完全算是他們的錯。然而要想孕育領袖和發起創新,需要一批能夠質疑為什麼砍樹或怎麼能夠不砍樹就解決問題的人,我悲觀的認為應試教育很難做到這件事——也不排除是故意為之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當然,我也不是覺得美國的教育什麼都好,國內教育什麼都不好,只是就事論事的說說獨立思考。

不過相對而言美國教育的確是鼓勵真正的獨立思考——就是凡事不僅問「how」 還要問「why」。這種方式會慢慢給人建立辯證思維,從而形成比較結實和正面的世界觀。時間長了反映在精神氣質上就是做人自信獨立,不卑不亢,樂於分享,勇敢。可能美國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也跟這種教育有很大關係——也跟用「美國夢」做幌子然後不遺餘力的剝削移民有關係。

當然,美國這種自由散漫鼓勵獨立思考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問題也很明顯。一般伴隨獨立思考產生的技能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只有你把腦子裡的東西轉化成語言,才能傳播思想和進行溝通,所以美國人大都能說會道。對於真正有想法的人來說,有了好的語言能力是如虎添翼,但對腦袋裡沒貨的人來說,語言能力好可能是個陷阱。據我觀察,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並不同步,有的人可以八面玲瓏,什麼話都能接上,活的相當熱鬧,然而他真的沒在思考什麼東西...... 在美國,這樣的人一抓一大把。所以美國的這種教育方式是在培養了100個光說不練眼高手低執行力差只會耍嘴皮子的笨蛋之外希望能有那麼兩三個在真正用腦袋思考,各方面都優秀的人。這樣可以嗎?事實證明是可以的,因為美國的社會結構就是少數精英階層動腦子來領導多數不太用動腦的勞動力階層。領導不用多,聰明的一兩個就夠了,所以整個社會這麼運行的倒是蠻協調。我記得從哪裡看過一個問答覺得總結的很對:問為什麼美國的底層勞動者很多很笨,但中國的各行各業各階層都有很聰明的人?回答是美國的職業結構是差不多按智商和能力自然分布而成的,聰明人用腦,笨人用體力,而中國的社會分工不是這樣定的,才有了這樣的不同。

哦,說到領導和腦袋聰不聰明,突然想到川普了^_^b 有個花絮,昨天新聞說川普要從華盛頓回紐約,結果人還在直升飛機里呢,他在第五大道的房子和附近街口就被抗議示威的人堵死了,由此還影響了我一個同事下班回家的交通...說是大巴堵在那條路上好幾個小時,讓她很晚才到家。想想川普也是可憐,好不容易從單位回家一趟還搞的人人喊打的,這工作壓力是略大...論生存真是沒有誰容易。

今天就這樣吧,想到哪說到哪lol


推薦閱讀:

菊花狀的載入狀態指示器小圖標是蘋果首創嗎,它有什麼歷史?
UI 和 AI
【可能性 | 產品與大設計】推薦閱讀(036期)
「極簡」設計正在成為移動應用設計的新趨勢

TAG:用户体验分析 | 用户体验设计 | 用户界面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