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54章 以A觀A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流行的註解: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
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相對性之真解:
能遵守自然法則去「建立」的人,不會偏執於「拔除」舊的事物;
能遵守自然法則去「緊抱」的人,不會偏執於不讓事物「脫離」;
憑藉敬重其上層的「無相對性」,相對性的屬性才得以全面的、不斷的向下層分化。
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身的,他就符合了「德」的屬性;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己的家人,他的「德」就有餘了;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己的鄉親,他的「德」就深長了;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己國家的人,他的「德」就豐厚了;能用平衡法則對待全天下的人,他的「德」就普及了。
所以,對待自身,要從自身這個集合的層次全面的看待;對待家人,要從全家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對待鄉親,要從全鄉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對待國人,要從全國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對待天下人,要從全天下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
我是憑藉什麼才能知道天下的平衡狀態的樣子呢?
就是憑藉這個方式。
相對性之真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建:建立。建立什麼呢?建立「新」的事物。
拔:拔除。拔除什麼呢?拔除「舊」的事物。因為「新」和「舊」是相對的類別,所以就「建」和「拔」也是相對的類別。
善建者不拔:能遵守自然法則去建立「新」事物的人,不會執著於拔除「舊」的事物。因為執著於拔除「舊」的事物,就會導致相對性失去平衡。
什麼意思?舉個例子,為了建設新城市,拆除了很多古董級的建築,這就是失衡。為了推立新的社會準則,焚書坑儒、刪詩書做禮樂,這就是失衡。
抱:緊抱。
脫:脫離。
善抱者不脫:能遵守自然法則去「緊抱」的人,不會執著於減少「脫離」的屬性。因為執著於減少「脫離」的屬性,就會導致相對性失去平衡。
什麼意思?舉個例子,父母管孩子管的越嚴,孩子逆反心理就越大,這就是失衡。
子孫:子孫後代。這裡是用來比喻:相對性不斷向下層分化。和前面章節里的「母」、「子」是一個用法。
以:憑藉xx而。
祭祀:祭拜祖先,表示對祖先的敬重和不忘根本。這裡是比喻,相對性的下層屬性,能不忘記其上層的根本屬性,因而能平等平衡的對待同層級的屬性。
不絕:不斷絕。以子孫後代不斷絕,來比喻相對性的屬性不因失衡而變得有所殘缺。
子孫以祭祀不絕:子孫憑藉敬重祖先才能不斷絕。
這是比喻:相對性的下層屬性,憑藉不忘其上層根本屬性,才能全面的不斷的繼續分化。
和前面章節的「用其光,復守其明,無遺身殃」、「即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一樣,都是表達同一個意思,即:要平等的對待「無相對性」和「有相對性」、平等的對待「有相對性」的各個相對屬性,才可以不遭受自然法則的反作用而帶來災禍。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用「母」來代表上層屬性,用「子」來代表其分化而生的下層屬性。
如第一章,【萬物之母】。第20章,【貴食母】。第25章,【可以為天下母】。第52章【即得其母,以知其子】。第59章,【有國之母】。第4章,【吾不知誰之子】。
話說為什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大多是祭拜神靈,而不祭拜祖先,而中國人卻祭拜祖先?
中國古人從最早的祭拜神靈,變到後來的祭拜祖先,其背後的原因可能就是:中國的古人對宇宙的認知產生了變化。
因認識了「大道」,所以才從敬畏鬼神等未知能力 演變到 敬畏自然之道。
敬畏自然之道,就會敬重上層屬性,以使下層屬性不失衡從而免受災禍。
而祭拜祖先這個禮儀,就象徵著下層的子孫屬性敬重上層屬性。
【能遵守自然法則去「建立」新的事物的人,不會執著於「拔除」舊的事物;
能遵守自然法則去「緊抱」的人,不會執著於「脫離」;
憑藉不忘其上層的「無相對性」,相對性的屬性才得以全面的、不斷的向下層分化。】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修:修理,調整。這裡指:遵循自然的平衡法則而不斷調整其行為,以使其行為符合自然平衡法則。
德:「利於」。為什麼遵循自然的平衡法則,就是「利於」的類別呢?
因為平衡狀態,是對各個屬性/類別都有利的,因為平衡容量是它們的所被允許的最大含量。任何一方超出其平衡容量,對兩方都有害,原因如下:
1。增加了含量的一方,會受到自然法則的反作用而受害。
2。因為相對的屬性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一方的含量增加,另一方的含量必然被減少,因此減少的一方就受害了。
所以保持相對性的平衡,是「有利」於所有的屬性的,所以這種行為是有「德」的。
真、余、長、豐、普:是對「德」的不同層級的形容。字面意思不重要。
【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身的,他就符合了「德」的屬性;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己的家人,他的「德」就有餘了;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己的鄉親,他的「德」就深長了;能用平衡法則對待自己國家的人,他的「德」就豐厚了;能用平衡法則對待全天下的人,他的「德」就普及了。】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以:憑藉xx而。
以身:憑藉「身」這個集合的層級,
觀身:看待「身」這個集合里的元素。
以身觀身:站在「自身」這該集合的層級,來全面的看待「自身」這個集合的所有元素,即:從上層的屬性,來全面的看待下層的屬性。什麼是「自身」的下層屬性?比如說各種慾望,各種情感,各種感官刺激,這些都是因有了「自身」才會分化出來的屬性/類別。站在「自身」這個層級高度,就能平等平衡的去對待自己的各種慾望、情感、感官。
以家觀家:站在「家庭」這個集合的層級,來全面的看待「所有的家人」。一個人,他自身達到平衡了,但他的家人不一定都平衡了。他作為家庭的一員,就也要站在「整個家庭」的層級,來平等平衡的對待所有的家人。
【所以,對待自身,要從自身這個集合的層次全面的看待;對待家人,要從全家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對待鄉親,要從全鄉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對待國人,要從全國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對待天下人,要從全天下的層次去全面的看待。】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天下然:天下的樣子。什麼樣子?天下在平衡狀態下的樣子。
我是憑藉什麼才能知道天下的平衡狀態的樣子呢?就是憑藉這個方式。
什麼方式呢?
層層的邏輯推理的方式。
這種方式是唯一可行的方式。為什麼?因為相對性是層層變幻的,而且其變幻是有無限種可能性的。所以其展現出的事物類別是無限的,人們是無法靠「歸納總結有限的事物」的方式來得出「適用無限」的法則的。
為什麼老子可以領悟「道」這個宇宙至高法則,可以憑此以知「眾妙」、「眾甫」、「天下然」?就是因為老子掌握了這種方式,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就點明了這種方式:「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為什麼世人讀不透道德經?因為世人只領會了屬性之間的矛盾和統一的關係,但沒有領會到屬性之間的層層變幻的關係。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在這一章,再次提及要保持相對性的平衡,才能不受到災禍。
遵循平衡法則的人,就有「德」,能身體力行並對全天下都施展這個法則,就能使天下回復到自然平衡狀態。
老子借層層遞進的「修德」方式,來指明其「層層邏輯推理」的方式。憑藉這種方式,人們就可以認識「道」、認識一切事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