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全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指導【進階版】

前交叉韌帶,又稱前十字韌帶,它和膝關節內的其它結構共同作用,構成了穩定膝關節的重要結構,是人體完成各種複雜和高難度的下肢動作的基礎,但是,就是這麼一條如此重要的韌帶,它的損傷幾率卻是不容小覷的,可以說是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中的一個大部分,為此,幫助患者重新回歸良好生活狀態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也就應運而生了。那麼,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前交叉韌帶的解剖結構和功能吧。

一、ACL的結構和功能

前交叉韌帶(以下簡稱ACL)起於股骨髁間的後部,向前、向下止於脛骨髁間隆突的前外側,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關節脛骨過度前移、限制股骨後移,限制一些非生理性的位移而導致的關節不穩,維持人體關節與周圍組織的運動和靜態協調性,也有助於保持關節面的生理壓力、控制關節滑動和保護軟骨,另外韌帶中的一些本體感受器還有助於增加膝關節的運動控制。

二、常見ACL損傷機制

  • 足部固定在地面、膝關節在幾乎伸直的狀態下做外旋或內旋的動作。

  • 受到外力打擊造成膝關節外翻、膝關節過伸

三、為什麼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需要進行康復訓練呢

很多患者從醫院做完手術出來,醫生都建議他們:「回去自己多活動活動啊,彎彎腿掰掰角度,抬抬腿練一練肌肉力量」,可是,增加角度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練力量到底需要練哪兒的力量?穩定膝關節靠什麼穩定?緩解疼痛的機理是什麼?醫生從未告訴過他們,也完全告訴不了他們,因為醫生只管如何做好手術,手術之後你的生活或運動狀況和他不太相關。在國外有專門的康復醫院,在患者手術之後會直接轉入康復醫院由專業的治療師進行康復性訓練,從而達到最佳的恢復效果。在國內,由於康復熱潮剛剛興起,康復項目還未完全納入醫保,另外三甲醫院人來人往,床位緊張,患者恰恰是在康復的黃金時期,被醫生給「轟」出了醫院。

甚至很多患者以為傷筋動骨一百天,在床上躺個叄月,活動度和力量自然就恢復了。錯過了黃金的康復時期,等到萬不得已才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所以,如果您在術後1~2月內膝關節活動度還小於90度、還存在明顯的疼痛、肌肉有明顯的萎縮或者日常生活受限,建議您尋找周圍的專業康復機構進行一下康複評估,越早進行專業的康復干預效果越好。

四、ACL損傷術後康復訓練計劃(部分)

第一階段(0~2周)

治療目標:減輕疼痛,消除腫脹,增加關節活動度,加強膝關節本體感覺並適當增加肌力

1.佩戴保護性的支具,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拐杖承擔部分身體重量

注意:同時伴有半月板縫合、內側副韌帶損傷的患者重建術後2周內盡量不要負重

2.消除腫脹,減輕疼痛

使用半腱肌肌腱移植的患者需要注意膝關節後方的輕微淤血,進行適當的理療處理,使用髕腱移植的患者需要在拆線後進行局部超聲波治療(注意不要接觸到釘子),同時注意活動髕骨,避免因腫脹而引起髕骨的活動受限。

疼痛的減輕可以採用適當的冰敷和電療,冰敷的時間大約10~15分鐘為宜,電療則可以較多採用TENS(經皮神經電刺激)處理。

髕骨鬆動(左右、上下)

3.增加關節活動度

ACL重建術後關節的纖維化是造成活動度受限的主要原因,所以初期康復訓練主要以屈伸膝訓練和使用靜態或動態支具恢復關節活動。早期的這類活動可以避免膝前疼痛的發生,只要移植物定位準確,膝關節的過伸訓練不會對關節穩定產生負面的影響。

0~2周的伸膝角度基本上可以恢復至正常角度了,但是屈膝的角度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伸膝角度改善

4.加強膝關節本體感覺、增加肌力

此時主要以膝關節前後側肌群聯合等長收縮的動作為主,如在治療師的協助下完成直腿抬高的訓練、屈膝位的末端角度等長收縮、踝泵等動作

彈力帶踝泵

直腿抬高and直腿後伸

屈膝位末端角度等長抗阻

(屈膝位末端角度,等長抗阻,保證小腿與大腿之間沒有相對位移)

第二階段(2~6周)

治療目標: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進一步增大屈膝關節活動範圍,減輕腫脹程度,拆除支架嘗試部分或正常負重

1.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為了使ACL的剪切力減小,將風險降到最低,這個階段我們採取閉鏈訓練(閉鏈訓練:肢體遊離端被固定的訓練)比較多一些,閉鏈運動在完成膝關節屈伸時,需要同時收縮屈肌和伸肌,從而限制了脛骨的前移,力矩也明顯小於開鏈運動(閉鏈訓練:肢體遊離端沒有被固定的訓練)

上下台階訓練

蹬功率車

(注意在蹬車時膝不要完全伸直或過度屈曲)

靠牆半蹲

雙膝提踵

2.增大屈膝關節活動範圍

此階段差不多可以使得屈膝的範圍達到100度左右,注意防止進一步的纖維化出現

3.減輕腫脹程度

此時關節內的穩定性很差,軟骨之間的磨損程度會加劇,並且關節內的循環代謝能力也不好,訓練中有1~2成的疼痛、訓練完有腫脹出現是很正常的現象,各位不用過於擔心。只要疼痛沒有超過2成,訓練結束後的腫脹再半小時左右可以恢復,都是可以接受的。

訓練完後可以進行適當的冰敷,電療和超聲治療可以繼續。

4.恢復正常負重和正確的步態

加強軀幹的穩定性(腰腹部位的力量)和腿的姿態

第三階段(6~12周)

治療目標:增大關節活動度,提高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肌肉力量,恢複本體感覺

1.增大關節活動度

此時膝關節可以做到完成伸直,屈曲角度可以達到130度左右,如果活動度受限的特別厲害,建議請專業人士介入康復治療

2.提高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肌肉力量

此時需可以做到單腿完全負重,力量訓練項目逐步從閉鏈動作向開鏈動作轉化。ACL在屈曲15~30度時的受力最大,所以此時如有小範圍疼痛和不適感屬於正常現象。

靠牆90度靜蹲

抗阻伸膝

抗阻屈膝

腘繩肌強化訓練

3.恢復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平衡和協調能力

單足站立

靈敏梯訓練

平衡訓練

第四階段(12周以上)

治療目標:真正回歸正常工作、生活、運動之中

增加下肢的靈活性和動態穩定性,增加跑步動作(向前、向後、急停、變向)和膝關節扭轉動作,糾正跳躍姿勢和落地的受力方式

BOSU球平衡練習

變向訓練

膝關節穩定性訓練

跳躍練習

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下文章內容僅供參考,病情因人而異,如需針對性康復請單獨諮詢


推薦閱讀:

搭配智能化的檢測分析系統,他們的外骨骼機器人讓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科學康復
蹲牆功--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靜蹲,到底是廢膝蓋還是養膝蓋?
自我角度訓練與浩指導親自掰腿的對比,親愛的叉友,只要方法對了,你可以的

TAG:膝盖损伤 | 运动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