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哲學家的寫作——一個(未)入門級的略談
驚覺自己有兩萬四千多的粉,但自己卻從來沒有寫過一篇讓大家了解中世紀哲學的入門小文章——正如大家所見,我寫的東西,或是插科打諢(地曬書?),或是莫名其妙地鬼畜……總而言之就不是什麼正常的玩意兒。
今天嘗試改變一下這種無賴style,希望大家看完我的文章後能有所收穫。
都是比較淺的介紹,請大牛們輕拍。
提起哲學家,人們腦海中浮現的一般都是一張張禁慾而生無可戀的臉,而提起哲學著作,人們聯想到的也都是又臭又長、艱深晦澀、讀著讓人昏昏欲睡的磚型巨作。但正如哲學家中有八卦漫天的異類(比如海德格爾?),哲學著作中也有一股簡潔明快的清流:中世紀鼎盛時期的「問題」(quaestiones)式著作。
我們先來大致看一下,一個「問題」式的哲學著作長得是怎樣的:
(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一卷)
我們先看這張圖的右邊:
在一「題」的開始一般都會有這一「題」的標題,比如這裡:天使的認知方式。
接下來作者會告訴你,在這一題中,他想就這個問題談些什麼,比如這裡,阿奎那想就天使的認識模式問題談論:
1)天使的認識能力是否有時處於潛能,有時處於現實?
2)天使能否同時認識很多東西?
………………
這裡,讀者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作者往往不會交代他為何如此進行分節,要想明白,你需要自己積累更多人生的經驗……
然後我們進入每一節的正文,比如左邊那一頁,第57題的第五節(articulus)
這一節名字叫「天使是否認識恩典的奧秘?」(這題目太鬼畜了)
編者一般會在這個標題下加一些和這一節相關的其它章節,方便讀者查詢或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一個articulus通常以這樣一句鬼畜的話作為開頭:
Ad ... sic proceditur(至於第x節,我們這樣進行),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咯!)(什麼鬼)
接下來,大家在《神學大全》一定會看到一個鬼畜的詞:
videtur...(似乎)
這句話後面接的,往往是這個作者不贊同的觀點,或者至少是要部分駁斥的觀點,總而言之,就是作者的靶子,在這裡是「似乎,天使認識恩典的奧秘」。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1. 2. 3.……,這些觀點都是支持這個作者拉出來的靶子觀點的,這些觀點往往都有大神的撐腰(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引用了奧古斯丁和 @Johann Faust =偽狄的觀點),搞得煞有介事,堅不可摧的樣子。
這裡我們面臨了第二個困難,就是作者為什麼選出了這些論點,以及是如何排列這些論點的,這作者通常也不會說明,留給讀者憑藉人生的經驗去思考。
然後我們看到下一句鬼畜的:
SED CONTRA(但是相反)
阿奎那的《神學大全》中的「但是相反」,生動演繹了什麼叫扮豬吃老虎:這個地方他往往只給一個很弱的觀點,比如什麼「常識告訴我們啊」或者什麼鬼「聖經上說啊」(比如這裡就引了個以賽亞書啥的),搞得好像很沒自信的樣子。
但是要注意!!!!!
1.並不是所有中世紀作家這裡的「正方」都是他要反對的觀點!!一個比較好的判斷方法是,看一看題的前面有沒有寫「videtur……」,如果沒寫,那要小心,可能正方觀點就是作者觀點!
比如阿奎那的死敵Bonaventura,就很喜歡一開始就狂曬自己的論據:
2.很多時候,sed contra(但是相反)這個部分的論據是有乾貨的,有時候甚至比上面那個「正面論據」還要長,只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比較極端,這個部分幾乎都在划水。
接下來,作者就要放大招了:
RESPONDEO(我回答說)
(台灣版的神學大全直接翻譯成「正解」,我表示……)
這個部分,基本上就是作者擺事實講道理,苦口婆心的部分,歸結起來就是:
我にたいして、見え得たモノが太くて、多いですが....
正片結束以後呢,就開始喜聞樂見的懟人環節:
ad primum(懟第一條)
ad secundum(懟第二條)
……
簡單來說,這個部分,就是把正文的中心思想學習清楚以後,貫徹到對之前拉出來做把子的各種反動勢力的批判上,逐條進行批駁。
小總結:
這種問題式的寫作方法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優點:
1)分割清楚,簡潔明快:讀者很快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就像有些片子會標一些點(咦?),方便讀者食用相應部分。
2)內置Q&A,清爽宜人:有些作品一邊讀你會一邊想「可是……」「這不對啊……」,讀完了才「なるほど!」這種問題式寫作一上來就直接告訴你「我知道你有這個這個這個問題,來聽我講」,給人很踏實的感覺。
缺點呢?正如我已經提到的,蜜汁分節,蜜汁羅列觀點,需要很高的儲備知識。
希望這是個人人都能讀懂而又有點點內容的小文章。
喜歡記得點個贊哦!
推薦閱讀:
※一般橘子都是十一片嗎?
※WiFi輻射危害大嗎?
※毫不迷信的你認為葬禮應該是什麼樣子?
※古代宮中的值班侍衛和侍奉中宮女在工作中遇到內急等突發事件時怎麼應對?
※騎砍玩家觀看《權力的遊戲》第六季第九集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