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數據價值尚未全面呈現 爭奪戰已悄然打響

兩個月前,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網路與順豐旗下豐巢科技關閉相互的數據介面,一場堪稱新版3Q大戰展開,由於該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郵政局及時介入協調,最終,雙方本著對用戶負責的態度,通過充分溝通協商,如約形成一致意見。

日前,華為和騰訊再度因用戶數據問題產生分歧:華為旗下的榮耀Magic智能手機可以通過收集用戶活動信息,來提供人工智慧服務,比如可以基於用戶的微信內容推薦餐廳。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也表示,已收到有關情況反映,正組織調查協調。同時,工信部督促企業加強內部管理,自覺規範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行為,依法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

在數字化時代逐漸到來的今天,接連兩起關於數據的爭端也預示著一個新戰場的開闢:未來,不論各自屬於什麼行業,誰拿到了數據,誰就將佔據競爭優勢。這同時也預示著,未來即便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個行業或企業,都有可能因為數據的關係產生合作或競爭,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不止要看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要尋求更廣泛的數據合作,以開展業務。

如今,在各種線下的消費場景中,常常會有很多人通過地推的方式,用一個不到一元的小禮品就可以獲得一個人的個人信息,很多「貪便宜」的人往往也會因此輕易地出賣自己的個人隱私。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主動泄露隱私,很多情況下,用戶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泄露個人隱私的。比如,很多時候,我們安裝一個手機APP,它們很有可能要求訪問我們的通訊錄或者簡訊,抑或是其他的隱私授權,很多用戶都是看都不看直接同意。殊不知,正式由於這樣的不經意,很多用戶的個人隱私已經免費提供給很多個互聯網企業。

那麼,互聯網企業拿到這些數據又有什麼用呢?舉個例子,比如在逛淘寶或者京東的時候,你常常搜索某一類商品,你會驚喜地發現,每次打開網站,它都會自動推薦一些你曾經關注過的商品類別;甚至在你打開新聞客戶端的時候,那些相關商品的信息流廣告就已經夾雜在你瀏覽的信息中。

或許你會說,這些應用自動推薦了你想要的東西,正合你的心意啊,沒什麼大不了。其實,這正是它們的商業模式中的核心一環。試想,哪個應用不需要通過更加有效、精準的導流方式來實現商業價值的變現?而你恰恰是那個「無私」的貢獻者。

嚴格意義上講,如果一個平台所掌握一個人的信息足夠多,它甚至可以在你需要任何東西的時候適時地提供相應的商品,從而包辦你的生活。比如,某個平台獲知了你家孩子的出生年月日,那麼,它就可以通過購物網站或者其他的平台將你家孩子每個年齡段所需要的商品或者商品廣告推送給你:孩子不同年齡段該買什麼樣的玩具,上什麼樣的課外輔導班,買什麼樣的生活用品……

縱觀當下掌握數據最多的,首推政府部門,其次就是那些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政府的大數據公開還需要一段時間要走,但對於那些互聯網公司來講,如何儘可能多的獲取數據,不僅可以幫助其實現當下商業價值的提升,更有可能主導其未來的發展。

在眾多的互聯網巨頭中,阿里巴巴掌握的更多是用戶網購的數據,而騰訊則掌握的是社交數據,百度則掌握了搜索數據,而這些數據之間又各自交叉。因此,每家廠商都希望拿到更多的用戶數據,從而獲得更大的潛在用戶價值,哪怕很多潛在的數據價值還沒有得以顯現,因為幾乎所有的企業都一致認為,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資產,甚至是核心資產。

這樣一來,每家企業都會將自己花費巨大代價獲得的數據視若珍寶,但由於數據的界限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未來數據的爭奪戰也將會越來越多。在利益的驅使下,幾乎所有掌控數據的公司都會把數據看作像專利一樣重要,往好了說,擁有數據的彼此可以進行交換以獲得更大的數據價值;往壞了說,擁有數據的各方都會建立起各種各樣的數據壁壘,避免被「競爭對手」所竊取。

過去,我們講,誰抓住了互聯網的入口,誰就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如今,這樣一個說法是時候改變了:未來,誰掌握了用戶數據,誰就能夠在市場中佔據先機。(科技自媒體「常言道」出品 作者:丁常彥)

推薦閱讀:

善意還是齷齪?Facebook如何利用大數據
數據整理(Tidy Data)—翻譯Hadley Wickham的一篇論文
MaxCompute Studio使用心得系列3——可視化分析作業運行
告別盲目建設大數據 國家即將出台兩項大數據重要標準

TAG:大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