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帶寬
先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做一個新商業遊戲的時候,大家都表示遊戲性最重要,但最後決定項目是否能成功做下去時,領導們還是傾向按照遊戲Demo的畫面來評價?(給這個問題加一些限定條件:不包括創意導向的獨立遊戲、不包括重度商業化數值類型手游)
信息帶寬和業務溝通
我認為,溝通交流是有**帶寬**的,**帶寬**非常重要,有效的提高溝通帶寬,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做好溝通。
所謂的信息溝通帶寬,就是指在限定時間的溝通中,能夠有效溝通的信息量。這個信息量,不僅僅包括發起者能上傳的信息量,還包括信息接受者能下載的信息量。
以說話舉例,高的信息溝通帶寬,不僅僅是雙方語速適當,還必須有足夠的傾聽和理解能力。光說不聽,雞同鴨講,沒對上頻道,無非就是多了點誤解。
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再來看剛才那個案例。
遊戲性最重要,核心玩法很重要,但這些東西說不清道不明。都知道主策劃能吹,都知道製作人會編故事,都知道這是藍海領域,所有試圖通過PPT來說服領導的嘗試,都顯得誠意不那麼夠。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如果你有一個可玩的demo,有非常好的畫面質量,那至少在幾分鐘內,你能更有效的把下面這些信息傳達給領導:
- 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團隊,有能力、有審美、有投入、有產出
- 我們有良好的進展,拋開所有情懷、故事和空想,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進一步開發的堅實基礎。
- 和領導交流,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你的Demo,提供了大量的話題,可以展開深入討論。不管是做得好的還是不足的地方,都可以成為一個有效的話題,幫助你更好的展現你的深思熟慮。
高質量的畫面,是一個更輕鬆有效的方式,可以很快把那些重要的信息,用接收方可以理解的方式,以極高的溝通帶寬,完成有效的溝通。這不是你做點ppt,就能超過的。如果你和我談理念,帶寬不夠,沒誠意且有歧義,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萬眾都能下海創業,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的遊戲,不迅速用海量帶寬的高質量信息淹沒領導,那老闆就會挑戰,就會懷疑,於是開始扯線頭(詳見:為什麼越受重視的遊戲項目越難開發好(5)大結局)
信息帶寬在生活工作中的價值
我們可以用同一個理論,來解釋更多的問題。
比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為什麼和有些人溝通就非常有趣,和有些人溝通非常無聊?這個例子讓我想起在學校的日子,課堂上,努力聽講時,如果發現老師翻來覆去講我理解的東西,我就會覺得無聊,然後就開小差,如果老師一直講我聽不懂的東西,我也會覺得沮喪,然後也就開小差,所以結論就是絕大多數時間,我都沒有在認真聽講。
在日常溝通中,如果對方是一個有趣的人,一直在講我聽得懂的東西,又在我的理解能力範圍,我就會更專註和他的溝通。如果這個人還能時不時有新鮮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又是我稍微思考就能理解的,那就更好了。但如果對方太啰嗦,或者是口頭禪過多,或者是翻來覆去講一樣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有效信息密度過低,我就會不耐煩。若是對方過於高端,講的都是我聽不懂的東西,那麼這些無效的信息,事實上降低了有效信息密度,我也沒法堅持聽下去。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如果和我兒子開個高端點的葷段子,他多半是不會理解的,信息密度太低,他就有可能沒興趣繼續聊了(大誤:也有可能反而激起了童真的好奇心…)
這個概念,也可以解釋設計模式的價值。程序員之間交流,學點設計模式,掌握專業術語,就可以讓交流效率提高呢?因為每個設計模式,其實是對一系列常用編程方法的高度總結,這一個模式的名詞,在程序員口裡說出的時候,就化作GoF的十幾頁書稿,逼格和內涵熠熠生輝,向對方腦門拍去,在對方頭上留下一個大寫的「牛」字傷疤,閃閃發光。信息接收方一下收到海量的數據,大腦緩衝溢出,匆匆就結束了本來的溝通,轉身去翻GoF,工作效率就這樣被提高了。
既然信息帶寬如此重要,那接下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應用這個理論到日常工作中呢?職場常用的一些軟性技能,本質上都是需要高的信息溝通效率的。
比如為什麼大家經常需要使用的PPT來彙報工作呢?因為PPT往往是你思考過,提煉過的信息,用更好的展示方式來呈現。在同樣的時間裡面,你的信息密度更高,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一份容易理解、抓住用戶注意力的PPT,應該是以目標聽眾理解角度來優化內容的,這個我們下次另外寫文章展開。
再比如向很多人傳達信息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通過宣講會來進行呢?因為帶寬更大,講一遍,大家都能聽到,然後有問題可以提出來,當場解答。一對多的交流,加上精心的準備,完成了信息的廣播。
同理,會前要準備會議議程,會後要寫會議紀要,每次開會要確認下一步行動(Next Action),都是提高信息溝通帶寬的好辦法。
如何提高自己的帶寬
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溝通帶寬呢?我們按照信息傳送方向來看,分成下行帶寬和上行帶寬兩方面討論。
下行帶寬是我們接受信息的能力,和下載類似。聽懂了,才能互動,才能反饋。沒有足夠的下行帶寬,上行帶寬無從談起。
先要對目標領域知識廣泛掃描,培養一定的知識廣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別人對話中的上下文、隱喻、吐槽和含義。會幾句行業黑話,講幾個專業段子,別人更容易把你當成自己人。找幾個行業老司機,問問有什麼高質量的信息源推薦,省下刷朋友圈、玩社交媒體的時間,多讀,定期去刷信息,堅持一段時間,就大致了解這個領域的主要資訊了。輸入的質量和數量,對新想法的碰撞和梳理自己思路,是很有幫助的。
然後要尋找適合自己的高效信息接受渠道,用更少的時間,吸收更多的信息。RSS是一個很高效的服務,可惜大家用不慣,轉向了各種更傻瓜但更低效的服務。也難怪,對多數人來說,效率,並不那麼重要。
舉幾個信息效率不高的例子。過去一年裡面也沉迷過很多知識付費節目,視頻音頻都有,最近回想起來,有不少節目內容是不錯的,但視頻節目的信息帶寬太低,語速慢,佔用流量大,其實並不是一個理想的信息呈現方式。音頻節目也有類似問題,遠比不上閱讀文本來得暢快。另一個效率很低的信息源,是微信公眾號。雖然藉助國民App,公眾號提供了更好的展現,更多的觸達用戶的方式,但從效率來說,是不夠的。UI充斥著冗餘無效的操作,閱讀信息、管理信息都需要大量操作,只適合輕度資訊閱讀。
需要強調的,是適合自己這幾個字。雖然對我來說,視頻和音頻的信息帶寬不夠,接受度不高,文字的消化速度和理解度都會更高,但這並不是普適的。很多人還是更喜歡視頻、音頻,他們對這類信息的接受、理解會更容易。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好了。同樣,微信信息源效率不夠高,但還是有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也不能一概放棄。
最後要做的,是培養自己高效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信息是分層的,刷不完的,要抓重點;時間是有限的,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和整段時間,處理不同的信息;記憶是不可靠的,怎麼隨手記下原始信息,有空加工和思考呢?
上行帶寬就是我們輸出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怎麼把自己的觀點意見輸出給別人。
提高上行帶寬可以從輸入、總結和輸出三個環節入手。
先要有足夠的輸入。時需要注意收集輸出套路,比如合適的思考框架,高質量的PPT呈現,巧妙的說理邏輯等等。你需要思考別人的高質量分享,如何總結歸納信息,如何提煉邏輯線索,如何巧妙在輸出材料中抖包袱製造熟悉但意外的驚喜感等等。表現形式,在我看來很多時候和表達內容同樣的重要。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輸出帶寬,我們要站在目標聽眾的角度,思考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何增加他們的理解能力。
有輸入後,你得有觀點。多思考,尋找信息之間的關聯;多總結,提煉自己的觀點;多記錄,沉澱觀點,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想過了,忘記了,太可惜,隨手記下來,才能反覆利用。言之有物,才能吸引注意。提煉是為了進一步濃縮信息,也可以從信息接受度層面優化信息,幫助聽眾更好理解。
最後就是多分享,輸出觀點。不管是成為意見領袖,還是成為飯桌上的段子手,都是可以努力嘗試的事情。前兩步保證了充足的彈藥,可以多輸出傷害,你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周身籠罩著氤氳的智慧之光,靈感的火花如粒子系統般綻放,灼傷了同儕的心,還有什麼能比互相傷害更快樂的呢?
矯枉不要過正
但信息密度過高,也未必是好事。信息密度過高,至少有三個問題:
信息密度高了,交流中對方不容易接受。所謂的信息帶寬,不僅僅包括上行,也包括下行,你這裡一下子把高密度信息扔過去,你是爽了,對方未必能吸收,有效帶寬還是很低。
比如大家都讀過的中國教科書,薄薄一本,極其功利,直接給定理,然後上習題。很多結論的來龍去脈、推導過程和應用場景,都絕口不提。信息密度是高了,但完全不能理解,學習的挫敗感極強。相反國外的很多教科書,很厚一本,但裡面把一個理論慢慢推導,講清前因後果,事後還配上大量應用場景,雖然信息量更大,但反而更容易吸收。
其次,信息密度精鍊過程中,不免需要提煉,太多信息精鍊後,容易有歧義,引發誤解。
比如自己會議紀要中,經常為了追求速度,用一些只有自己才理解的簡寫。記下來的筆記,可以稱之為高度精鍊的高密度信息了。然後過一陣子,回頭來翻看,已經忘記這個簡寫是什麼意思了。
最後,信息密度過高的任務,有可能在執行中產生惰性,引起拖延。
比如我定了一大堆公眾號和RSS,對於那些輕鬆易讀的,都能快速消化,但那些真正難讀的內容,總是收藏、發送到稍後閱讀清單里,然後就不太願意讀。道理人人都懂,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都是那些在學習區的內容,必然需要花些精力才能搞懂,但實踐起來,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先閱讀容易的,拖延那些重要但費力的。
總結
信息帶寬可以用來解釋很多問題,有意識的通過一些方法優化自己的表達,提高信息帶寬,可以幫助自己成長,更好迎接生活和工作的挑戰。
題圖來自Pixabay
推薦閱讀:
※學習英語的這10個誤區,你中了幾個?
※一個和資深職場人士共同成長的機會,你感興趣嗎?
※一份工作里,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不做夢,只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