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麻雀學校」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8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網路版的「評論聲音」頭條還是三天前的文章「從『麻雀學校』看農村教育城鎮化」,作者是為中央黨校教授。文章很長,從「麻雀學校」何去何從,到「對農村教育要實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再到從「三個面向」看農村教育城鎮化,意思是說,「麻雀學校」在農村教育城鎮化中,已無繼續存在的必要。

這是一個糟糕的觀點,也是一個錯誤的觀點。

眾所周知,大規模的撤點並校,讓農村學校削減了三分之二,2012年來了個「急剎車」,才算沒有把農村學校削減到十分之一。撤掉並校,有點大躍進的味道,打著城鎮化的旗號,地方政府為了減少教育投入,十分熱衷於撤點並校,其力度之大,叫人瞠目結舌。

我們看到,校車多了,車禍多了。有校車,必有車禍。險象環生,一些事故慘不忍睹。

我們看到,為了孩子上學,家長付出巨大代價。進城租房上學,專職接送,這筆教育投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九年下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個天文數字。

我們看到,義務教育已經名不副實,國家免了學費,可是老百姓的教育支出,非但沒減少,反而增加到了一座大山的程度。

如果一個村小還在,燈光還亮,書聲琅琅,教師們還按部就班,那麼,村民們就不會捨近求遠,把孩子送到縣城去。在家門口的村小讀書,既安全,又實惠。這筆賬,都會算。最關鍵的是,小孩子在家生活,那種天倫之樂,那種完美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然而,教育的行政之手,根本沒有顧及民意,沒有實事求是,沒有做出接地氣的決策,突然肆無忌憚地要撤點並校,力圖把村小的根鏟掉。方法簡單化一,把老師撤回,調到其他學校即可。老師是公辦的,誰敢不服從?於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規模的「普九」成果就這麼毀於一旦,許許多多村民集資建成的校舍成了羊圈、豬圈、雞舍,或者乾脆荒廢著。

撤點並校「急剎車」後,「麻雀學校」應運而生。其實,一二百人的學校也可以叫做「麻雀學校」。這些學校,都不大,一村一校,就在村民家門口,上學讀書,便捷有效,裊裊炊煙之中,有著詩一樣的畫面,其樂融融。在較早時候,小村莊設立的有教學點,一二三年級,組成一個複式班,到四年級年齡大一點,就到鄰村完小念書,也根本耽誤不了學業。如果為複式班多配兩位教師,那就更好,更有教育保障。為了孩子,政府的這點投入算的了什麼?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在城鎮化的浪潮中,面貌會所改變,但是農村的基本格局不會變,村莊還是遠遠大於社區,村莊繼續星羅棋布,村莊還是農村的基本單元。不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犯錯誤,就會相信這位黨校教授的判斷。

請看他列舉的三個例子:

——有人說,鄉村學校學生流失是因為撤點並校,這不是事實。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生流失在先,學校先變成「麻雀學校」後,政府才對其撤併的。

——有人說,鄉村學校學生流失是因為作為公共服務的教育不公平,農村學校質量差,學生才流失的,這不是真相。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鄉村學校的軟硬體條件都在不斷升級,很多學校生均校舍、生均經費、師生比都大大超過城鎮學校。

——有人說,鄉村學校學生流失是因為地方政府不作為,不禁止農村孩子進城讀書,這個道理講不通。為什麼要為保證鄉村學校生源而禁止農村孩子進城讀書?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而且,假若地方政府真的禁止本地城鎮學校招收農村生源,就一定能夠保證農村學校被填滿嗎?

一個不是「事實」,一個不是「真相」,一個「沒有道理」。最終是走向他的判斷:「農村孩子湧向城鎮求學,是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產物。」

請問:小學階段都湧向城鎮求學,這是什麼圖景呢?難道這不可怕嗎?這到底要讓農民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會有學上?農民把掙到的錢都拿到城裡供孩子讀書,自己還怎麼發展?這種「東亞地區老百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領先全世界,家庭為教育支付更多成本的意願也最強烈,相應地讓自己孩子進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教育的願望和行動也最強烈」的東亞文化,就是這麼殘酷嗎?

現實里真正的圖景是,「麻雀學校」面臨三大困境:缺人、缺錢、環境差。「麻雀學校」是中國教育這個木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是中國教育的「神經末梢」,是偏遠農村地區文化存在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精神血脈」,對鄉村的社會價值不可低估,還被賦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所以,「麻雀學校」絕不是要在困境中自生自滅或者被城鎮化抹掉,而是亟需各級政府「雪中送炭」,不惜血本,加大教育投入,哪怕只有一個學生,也要確保學校一如既往地教育教學,堅持到底。也請相信,只要把炭送過來了,守著家門口的學校,不會有人捨近求遠,做賠本買賣,得不償失。

推薦閱讀:

但願「衡中模式」已成國家教育部的「眼中釘」
為少年劉文展捏著一把汗
薩德事件,為什麼不直接抵制美國?
時評類作文的結構應該是什麼?
蘆笛是誰?

TAG: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