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絕學無憂|重解道德經 第二十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古本合校

絕學無憂。

唯與可,相去幾何?

美與亞,相去何若?

人之所由災,不可以不由人。

望呵!其未央哉。眾人巸巸,若享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嬰兒未咳。

纍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

渾渾呵!鬻人昭昭,我獨若閒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惚呵!其若海。恍呵!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關以鄙。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

1、這裡的「由」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由下示,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此即「由」的古字,據《說文解字》所載,為祝由之意。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畏」,應為抄錄時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

2、這裡的「關」字,在帛書《老子》中寫作上門下元,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此字古通「管」,亦通「關」。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頑」,應為抄錄時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

3、這裡的「渾」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惷」,同「蠢」字,也作「亂」解;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湷」,古通「渾」;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沌」。根據文意,此字不應解釋為愚蠢或混亂,而應作渾厚淳樸解。故本合校版選擇帛書《老子》乙本中的「湷」字,為方便閱讀,直接用「渾」字代替。

4、本章在楚簡《老子》中只有前四句,「望呵」之後的部分是沒有的,帛書《老子》與通行本《道德經》都是完整的。從文意來看,後面的部分與前四句是緊密相連的,可能是楚簡《老子》在抄錄時將此部分略去了。故本合校版保留後面的部分。

古本注釋

唯:急聲回答。

由:祝由。古代以祝禱符咒治病的方術,後世稱用符咒禳病者為「祝由科」。

巸:美好。讀yí。

咳:小兒笑。讀hái

纍:纏繞,束縛。讀léi。

遺:捨棄。

鬻:幼小。讀yù。

昭:明亮。

閒:無關緊要。讀xián。

以2:用。

關:幽禁。

鄙:郊野,邊遠之地。

食母:乳母。

古本釋義

杜絕學問則沒有憂慮。

急聲答應與緩聲許可,相距多少?

美與丑,相差如何?

人對災禍進行祝由,不可以不對人進行祝由。

遠望啊!那些未學成之人啊。眾人感覺很美好,如享用牛、羊、豬大餐,又如春天登上高台觀景。我淡泊不輕佻,如嬰兒沒笑時的樣子。

拖累啊!好像沒有什麼可歸屬的。眾人都有盈餘,唯獨我捨棄。我有一顆愚人之心。

渾厚淳樸啊!年輕人什麼都要明明白白,唯獨我什麼都像是無關緊要啊;年輕人總喜歡明察秋毫,唯獨我默不作聲啊。

不清啊!其如大海。模糊啊!好像沒有止境。眾人都有用處,唯獨我幽隱在邊遠之地。

我想要獨自相異於眾人,而且重視養育過自己的乳母。

真經解讀

上一章講的是絕知棄鞭、絕得棄利、絕化棄詐、少口鼻欲,本章接著前面的「絕知」繼續講「絕學」。

絕學無憂。

這裡的「絕學」是指杜絕學問。老子前面講「無知」,繼而升級為「絕知」,現在又進一步升級到「絕學」了,而且他說「絕學」之後將會無憂。上一章講了,「絕知」就是拒絕無益的知識,以此類推,「絕學」也就是拒絕無益的學問了。學問的概念比知識更為複雜,知識是點狀的信息,而學問是把知識串聯起來,成為知識系統。因此「絕學」所絕的不僅是分散的知識點,還要棄絕整個知識系統。

別小看這句「絕學無憂」,這可以說是老子所傳承的古老修鍊體系的精華所在。上古真人曾有一些流傳萬年的秘密心法,老子作為大周朝的藏書館長,估計是接觸過這些秘籍的。他如此反覆地強調「無知、絕知、絕學」,必然深知人類停止知識系統的妙處。

打個比方,頭腦中的思維繫統相當於人類生活在世界上的操作系統,沒有這個操作系統,人類將無法正常的生活。學問就相當於資料庫,每一套學問都是一個單獨的資料庫,一個人所有的學問加在一起則彙集成了大腦的總資料庫。而知識則相當於具體的數據。人在日常生活中出於各種需要不停地檢索這些資料庫,然後通過對數據的處理來進行具體應用。可見思維對於人類而言是基本配置,而學問則是運行於思維繫統之上的程序。

但是,世人往往會沉迷於對數據的獲取,不停地充實自己的資料庫,以致於數據泛濫,資料庫過於臃腫。這就可能會導致系統運行卡頓,甚至系統崩潰。而且混亂、矛盾的數據如未能及時整理,將使系統運行負擔更重,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煩惱、糾結與憂慮,這就是有些人為何總是心煩意亂的根源所在。

人類往往過於依賴這些資料庫,把自己困在其中不能自拔,而忽略了一種不必使用資料庫就能直接讀取信息的更為高級的運作方式——那就是直覺。

「絕學」之後,也就是在停止了知識系統(資料庫)的臃腫、混亂與矛盾之後,一切都將變得很簡單,人們自然就可以無憂無慮了。

唯與可,相去幾何?

「唯」指急聲答應,「可」指緩聲許可,它們的差距有多大呢?其實兩者的區別只是在答覆的語氣上,哪有多大差距?

美與亞,相去何若?

美與丑,又有多大差別呢?這是老子第二次講到美與丑,他在第二章中寫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亞已。」意思是說,如果天下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的,丑就停止了。丑都停止了不是很好嗎?非也。那樣的話,世界將變得單一、乏味加枯燥,美也就失去了價值。比如當世界上所有人都身材苗條的時候,人們就該渴望胖子了,那時說不定又會以胖為美了。因此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不去引導人們什麼是美、什麼是丑,沒有分別心,那人們也就不會顧此失彼、執於一端了。那麼美與丑到底相差多少呢?這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並沒有確定的標準。

人之所由災,不可以不由人。

古人治病,除了用草藥之外,還有一種以祝禱和符咒來治病的方術,後世稱為「祝由科」。對於災禍,也可以使用祝由的方法來禳災。但是老子說,人們在對災禍進行祝由的同時不要忘了對人自身進行祝由。也就是說,不能只祈禱消災免禍,還要祈禱人本身。老子為何會這麼說呢?因為人自身才是災禍的根源。

中國古人了解人之意願對於世界的巨大影響,正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世上的一切禍福都是人自己創造的,通過祈禱是可以趨吉避凶的,於是就產生了祝由之術。這在佛學稱為念力,在基督稱為禱告,是宇宙的通用法門。因此老子指出,單單對災禍進行祈禱是不夠的,最根本的是隱藏在那些災禍背後的人的想法。只有人們的想法和意願不出問題,災禍才有可能避免。

前四句是一個段落,專門說明絕學無憂。「絕學」則用不著去分別唯與可、美與丑等等二元對立的概念,如此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紛爭和混亂。如果人們的想法全都和諧了,就不會發生那些天災人禍,自然就可以無憂了。

望呵!其未央哉。眾人巸巸,若享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嬰兒未咳。

接下來為了說明「絕學」與「尚學」之不同,老子做了一系列對比。先看看那些學子們吧:遠遠望去,看那些尚未學成之人(學子)。他們學習的時候很享受,感覺很美好,像享用大餐一樣的如饑似渴,又如春天登上高台觀景一般的目不暇給。這是在描述學子們好學的樣子,春秋時期上學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因此學子們對學習是非常重視的。而現在是普及教育,孩子們不厭學就不錯了,這種如饑似渴、如沐春風的場景已不多見。

學子們求知慾那麼強,可是老子對待學問的態度卻很淡泊,不輕浮、不放縱,就像嬰兒沒笑的時候那麼平靜。這就是老子與學子們對待學問的差別,他根本就沒把那些世俗之學放在眼裡。

纍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

對於物質享受,老子也與眾不同。他覺得財物之類的都是拖累,好像沒有什麼是真正歸屬於人的。為什麼呢?因為世間萬物皆出於自然,連人本身都是自然的產物,哪有什麼是歸屬於自己的呢?

眾人都在積攢財物,都能有所盈餘,唯獨老子能夠捨棄身外之物,不求擁有那些「難得之貨」。他說自己有一顆愚人之心,只是自嘲而已,並不是說自己傻。

渾渾呵!鬻人昭昭,我獨若閒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鬻人」是指年輕人,老子與很多年輕人對待事情的態度也是差別相當的大。老子所崇尚的是渾厚淳樸的狀態,而年輕氣盛之人往往不是這樣。很多年輕人什麼都要弄得明明白白,而老子卻對什麼都像是無關緊要似的。年輕人什麼都要分得清清楚楚,而老子卻默不作聲、清靜無為。

老子拿年輕人做對比,並不是要打擊所有的年輕人,只是說明年輕人常常會表現得昭昭察察、執拗輕狂,但如老子這般成熟老到之人,則不會再對那些世俗之事如此放在心上了。

惚呵!其若海。恍呵!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關以鄙。

對於人生觀,老子與眾人又有哪些不同呢?他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世俗的東西。老子在這裡又提起了道,他讚頌道:「模糊不清啊!其如大海,又好像沒有止境。」在第十四章,老子寫到「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這個「惚恍」所指的是無物之象,也就是道體。本章中老子又用「惚恍」來作描述,故此可知這個其如大海的「其」指的即是道。

眾人都能學以致用,唯獨老子不願去做那些世俗之事,而選擇幽隱在邊遠之地。可見,老子出關的確是為了隱居,而他隱居的目的就是為了去追尋那恍惚如海、永無止境的道。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想要獨自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不在乎世俗的學問,也不在意世人的看法,一心只想求道。而且在老子看來,世俗禮法有很多荒謬之處,實在是誤人子弟。那些貴族、士大夫只重生母輕賤乳母的行為,雖合乎封建等級制,卻是無道的。因此老子偏要對乳母敬重有加,當然也包括養育過自己的其他人。這些人雖然不是親人,但卻勝似親人,怎能以血緣、禮法論貴賤呢?

本章評述

本章圍繞著「絕學」這個主題展開,將對知識的棄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老子首先再次強調分別心的無意義,接著說明人自身才是災禍的根源。然後列舉了自己與學子對待學問的不同態度;自己與眾人對待物質的不同看法;自己與青年對待事情的不同表現;自己與他人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這些強烈的反差,可以看出老子的聖人之道與凡人之學是多麼的格格不入。凡人之學是累於財、執於事、求於功、拘於禮;而聖人之道則是舍其財、順其事、悟其奧、行其道。這真是天壤之別啊!世上有幾人能放下平生所學,轉而超凡入聖?

基本上所有對《道德經》的解讀,都把本章解釋成老子的抱怨,似乎他把自己寫成了一個既渾渾噩噩又沮喪頹廢的人,搞得跟怨婦似的。實際上老子一點都沒有抱怨,他只是想盡量闡明「絕學」與「尚學」之間的不同而已,並且始終毅然決然,孤獨求道。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清華大學為什麼不開除狂妄自大辱罵大師的錢鍾書?
不為大而成大|重解道德經 第三十四章
徹悟 道德經 第68章 用人
歪解三字經
徹悟 道德經 第45章 清靜為天下正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