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業唯一曾被李嘉誠控股 毛利潤90%以上 Priceline是如何做到的?
by 海燕 GPLP
你或許作為一個普通遊客對priceline不太熟悉,但你一定通過booking或者攜程訂過酒店或者機票,對,priceline正是他們的股東,或者更確切的說,在OTC及互聯網領域,Priceline才是真正的隱形大佬。
它是互聯網公司中當之無愧的「活化石」,見證了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全過程,與中國的騰訊一樣,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僅存的兩家之一。另外一家公司是亞馬遜,它倆從第一次互聯網泡沫中存活了下來,經歷了泡沫估值,股價下挫超過90%後,再出現了幾十倍、上百倍的漲幅。在過去10年美國回報最高的10隻美股當中,Priceline居於第一。
2017年的Priceline有多牛逼,我們用它的股票來形容,它從最低的時候10美元以下然後漲到了今天的2024美元/股,而且從每股收益上來講,人家也以39.23美元/每股收益超越了蘋果與Facobook,成為納斯達克市場及美國科技界響噹噹的一面旗幟。
而booking只是priceline旗下的一個子品牌。
Priceline是誰?
作為一家旅遊服務網站,Priceline是由美國人Jay Scott Walker在1998年創立的一家基於C2B商業模式的旅遊服務網站,目前是美國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
換句話說,它是OTA領域的鼻祖,攜程的老師。
Priceline屬於典型的網路經濟,它為買賣雙方提供一個信息平台,以便交易,同時提取一定傭金,比如賣機票、酒店、租車、旅遊保險等,當然,Priceline也提供傳統的酒店預訂服務,消費者可以根據圖片、說明、地圖和客戶評論來選擇他們想要的酒店,並且按照公布的價格付款,當然,這個商業模式最核心的地方在於Priceline所創立的「Name Your Own Price」(客戶自我定價系統)。而且,為了防止大量效仿者的跟隨及競爭,Priceline還未雨綢繆,於1998年公司成立之初便由創始人Jay Walker將「Name your own price」系統申請了專利,所以在20年時間內競爭對手不能使用該商業方法,客觀上抬高了商業模式被複制的門檻和進入壁壘。
「Name Your Own Price」(客戶自我定價系統)的商業價值到底由多牛逼——用一句行話來講,「Name your own price」(自我定價)系統的背後其實閃動著一些經濟學原理,即經濟學中價格與價值相互關係原理的延伸解讀——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通過價格體現出來,但是產品越接近保質期,它的使用價值就越小,理論上達到保質期時點之時,產品的使用價值就會變為0。具體到機票或者酒店行業,越臨近登機或者入住,機票和酒店客房的實際價值就越小,而一旦飛機起飛或者客房空置超過夜裡24點,其使用價值便會為0。
這讓Priceline的服務無論是對消費者而言還是對於商家來說,都是一筆多贏的生意:
從用戶角度來說,Priceline縮短了消費者尋找商品的時間。消費者只需要向Priceline提供相關需求信息:期望產品、期望價格,剩下的就由Priceline來完成,這樣一來就節約了消費者的開銷。因為,Priceline上提供的產品剪掉了交易的中間環節,所以節約了交易成本,這也是為什麼Priceline能吸引客戶的關鍵原因。
從服務提供商角度來說,Priceline節約了產品提供者(各類航空公司、酒店等)的交易成本,Priceline為生產商(各類航空公司、酒店等)提供了直接的需求信息,降低了生產商為達成與消費者交易所需要的交易成本。這部分降低了的交易成本使更低的折扣成為可能。
換句話說,Priceline的出現創造了價值,所以它在誕生之後就受到了雙方的歡迎——1999年第一季度,Priceline賣出了19.5萬張機票,最高峰一天賣出6000張機票,有18家航空公司加入Priceline淡季機票銷售計劃。
更重要的是,Priceline的創始人也非常牛逼:
Jay Scott Walker生於1955年,是美國著名商業模式開拓者和企業家,walker digital的董事長,其創立的公司遍布15個行業和領域,屬於典型的連續創業者,服務消費者超過7500萬人。作為開拓者,Jay在美國和全球擁有450項發明專利,作為企業家,Jay兩度被《time》雜誌評為「數字時代下最有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
於是,在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之前,1997年7月成立的Priceline很快拿到了1億美元融資,其早期投資人甚至有微軟的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
1999年4月30日,Priceline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而且引發了一陣「狂熱」,市場對Priceline這種「Name Your Own Price」的商業模式非常追捧,大家認為這是對旅遊行業的Game changing,於是,Priceline的股價從上市當天的414美元(復權價),一個月之內就上漲到989美元(復權價)。
然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Priceline也不能倖免,股價應聲下跌至不到2美元,於是,一年前還風光無限的Walker不得不在2000年12月31日黯然離開公司董事局。
當然,Priceline的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也同時受到了挑戰——Priceline原有的NYOP模式,對用戶而言看上去是自主定價,然而本質上,還屬於經銷,Priceline和酒店、機票、租車以及目的地服務商合作,Priceline以固定的配額和價格獲取相關產品,他是有成本、有庫存的,賺取的是差價。
然而,隨著垂直搜索以及比價平台等新模式的出現,Priceline的預定量開始受到擠壓。
Priceline該怎麼辦?
陷入困境中的Priceline迎來了它的拯救者,同時獲得了新生。
2001年2月,我們熟悉的亞洲面孔出現了在Priceline的股東名單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最終斥資7352萬美元,獲得Priceline的17.54%權益(後逐步增持超過30%),成為Priceline的最大股東。
隨後,李嘉誠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Priceline裁員超過30%,減少辦公室面積7成,暫緩新業務的拓展,將公司的精力集中在機票、酒店預訂服務上。此外,公司還優化了自身的服務質量,將響應客戶訂單時間從原來的1小時減少至15分鐘,8成電子郵件必須在3小時內回復。最終,這些舉措幫助Priceline度過了互聯網泡沫的寒冬和不久之後9?11事件帶來的市場蕭條。
2003年,伴隨整個市場大環境逐步好轉,Priceline也迎來了飛速發展。
由新生到OTA隱形大佬:有一種模式叫做Priceline式擴張
當然,Prineline由最初的行業新生到成長到OTA行業領域內的全球大佬,其背後還有自己的獨特優勢,那就是Priceline式收購與擴張,實在太會買,太會海外收購。
換句話說,Priceline成長到今天,Priceline式收購功不可沒——通過對於Priceline投資的盤點可以發現,Priceline非常注重科技的研發和研發團隊的培養,此外非常注重數字營銷,通過營銷提升旗下品牌的知名度。
而且收購之後,Priceline還十分重視收購過來的管理層,不僅會讓他們繼續管理企業,讓每一個品牌都在獨立運營中不斷成長壯大,而且甚至不佔用董事會席位,可謂充分放棄。
不過儘管在外界看來,Priceline集團的收購非常頻繁。
然而,Priceline集團的企業發展高級副總裁Adrian Currie卻持不同看法,在新加坡舉辦的WebinTravel會議上,Currie稱他們的收購「並不是非常多」,因為2014年Priceline集團的市值達到了700億美元,總預訂量就達到了500億美元。
關於Priceline的收購歷程,我們可以追溯到2004年。
話說2003年正當Priceline苦惱於如何提高用戶體驗和公司盈利的時候,Priceline的海外服務也僅僅由一個小型英國網站支持,網站的運營沒有得到任何市場推廣支持。
然而,2004年,一起併購改變了這個局面。
這一年,Priceline以1.61億美元收購了位於英國劍橋的在線酒店預訂服務商Active Hotels。
而Active Hotels到底有多牛逼呢?
公開資料現實,在被收購的時候,Active Hotels是英國最大的在線預定網站,它與英國和全歐洲8000家酒店保持合作關係,它們從 「床位+早餐」式旅館到五星級酒店不一而足,其分銷網路涵蓋企業網站和遍及歐洲的約1500個網站。
隨後,2005年7月,Priceline以1.33億美元收購了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在線酒店預訂服務供應商Bookings B.V.,這進一步提升了其國際服務水準。Bookings B.V.的合作夥伴有歐洲以及全球各大城市的連鎖酒店和獨立經營的酒店,隨後,Active Hotel併入Booking.com。
在歐洲在線旅遊市場充滿增長潛力之際,這兩樁併購開展得正是時候。
「歐洲市場非常重要,」Priceline首席執行官Jeffrey Boyd表示,「總體而言它比美國市場增長更快,我們歐洲市場的業務也在迅速增長,而且與Active於booking的合作是天作之合。一方面,Active在英國實力強大,而Bookings B.V.在歐洲大陸也很強大。另一方面,他們具有很好互補性,因為彼此都擁有對方所缺少的部分酒店資源。」
原來,歐洲人的假期是美國人的兩倍,度假文化比美國更勝,而歐洲人在線預訂酒店的比例要比美國小得多,並且歐洲連鎖酒店數量少,獨立酒店更多,所以酒店預訂市場就更加細分。
這次收購效果顯著——2005年,Priceline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歐洲業務旅遊預訂總額比去年激增121%,達3.98億美元,海外業務也開始超過美國本土業務成為公司的重心,收入佔比接近90%。
受益於單體酒店的需求和在線旅遊滲透率提升的雙重優勢,Booking在歐洲的發展可謂奇蹟。2005年收購Booking.com 以來,總預定額一直維持50%的年增長率。直到2012年歐洲經濟衰退,旅遊遭受負面影響。
截至2016年底,全球233國家裡面擁有174個辦公室,超過10000名員工。
當然,Priceline在歐洲擴張成功,這跟它併購後的整合也非常關鍵,在收購之後,它並沒有放棄對產品的把握,Priceline對酒店收取的傭金率依舊是歐洲最低的標準之一。
傭金率方面,Priceline一般收取13%或14%的傭金,或對100美元的預訂額收取13美元傭金。而其競爭對手收取的傭金率則是20%。
Priceline成功從用戶體驗及盈利等困擾當中擺脫出來。
當佔領歐洲版圖的市場之後,Priceline又迅速通過併購佔領了亞洲市場。
2007年11月,Priceline收購了位於曼谷和新加坡的在線酒店預訂公司Agoda——http://Agoda.com是亞太地區核心酒店預定服務提供商,截至2016年底,http://Agoda.com可預定房源數量達到50萬家,覆蓋4萬城市,支持38種語言訪問,主要採用merchant模式提供服務。由Michael Kenny於90年代初在泰國創立,前身為planetholiday.com,2005年和precisionreservations.com合併成為agoda.com旗下網站,2007年11月被priceline收購,成為集團旗下品牌。
為了佔領中國市場,抓住中國崛起的旅遊市場的機會,Priceline多次戰略投資中國最大的 OTA——攜程。
到2015年底,3次購買攜程可轉債累積12.5億美元,加上公開市場購買的股票,累積投資於攜程金額高達 1.9億美元。
隨後,當完成了全球版圖的擴張時候,Priceline開始了垂直生態併購:
2010年priceline集團收購國際最大的在線租車代理商之一rentalcars.com,並更名為rentalcars.com。,其前身是traveljigsaw.com,位於曼徹斯特,截至2016年,rentalcars.com在全球擁有超過43000個目的地, 網站用戶遍布167個國家,210萬次用戶點評。
2014年7月,Priceline 以現金 26 億美元收購了OpenTable 全部股權。收購時,OpenTable 服務的顧客流量已經達到1500 萬/月,即每個月有1500萬食客通過 OpenTable 訂餐,合作餐廳超過 31000 家。而 OpenTable 從 2008 年啟用的移動端 app 則已經累積服務了1.3億食客。其龐大的在線用戶和餐飲服務 將有助於完善 Priceline 在線旅遊服務形成對旅客從頭到尾的服務:已有機票、酒店、租 車、度假產品,現在加入餐飲預定和評價。
2012年11月,pirceline花費18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收購kayak——kayak是一家致力於提升旅遊預定效率的技術公司,向消費者提供旅遊產品的垂直搜索服務,由Expedia和orbitz的聯合創始人在2004年成立,初始名稱為travel search company,同年改名為kayak。
由此,在度假這套產品線上,Priceline從酒店、機票及租車服務等方面均完成了其全球化的生態布局,同時提供了各種供客戶挑選的旅遊產品——Priceline在線旅遊消費形成生態循環系統:旅遊店鋪、旅遊激勵、旅遊計劃、旅行搜索、旅行預定和旅遊六個環節形成閉環。
最終,這讓Priceline的業務規模快速增長以外,Priceline的利潤率也持續提升。2006-2017年間,毛利率從 36%增加到 96.5%,凈利率從 7%增加到20.12%,企業總收入達到110.14億美元,凈利潤20多億美元。
而更可怕的是,這個巨無霸還在增長——2017年7月18號,歐盟委員會無條件地批准了Priceline關於收購Momondo的協議,這筆交易價值5.5億美元,預計很快就會完成。priceline又成功迎來了一個小夥伴。
Priceline的股價今年不斷走高。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的數據,截至7月19日,priceline的股價今年已經上漲了36%。
正如CEO格倫?福格爾所說得那樣:「Priceline集團將於2017年開始強勢開局」
不可忽視的薪酬管理制度
在全球管理當中,Priceline薪酬激勵制度完善,不得不學。
在Priceline,公司文化是高度信奉Pay for Performance,並成立了專門的薪酬委員會,設計了主要基於業績的高管薪酬體系。薪酬委員會每年為公司的 5 位高管進行薪酬設計,各子公司 的高管薪酬主要依據子公司業績。
而且,Pricelin不僅內部設有專門的薪酬委員會,他們還聘用外部薪酬諮詢機構同時為高管進行薪酬設計,構成包括3部分:底薪、獎金和股權激勵;其中股權激勵和獎金部分的份額越來越大:2015年高管人均薪酬 770萬美元,股權激勵佔比超過 80%,底薪佔比則不到 6%。
怎麼樣,成本夠低,完全憑本事說話吧?
想賺高薪,拒絕公司政治,Priceline的舉措值得借鑒吧。
推薦閱讀:
※蘋果公司做過哪些讓人厭惡的事情?
※我擔心的絕不僅僅是蘋果這個季度的營收增長
※小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怎麼樣的公司?
※朗新科技到底怎麼樣?
※有誰知道聚光科技這家公司嗎?複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