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根深淺、道行高低,先看有沒有門戶之見

作者:譚無稽

來源:微信公眾號「大陰陽論」(ID:dayinyanglun),專註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

【一】

上篇寫莊子和孔子的文章《莊子對孔子的千古之謎,人間的哀色》,今日頭條上有條留言,看了心中沉重。

留言的人說:看了很多道學文章,都把孔子當做萬惡不赦的敵人,罵得狗血淋頭,恨不得咬上幾口。為什麼當今道學徒孫們時隔兩千年之遠,卻有如此的仇恨呢?就連老子本人也對孔子以朋友對待,並且孔子也很尊敬老子,確實莊子更是把孔子當朋友看待,路不同但能心存尊重。那些不但謾罵孔子,甚至連孔子祖宗幾代人都翻出來挖苦一通的人,他們的做法能稱得上有道德有教規有人品嗎?這是否是一種諷刺?

他覺得我的平心對待,才是求道之人應有的心態和做法。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寫的另一篇文章《六祖慧能到底成沒成佛?正道和魔道的分水嶺》,知乎上也有人留言,僅僅是一句感慨,背後卻太多意味:知乎上小乘、大乘、密宗、原始佛教懟的熱鬧,難得見到這麼平靜的說法了。

這並非標榜我自己,因為咒罵攻擊於我的,更多。

還是在知乎上,有個人問我怎麼看「白雲先生」,我答「邪教教主」。這個人好像混過知乎,後來被圍攻爭議地厲害,才轉戰微信公眾號「至道學宮」,並在這裡發跡。此人是一種什麼套路呢?看過他幾篇文章,是打著以道家為尊的旗號鼓吹民族主義,號稱只有我華夏諸子百家才是真正的文化,佛教等外來學說及他國文化皆是不入流的低等外道,甚至只有我漢人才是巨人,其他皆是蠻夷侏儒。言語極端如「六祖是痴迷於印度要飯文化的沒腦子智障」等極具煽動性,故作高深其實剝去表皮內涵乏善可陳的概念堆砌又極具迷惑性,故而聚集了大批擁躉。

我只想問一句:大道涵容天地萬物,若就連別的文化和民族都容不得,還是道嗎?這是揚道,還是殺道?這樣的言論和魔王波旬使佛落淚的「末法時,吾子吾孫為僧,披汝袈裟,壞汝佛法,以僧之名,行魔之事」,有何不同?中國人憋屈了百餘年,到如今多少有些揚眉吐氣,利用於此而鼓吹民族主義煽動分裂與仇恨,在戾氣之潮上推波助瀾,其心有多邪曲,其意有多邪惡?

從這三個側面,我們已經可以窺見這個時代的狀況。太多人,思維淺薄混亂,戾氣惡意衝天。

【二】

而我們古老的傳統、從前所站立的高度又是怎樣的呢?

我想到《中庸》里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想到《論語》里的「君子和而不同」,想到《金剛經》里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想到北宋大儒張橫渠的「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想到錢鍾書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想到費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

更想到《莊子》33篇壓軸出場的最後一篇、縱論百家學術的《天下》。此篇開篇就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天下各持己見、各以為道的人多了去了,都以為自己最了不得了。而聖賢所秉持的原則又是什麼呢?「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聖賢所由,聖王所秉,皆是道通為一。

不一又會怎樣呢?請允許我把文中那段精闢之極、振聾發聵的話完整記錄之來,可蓋棺定論矣: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天下大亂,聖賢之道隱晦,道德之要淪喪,天下之人各明一處而自我炫耀。就像耳目鼻口,皆有其功用,卻不能通用為一個整體。就像百家眾技,皆有其長處和用處,卻都有局限而不周全,只能稱各執一端的偏頗曲士。覺通天地廣備之美,明了萬物共通之理,察知古聖道術全貌,很少人能如此,而相稱於神明。可惜內聖外王的全然之道,隱晦不明,鬱積不發,天下之人皆以其私慾而設定一己之標準。悲哀啊!這些人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別想與道相合了。後世之人,不幸再也見不到天地真純之性,古聖的大道全體,已經淪入分裂支離的魔境。

還用說什麼呢?這也不就是當下的眾生相么?

《尚書》中留存舜傳之於禹的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難易其詭,道心難得其真,須要精純專一,貴在守中固善。對於道心,朱熹又解釋道: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

這十六字,被稱為中華道統的「十六字心傳」。稱之「心傳」,還不夠明白么?

【三】

說到底,造成這種種分裂與衝突的,是門戶之見。

門戶之見古已有之,也不在少數,而在今天卻尤其得廣、尤其得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與傳統割裂已深,我們對古人之語了解更淺,於是有了更多斷章取義、自以為是和被忽悠的可能。也因為這個時代的人慾念更重,人心處在更淺層躁動的層次,而更容易被慾念和情緒牽著鼻子走,沒有多少自己的主見作為主心骨。

是的,古往今來的一切門戶之見,都是源於慾念和我執,心底的動機是我比別人對所以比別人高,不過是程度有深淺。一定有人會問,那麼世間種種文化和學說就是無條件的平等?真的沒有高下之分?

有,但這種有,與世人以為的卻是兩碼事。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批評是分兩種情況的:一種是橫向的,我對你不對,所以必須排斥、攻擊和打壓,要求對方放棄自己的而接受他的,這是是非上的分別,因而水火不容;一種則是縱向的,我所說的能包容你所說的,你的卻不能包容我的,這是容量層次的差別而無所謂拒迎,所以批評你是想讓你擴大容量、提升層次,不要困在自身局限里,本質上還是包容。一個總歸有我,一個不礙無我。

聖賢的批評,便是後者。眾生的攻訐,往往是前者。能不能「容」,是一個最可靠的標尺,天地廣大是因能容,虛空至深也因能容。如何分別這兩種情況呢?除了在理上辨別、容上考察外,就是看他們的動機,情感動機和實際動機。情感動機是不是想壓過別人一頭,實際動機是不是要將別人排斥在外、消滅在茲。

君不見,那些宗教狂徒的暴行、歷次宗教戰爭,那些政治和思想領域因為意識形態和秉持理念的打壓迫害,不正是源於如此的動機嗎?而聖賢卻是怎樣的呢?孔子和老子的交往便是最好的範本,孔子追求的是將仁義道德、禮樂忠孝推行天下,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和「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批評,則不可謂不嚴厲。兩人的理念真是夠天差地別、水火不容了,可孔子見老子仍是一段千古佳話,孔子未不以老子為師,老子也未不以孔子為弟子。

造成這種不同動機和層次的關鍵又是什麼呢?便是眼界和格局有沒有抵達對至關重要的一點的明了:萬物並行,各安其位。這個關鍵中還有另一重關鍵:萬物皆有其不可替代性。

萬物之所以會並行,正是因為各有其位,其位又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說,你以為很多東西錯了,只不過是因為沒有將其放對位置,凸顯出其不可替代性。就拿儒釋道來說,釋家和道家誠然比儒家高明,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釋子道徒常常是不願謀其位的,但事情總要有人來做吧?這就是儒家以及墨家、法家等的不可替代性。佛家誠然在心性上比道家更通透,但在萬物之理的認知上卻未必有道家高明,這就是佛家和道家各自的不可替代性。

我們也可以看到,儒釋道在最深層又有著相通,比如講心性的佛家也談天地萬物的「三界」「法界」之理,講物理的道家也談「虛極靜篤」「心齋坐忘」的心性修為,講入世的儒家也有著「隱居以求其志」的情懷和心意。那是因為一切皆是歸於道的,一切抵達深層次皆能呈現道意。這也是為什麼儒釋道三家有著對話和交融的可能,既有相互批評卻能並行不悖。

而存門戶之見者卻是怎樣的呢?他們共同的理想是東方不敗的「千秋萬代,一統江湖」。名字與目標皆霸氣霸道,而東方不敗是個殘人,這真是個絕妙的寓言。

很多人以為要選擇以哪一門學問作為歸依,這門學問就一定要是最好、最高的,這也是一個妄心和執念。就如這世上從沒有一個絕對只有利而沒有弊的學說——儒家講仁義道德,可後世多少以此為面具的偽君子;道家講明道順勢,可自古從中出了多少陰謀家;佛家講去執破相,可從古至今庇護了多少不肯直面的消極逃避者。所以,人更多時候只是選擇,而莫論好壞。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呢?更合乎自己的心意,更契應自己的感情,更合適自己。僅此而已。

比如我,因為脾氣秉性,我向來是以道家自居的。但自以為對佛家也有著足夠的崇敬,對儒家也有著足夠的同情。我的文章,也從不願搬弄各家是非——好處都還學不完呢,哪有工夫去覓其不是?況且,你到了能洞明各家的水平了嗎?

總之,這世間唯一無咎的,也只是一個「誠」字。這無咎,也只是一份誠於自己之心的問心無愧。

以上,眼界和格局不至,是不能明各安其位、互不相替之理的。心中的赤誠不夠,是不能安於自己的感情的。困在門戶之中而行攻伐間辟者,腦袋是不夠清楚的,心中是誠意不足的,綜合而為不夠有自信的。不自信的人,才要辯解、修飾和認可。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有無門戶之見,體現著人的道根深淺、道行高低。

【四】

估計自古而今很多人都想過,老子、釋迦和孔子聚在一起會怎樣?我想就算是交鋒不斷、火光四濺,也一定是其樂融融,和諧安適的。

可惜後世的徒子徒孫們不爭氣,打著老祖宗的旗,卻丟著老祖宗的臉。就像世交的兩家人,大人的感情好得很,各自的孩子卻為了個玩具打架,讓大人的臉上也掛不住。

道根深淺、道行高低,先看有沒有門戶之見。學著出離和解脫門戶之見,也是培養道根、提升道行的路。


推薦閱讀:

【西漢篇】漢初雄辯雙傑之儒士·陸賈
為什麼在春秋時代墨家與儒家並稱的顯學,墨家到最後會衰落?
政見訪談|儒家文化如何影響當代中國?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TAG:道家 | 佛家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