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難進超市說明了什麼?
普洱茶與超市的距離,便是普洱茶與大眾消費群的距離。
身邊常喝普洱茶的朋友越來越多了,卻很少聽說有誰在超市買過茶。
是超市的普洱茶不好?還是選擇餘地太小?其實只要到一些上規模的超市逛逛就知道,茶葉專櫃基本上是綠茶、袋泡茶的天下,偶有幾款普洱茶,要麼是百元上下的大路貨,要麼是茶葉專櫃供貨商的貼牌產品,顯然很難勾起品飲者的購買興緻。
作為面向大眾消費群的平台,超市的人流量龐大,品牌曝光度高,是快消品的理想銷售通路。但對於普洱茶這種細分市場產品來說,超市渠道的弱勢就顯現出來:大眾消費意味著泯滅個性,熟面孔的廉價快消品可以賣得很好,但看上去高深莫測的普洱茶就顯得與這樣的平台格格不入。即使一些有門路的品牌廠商費盡周折上了超市的專櫃,成交量根本無法應對各種開支,最後只能悻悻退出。
超市的生存邏輯是大而全、品質保障、看得見的實惠,普羅大眾可以在這裡找到速溶的雀巢咖啡,傻瓜泡法的立頓茶包,或者廉價的各種名優綠茶,但普洱茶憑什麼?
普洱茶難進超市,也從另一個角度映射出這種茶類與大眾消費群的距離有多遠。有追求的廠商與其說要「尋找真正消費者」,倒不如說在細分市場領域找到對品牌文化存在高度認同感的小眾人群更靠譜一些,但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
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茶」不同,普洱茶的個性化需求特徵,決定了這種茶類只適合圈層營銷,大眾視野的曝光量並不必然對銷量提升具有顯著作用。超市平台相當於一個廣場,普洱茶的個性化特徵被淹沒於芸芸眾生,毫不起眼;專賣或專營平台,則有能力把產品個性特徵聚焦到一個點上,引起目標消費群的重視,從而產生交易。
普洱茶與超市的距離,便是普洱茶與大眾消費群的距離。必須承認,普洱茶進入大眾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離開玩家、藏家群體的支撐,一多半廠家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礎,這是很淺顯的一個道理。
這兩年來,柑普茶能夠在終端市場大行其道,正是大眾消費的勝利:柑普茶具備大眾易於接受的愉悅口感,也簡化了沖泡流程,架起了普洱茶與大眾消費領域的一條特色通路。但一個品類的勝利,並未解決普洱茶行業由來已久的深層次問題。
茶企的競爭力不在於拼價格、拼純度、拼單株、拼工藝、拼包裝,而在於品牌文化的塑造——其它要素都容易湊齊,唯品牌文化的形成需要操盤者超乎尋常的眼界與不懈努力。
說了這麼多,並非要求所有茶企都要走大眾消費路線,個性需求市場也一樣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問題出在一些茶企既要追求個性消費市場的暴利,又要追逐大眾消費市場的佔有率,這可能嗎?一邊在快消領域推介比立頓還貴的袋泡茶,一邊又要藏家爆炒托市「古樹茶」,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麼?
普洱茶難進超市,意味著這是一個嚴重「脫離群眾」的茶類。普洱茶的市場競爭並不充分,下一步就看茶企如何定位了!
文:老茶鬼 2017.8.2
推薦閱讀:
※關於普洱茶含黃曲霉毒素,為什麼所有的機構不是去檢測,反而講的是一些沒有依據的推斷?
※茶品過度包裝,這樣真的好嗎?
※世界那麼大,茶餅為何偏愛棉紙包裝?
※普洱茶「僅僅是飲料」嗎?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