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47章 不窺牖,以見天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kuī)牖(yǒu),以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流行的註解: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相對性之真解:

不局限、不執著於離家遠行所見到的事物,就能去掉「已認知的」vs「未認知的」的相對性,憑此才能發現天下所有事物的統一性,因此就可以知道天下所有事物演化規律;

不局限、不執著於所觀測到的星座運轉,就能去掉「已觀測到」vs「未觀測到」的相對性,憑此才能發現星空下所有星星的統一性,因此就能知道星空運行的法則。

一個人他出行的越遠,見識到的事物越多,他知識見解的偏見就越大,它的認知集合反而越小了。

所以:聖人能不被其出行所見識到的事物所約束其認知,因而才能擁有全盤適用的知識見解;

能不被有限的視角所約束,因而可以全面的看待問題;

不以「含相對性行為」的去對天下施加作用,所以可以使得天下回復自然平衡。

相對性之真悟: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kuī)牖(yǒu),以見天道。

:不局限於,不執著於,去掉相對性。這裡是用來指:去掉「已認知」vs「未認知」的相對性。這和前面章節的「善數,不用籌策」里的「不」是一個用法。

出戶:離家遠行,可以遇見一些在家沒見過的事物,從而增廣見聞。

:憑藉xx。

窺牖:看窗外,通過觀察天上的星座運轉,可以發現某一些星星運行的一些規律。

天下:世間的事物。

天道:這裡指星空運行的法則。

不局限、不執著於離家遠行所見到的事物,就能去掉「已認知的」vs「未認知的」的相對性,憑此就能發現天下所有事物的統一性,因此就可以知道天下所有事物演化規律;

不局限、不執著於所觀測到的星座運轉,就能去掉「已觀測到」vs「未觀測到」的相對性,憑此就能發現星空下所有星星的統一性,因此就能知道星空運行的法則。

這兩句都是第一章中「常無欲,以觀其妙」的運用。通過去掉事物的相對性,從而發現事物更上一層次的法則。

憑此就能跳出「以有限的表象 去解釋無限種表象」的框框,而可以「以不變的法則 對付 萬變的表象」。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越xx。

一個人如果無法去除「個人知見」的相對性,他見到的事物越多,就越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他的「知見障」就越深。他加入的「主觀相對性」越多,他的「個人知見」的層級就越低,他所失去的「非我的知見」的類別就越多,所以說他的「知識見解」就越少。

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只有「德」vs「非德」的見解的人,他有一個相對性,他的層級是第二層,他的知識類別只有「道」的一半;而一個有「禮」vs「非禮」的見解的人,他有四個相對性,他的層級是第5層,他的知識類別只有「道」的十六分之一。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以前厲害的科學家,往往一個人可以精通多們學科。而現在的科學家,往往連一門學科都難以精通。為什麼?不正是因為學科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學科越來越細分了嗎?學科越細分,人就越難以領會不同學科之間的共通性,其認知就離自然法則越遠,其對自然法則的領悟就越少,所以說他的知識就越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是以:所以。

:知識見解。這句話里指的是「全面的知識見解」。

:能從全方面的角度看待事物。

:成就,使xx得以完成。這裡指的是:使得天下被治理,使得民眾回復自然平衡。

所以:聖人能不被其出行所見識到的事物所約束其認知,因而可以擁有全盤適用的知識見解;

能不被自己的視角所約束,因而可以全面的看待問題;

能不含相對性的去對天下施加作用,所以可以使得天下回復自然平衡。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通過論述「不出戶」、「不窺牖」才能「知天下」、「見天道」,而推導出:聖人治世,要去掉「自我的認知」、「自我的視角」、「自我的妄為」的相對性,才能突破局限和束縛,從而「無所不知「、」無所不明」、「無所不成」。

推薦閱讀:

我一年投籃3萬個的背後
大俠郭靖談《我的英語學習歷程》
通過劉鑫的回應我們應當反思的是什麼
家庭教育革命:登陸人工智慧時代(1):高薪白領工作的消亡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