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窯變釉」
窯變釉,顧名思義,是器物在窯爐內燒造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因窯變釉出現於偶然,人們又不知其形成原理,所以稱之為「窯變釉」,有一句俗語叫「窯變無雙」,指的就是窯變釉的變幻莫測,獨一無二。
古人對窯變有很多的記載。《清波雜誌》說:"饒州景德鎮,大觀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物反常為妖,窯戶亟碎之。"當時的陶工從未見過這種現象,覺得很不可思議。於是就猜測是鬼怪所致,認為它是"妖"。
但久而久之,窯戶們反而發現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雲霞,或如春花秋雲,或如燦爛星空,或如大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
窯變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開始偶有出現。最初,窯中器物出現窯變曾被視為不祥,尤其是官窯中出現窯變器物,往往被砸碎。
明代時,人們還是無法預測窯變的發生,因此窯變被認為是「怪胎「,統統銷毀。清以前景德鎮窯偶爾燒制出來的窯變釉瓷也是多被搗毀。
隨著人們對窯變釉認識的深入,窯變的缺陷美也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與喜愛。近代科技的飛速進步,人們對窯變釉的成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瓷器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呢?
拿建窯舉例
1、獨特的胎質和釉料
建盞胎土採取的礦物原料有莫來石、石英、方石英及鐵的氧化物,胎土的配方是含三氧化二鋁的耐火紅土與另一種可塑性較大的軟泥合成,故有烏泥,紫泥之稱。而建盞的釉為古代石灰釉類型,酸性較多,黏性強,所以釉易厚掛,色調深沉。從鐵的成份比例觀察,兔毫釉大體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體構成的,在毛筋的表面或背面稍微向下密集排列著許多不透明褐色小球,但口沿處並沒有褐小球,而是由褐色的小針狀的結晶三氧化二鐵組成,在陶瓷工藝學中,此類釉被稱為分相析晶釉。在陶瓷工藝學中,此類釉被稱為分相析晶釉。
2、施釉的工藝
釉層厚度的不同,會使得釉面燒成後的效果不同。一般情況下,釉層厚時窯變效果好,釉的色彩豐富,紋路容易形成。釉層稍薄時釉面的變化少。另外,採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窯變效果。建窯產品里,單色釉的釉面就略薄些(如烏金釉、柿紅釉、抹茶釉等),而斑紋豐富的釉層就要厚些(如兔毫釉,油滴釉)。
3、燒成工藝
燒成是窯變系列瓷器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該工序中每一個細小環節的微妙變化,都會影響到瓷器的窯變效果。
裝窯時產品擺放位置的不同,裝窯產品的稠密或稀疏,燒窯時燃料的不同(柴窯、電窯、氣窯),還原氣氛的輕重,燒成溫度的不同,氣候的變化以及窯工技術水平的高低,都會使建盞產生不同的效果。
推薦閱讀:
※當代建盞最經典的釉色,黑底銀滴
※中式茶杯都不帶手柄,西式茶杯都有手柄,是什麼文化差異?
※暖杯和暖床一樣重要,而且要講究持久!
※喝茶需要的基本款的茶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