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三棄|重解道德經 第十九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古本合校
絕知棄鞭,民利百伾。
絕攼棄利,眺貪無有。
絕化棄虘,民復季子。
三言以為事不足,或命之:惑乎!豆。見堇保丵,少口鼻欲。
註:
1、這裡的「鞭」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下下又,現代漢語已無此字,其應為「鞭」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聖」。根據文意,此字應為「鞭」,「聖」應為抄錄時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故本合校版用「鞭」字進行替代。
2、這裡的「貪」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貝下心,現代漢語已無此字,其應為心中想財之意,故以「貪」字代替。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賊」,應為抄錄時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
3、這裡的「化」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為下心,即「化」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仁」,應該是在戰國至西漢之間被反對儒家和墨家之人故意篡改的。
4、這裡的「虘」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虘下心,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應為「虘」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義」,應該是在戰國至西漢之間被反對儒家和墨家之人故意篡改的。
5、這裡的「惑」字,在楚簡《老子》中為「或」,古通「惑」。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有」,應為後人不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結果。
6、這裡的「堇」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竹下糸,應為古「堇」字。其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素」,應為抄錄筆誤。
7、這裡的「丵」字,在楚簡《老子》中為「菐」,「菐」通「丵」,即某種野草。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朴」。從文意來看,此字選用「丵」比較恰當,「朴」字應為抄錄時誤讀的結果。故本合校版用「丵」字替代。
8、這裡的「鼻」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鼻」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寡」,應為抄錄筆誤。
古本注釋
伾:有力、眾多。讀pī。
攼:得。讀gān。
眺:斜視,往遠處看。
化:風氣。
虘:剛爆而狡詐。讀cuó。
季:幼小。
命:使用。
見:古同「現」,介紹、推薦。讀xiàn。
堇:堇菜。
丵:叢生的草。讀zhuó。
古本釋義
杜絕知識、摒棄鞭刑,人民會得到非常多的利益。
杜絕獲得、摒棄謀利,企圖貪占財物的行為就沒有了。
杜絕歪風、摒棄欺詐,人民便可復歸孩子般的純真。
這三句我認為事情還不完備,或許使用這個:分不清啊!豆子。推介堇菜、保薦丵草,減少口鼻之欲。
真經解讀
前面兩章講了最好的統治之道是無為而治,失道之後的社會才會出現仁義、忠孝等等這類被標榜出來的價值觀。那麼如何才能治癒失道的社會呢?老子接下來就給開出了藥方。這藥方是三味猛葯外加一個藥引子,要說這三味葯可真是相當的猛烈,藥引子也是非常之高妙。究竟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絕知棄鞭,民利百伾。
第一味葯,絕知棄鞭。「鞭」即鞭刑,但老子之意不會僅限於鞭刑,而應是泛指一切肉刑,故「絕知棄鞭」就是杜絕知識、摒棄肉刑。
「杜絕知識」聽起來十分刺耳,但其與老子一貫主張的「無知」是一脈相承的,只是這次更加地堅決,把「無知」改成「絕知」了。關於為何要「無知」前文已經解說過很多,「無知」就是不去知道不該知道的事物,也可以理解為拒絕無益的知識,也就等同於「絕知」了。那什麼是無益的知識呢?能使人產生分別心的知識就是無益的知識。比如什麼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類似這些人為製造的對立觀念都是老子希望杜絕的,因為這些分別與對立在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
大自然中有正與邪之分嗎?沒有。所謂正邪全在人心,正道與邪道只是人類為了方便拉幫結派而給自己貼的標籤。正道也有岳不群,邪派也出任盈盈。此雖為戲說,但在現實中並不鮮見。無論正道還是邪道都是沒悟道,因為世上本無正邪,只有一個自然大道。
大自然中有善與惡之分嗎?沒有。所謂善如綿羊、惡如豺狼,不都是生態平衡中的必要一環嗎?如果羊的數量失控,吃光了所有的草,對草原無疑是毀滅性的災難,何善之有?而狼吃羊就像貓吃老鼠一樣,那是它們的天職,何惡之有?
可見不執著於這些能使人產生分別心的無益知識才是合乎自然的,這是復興大道的第一步,也是極為艱難的一步,因為世人已經迷失於二元世界太久了。
「摒棄肉刑」的思想在當時可謂是相當先進了。肉刑即殘害肉體的刑罰,先秦時期指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墨刑即在臉上刺字,劓刑即割掉鼻子,剕刑即斷足,宮刑即男人閹割、女人閉陰,大辟即死刑。鞭刑算是較輕的刑罰,起初並沒有包括在五刑之內,直至隋唐才將五刑改為「笞、杖、徒、流、死」,用鞭刑、杖刑、勞役、流放這些不會對肉體造成終生傷害的刑罰代替之前的那些殘酷肉刑。老子早在春秋時期就提出摒棄肉刑,而且直指在當時連大刑都算不上的鞭刑,可見其境界之高。
老子反對肉刑並不是婦人之仁,實際上摒棄肉刑正是文明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這是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有這樣一句話:「象刑之教,民莫之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意思是說用象徵性的刑罰來教化民眾,沒有人犯法,而法令森嚴酷烈,犯法者卻很多。這句「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十七章。可見古人早就懂得嚴刑峻法解決不了社會混亂的問題,反而會使民心離散,官民對抗更加劇烈,即便能暫時收到成效,也不可能長久。只有施行仁政、以德治國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風、常保太平。
相傳上古無肉刑,僅讓犯人穿戴特別的服飾以示恥辱,故稱為象刑。《尚書大傳》中寫道,「唐虞象刑,犯墨者蒙皂巾,犯劓者赭其衣,犯臏者以墨幪其臏處而畫之,犯大辟者布衣無領。」不論此語真實性有多少,許多古代先賢反對肉刑則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經過數千年的努力,直到近代廢除肉刑的理想才得以實現。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已經不再使用肉刑,而且全世界已有105個國家廢除了死刑(截至2017年7月)。現在只有像新加坡這樣的少數國家還在實行鞭刑,一些伊斯蘭國家還在實行斷手斷足和「石刑」等殘酷的刑罰,不過仍有近半數國家沒有廢除死刑,這表明當今世界的文明程度還未達到很高的水平。可以預見,在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大潮推動下,這些狀況一定會得到改善。
「絕知棄鞭」之後,人民不再執著於那些能使人產生分別心的無益知識,自然就能從迷失、疑惑乃至紛爭中走出來;人們也不會再受到殘酷肉刑的折磨,即便犯罪也能有尊嚴的活著,並永遠擁有改過自新的機會,難道這樣的利益還不夠巨大嗎?
絕攼棄利,眺貪無有。
第二味葯,絕攼棄利。這個「攼」字即獲得之意,故「絕攼棄利」就是杜絕獲得、摒棄謀利。
「杜絕獲得」聽起來也有些令人不解,難道老子不想讓人們獲得利益嗎?自然不會。這個「絕攼」所絕的應是不勞而獲。什麼樣的人會不勞而獲呢?是那些以權謀私的人,還有食利階層。所謂食利階層是指專門依靠利息、股息為生,不從事任何生產和創造,卻可獲得豐厚的利潤和回報的人群。
我們知道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是社會的毒瘤,而食利階層數量太多也會對社會的經濟運行產生巨大的消耗。這將使那些以誠實勞動為生的人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導致人們對於實業和創新的積極性大幅降低。長此以往,經濟怎麼可能持續健康發展呢?
「摒棄謀利」所摒棄的也並不是誠實勞動所應得的正當利益,而是反對奸商賺差價。如果只是賺取適當的差價也就罷了,問題是商人往往會賺取比生產者的利潤高得多的差價。
在中國古代,平民按照職業被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雖然這種等級觀念不可取,但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對於人類各種謀生手段的認可度之高低。士為學道藝、習武勇之人,被排在第一位,可見古人對於人才相當的重視;其次是農民,他們生產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和蔬菜;再次是工匠,也可為人們製造生活所需的各類物品;而商人被排在最後,說明古人並不喜歡以賺取差價為生。
農工商與源自西方的三次產業排序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西方經濟理論中,第一產業(即農業)是最初級的,第二產業(即工業)是對初級產品進行深入加工的重要部分,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包括商業)是工業化發展到高級階段後必然會增長成為經濟主體的部分。可見在經濟學家眼中,第三產業才是未來最重要的經濟支柱。就像美、英、法等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佔到GDP的近80%,經濟學家們認為這才是經濟發展的最佳形式。
然而,這種所謂最佳的經濟結構究竟給社會帶來了什麼呢?我們看到,美國的經濟命脈大多掌握在華爾街金融家的手中,債務危機日益加深,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使得美、英、法等國的國民消費得太多,甚至超出了他們所創造的價值。而這些被超額消費掉的價值就來自於勤勤懇懇創造它們的那些國家的國民。
還有教科文衛體這類服務部門的確是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如果一個社會把教育當成搖錢樹,科研不忘功與利,文化充滿銅臭氣,醫療效益為第一,體育成了大生意,那這樣的經濟發展對人類而言又有什麼意義?
當然,不能把商人和服務業一竿子全打翻,那又成了「打倒走資派」了,不過我們還是要能分辨什麼是正當取利,什麼是不當謀利。獲取與所付出的勞動和創造的價值相當的利潤叫作正當取利。反之,謀取暴利的行為就叫作不當謀利。
老子想棄絕的不勞而獲與不當謀利,類似於馬克思所痛恨的剝削階級。只是馬克思對於消滅剝削之後的社會構想缺乏可操作性,以致革命先驅們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有些只好半途而廢。
當今社會,受某些表面現象的誘惑,很多人將不勞而獲、謀取暴利當成人生最高境界,反而把誠實勞動、努力創造看作受累不討好的苦差事。要知道,宇宙是公正的,給予了多少終將能得到多少,得到了多少也終將要給予多少。我想還是應該遵循老子的教導,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被暫時的浮華所引誘而誤入歧途。
「絕攼棄利」之後,不勞而獲的情況將被禁止,謀取暴利的行為將被追究,如此一來,那些覬覦他人財產、貪婪掠奪財富的行為將會失去存在的空間,社會經濟的運行也將回歸和諧永續發展的大道。
絕化棄虘,民復季子。
第三味葯,絕化棄虘。這個「化」字即風氣之意,什麼樣的風氣呢?當然不是指祥和之風,而是歪風邪氣。這個「虘」字即欺詐之意,故「絕化棄虘」就是杜絕歪風、摒棄欺詐。
「杜絕歪風」很容易理解,社會風氣不健康,就會出現各種各樣奇怪的潮流。好勇鬥狠,那叫霸氣;騙財騙色,那叫情聖;鋪張浪費,那叫氣派。再比如結婚要彩禮、葬禮講排場等等,這些都是不良風氣。
這許多歪風在社會上流行開來,反而會使人們弄不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不夠狠,怕人說自己好欺負;守信諾,怕人說自己傻實在;節儉點,怕人說自己沒外面兒;結婚不要彩禮覺得吃虧;葬禮不講排場怕人恥笑。這些都是中國人常見的矛盾心態,價值觀已經混亂了。
「摒棄欺詐」也是個幾千年都沒能解決的大課題,而且這個問題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各種欺詐手段層出不窮、防不勝防,以致於人們處處留心、草木皆兵,有時仍難免上當受騙。
某些人甚至以能騙到別人為榮,以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智商高人一等。為何這些人會有如此扭曲的心理呢?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我想最主要的有兩點:
首先是中國古代兵家思想的廣泛流傳。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像《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谷子》這類兵書戰冊、詭詐之學風行,人們在從中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詐謀。還有《三國演義》這般膾炙人口的謀略之書,把諸葛亮、司馬懿等軍事家描寫成神一般的存在,奇謀妙計、冠絕古今。再如《厚黑學》這樣的厚黑經典,也將人性中陰暗自私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本來是用於戰爭的軍事思想被廣泛地應用於民間,使得很多平民百姓一下子成了「謀士」、「軍師」,成天想著怎麼學以致用,這社會能不亂嗎?看過這些曠世奇書的讀者是否能體會到老子倡導「絕知」的苦心呢?
再就是中國目前拜金主義盛行,不管黑貓白貓,能賺到錢就是好貓。如此一來,人們為了賺錢往往不擇手段、沒有底線,以致詐偽橫行,甚至不惜坑害親朋、傷人性命,也要去實現自己的「成功」。面對這種世道人心,大家是否能看出老子倡導「棄利」的高明呢?
「絕化棄虘」之後,不良風氣無處藏匿,欺詐之事無人願為,果真如此,人民不就可以純真如孩子一般了嗎?
三言以為事不足,或命之:惑乎!豆。見堇保丵,少口鼻欲。
寫到這,老子覺得只讓人們奉行上面這三句話還不夠,於是又加了一條,這一條是關於飲食習慣的。老子很風趣,一句「惑乎!豆。」看得我都樂了。這個意思是說:豆子種類太多,都分不清了。
接著老子又向人們推薦了堇菜和丵草。堇菜是一種野菜,很容易找到,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丵草或許是泛指某些草本植物吧,不過現在既營養又美味的蔬菜太多了,就不必較真那到底是什麼草了。
老子讓人們多吃豆子和蔬菜,也就是勸人吃素,吃素者必然要減少口鼻之欲。注意不只是口欲,還有鼻欲。這麼講其實很準確,我們評價一道菜的優劣,要看色香味,首先是眼看,其次鼻聞,最後是舌品,可見人們對於嗅覺的重視。而且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味覺與嗅覺是緊密相關的,人類對食物味道的感知即有食物對味蕾的直接刺激,也包含了氣味的影響,而且嗅覺對味覺的影響還很大。
民以食為天,從飲食習慣入手來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是相當高明的。減少口鼻之欲就是治癒社會的藥引子,有了這個藥引子,要實現「絕知棄鞭、絕攼棄利、絕化棄虘」就容易多了。
本章評述
上述這三味猛葯外加一個藥引子,實乃治世之良方,只是藥性太烈,敢試者寥寥無幾。遙想人類歷史,除了毛澤東曾經努力嘗試過(當然還有其局限性),還有哪些人踐行過呢?請大家想想看。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61章 大國下流
※【教程向】《四庫全書》電子版Windows10下安裝&配置流程
※道談無味|重解道德經 第三十五章
※錯亂的祭祀|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