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談系列39:作為獨立運作過程的BIM

2016-08-03 陳光 FMBIM

將BIM和CaBIM區分開(這是Laiserin提出的想法),這不僅是對於BIM軟體的清晰認識,更是一個絕佳的定義BIM的方法。這個想法拿FM和CaFM的關係進行類比,BIM相當於FM那樣的實體運作過程,CaBIM則是與CaFM類似的軟體產品。把這個類比裡面的FM換成設計、製圖(design,drafting和CaDD)都同樣適用。這就像我們在中文裡面經常把建模軟體稱為BIM軟體一樣,而不是把軟體本身當作BIM。BIM在這個定義下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而不是與軟體等同或近似。BIM是其本身,擁有自身獨立的運作過程,這個過程是處理信息的過程,它必然與各種信息化產品產生關係,但它並不是任何一種軟體。

那麼,BIM是一種怎樣的獨立的存在呢?

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BIM不是工業化時代的事情,它是(發達國家)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把這件事放在整個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描述,就能清楚的看到:BIM作為一種信息時代的新生事物,是如何與其時代背景及傳統產業的運作發生交織的關係。這個交織的關係置於中國最近20年的歷史背景中,則成為魔幻現實。

1,傳統建築業的信息是如何被運作的

讓我們拋開當今可以看得到的所有的以計算機、網路和軟體工具進行處理的信息形式,讓我們回到信息時代之前(發達國家在1960年代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也即信息化時代),看看那個時代(工業化時代)的信息是如何處理的。

首先是設計的信息以圖紙和文檔形式傳遞,手繪的圖紙傳遞了主要的設計信息,技術規範(specification)以文檔的形式來指導施工,承包商和各方使用著紙張、電話、傳真來互相傳遞信息,造價的撕開插牌法幫助在設計和施工之間建立基於成本的信息關聯。會議是最常見的溝通信息的形式,多方聚首,一起集中處理信息,一個沒有多少文檔的工地是可以想像的,但絕無法想像一個沒有會議的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說的傳統實體運作流程,是可以細分為兩個層面的。第一層是有建築構件的實物運作的,這主要是指施工本身(還包括預製件、建材等)。第二層是設計和管理工作,包括施工管理,它們本身就是一種以處理信息為主要工作內容的產業,即所謂的知識型勞動,雖然它們並不是真正的實體運作,但它們也是很傳統的運作過程。BIM是相對於這兩個層次的總體,即相對於整個傳統的建築業運作過程的,是作為更高一個層次的更為虛擬化的創新的運作過程

引用一點技術史資料:

▲二戰之前的幾十年就開始漸漸普及使用的business-information-processing,在目前國內房地產建築業還是新鮮名詞。西方的BIM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信息處理過程,是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的

▲信息的處理過程最初都是輔助於業務開展的(1870年代的電報),但在進入信息社會之後發生很大的變化,它開始漸漸變成獨立的運作過程。它既融合於業務過程,又獨立自成體系,企業中也出現了CIO的高管職務。這在中國是壓縮在短短10年間發生的。

BIM也具有類似的特點:既融合於傳統業務過程,又獨立自成體系。這是BIM區別於諸如CAD、算量軟體、項目管理軟體、專業計算軟體等所有傳統電子化工具的一個重要的特徵。這個自為的體系讓BIM升格到了堪稱建築整合信息化體系的地位。

2,這些信息的處理對IT工具提出了怎樣的需求

所有這些信息的處理的需求,都是業務本身運作的需要,而不是IT工具的衍生物。正是處理更多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很多IT工具的誕生。

在傳統製造業的工業化時代,比如在1930年代美國的汽車製造業,就存在所謂的信息系統,是一種以紙質和口頭形式為主要介質的信息彙報體系。建築業總是在製造業中處於落後地位的,直到1960年代才有類似的體系產生,比如構件的統一分類方法(UniFormat),編寫施工規範的統一分類方法(MasterFormat)。

出於更好更有效的處理信息的需要,人們一直在摸索更好的信息處理工具。比如複寫紙的發明,就直接為撕開插牌法提供了快速操作的可能。同樣,複印機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古老的複製圖紙的工藝,這就是晒圖技術,在中國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漸漸消失,但是晒圖所產生的圖紙顏色卻頑強的保存下來了,即藍圖。

3,信息處理漸漸變成一門獨立的業務和專業

不可否認,這件事的確是IT或信息化時代發展的產物,沒有所有這些信息時代的工具,信息處理變成一個獨立的業務是不可想像的。不僅僅是IT工具的出現,更是因為需要處理的信息變得更多,以及人們對於處理信息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幾個因素在技術史上總是交織在一起的。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一次偉大的分工,就像十五世紀建築師從工匠中分工出來一樣,或工業革命時代各工程專業獨立出來,以及二十世紀項目管理學從項目運作中分工出來。帶著信息時代的快速演變的基因,這次分工只花了幾十年。

當所有的傳統專業都已經有了強有力的信息化作業時,一個能夠涵蓋和整合全部信息化內容的代表就呼之欲出了,是歷史選擇了它的名字:BIM

▲在這一次分工中,各專業、各階段的分散管理向集中化/系統化的管理模式發展,尤其是在單位建築的產值相當於很多小行業的全行業總產值的房地產建築業發生,意義非常重大。這一次分工也與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系統化管理模式完全不同,這一次是必須借著信息化的工具才能完成的革命

▲所有的單專業內也存在系統化的管理模式的話題,比如設計專業內的協同設計,很多人也覺得這也屬於BIM的生產方式,我想先擱置這個局部的定義問題,而把目光放在更高更廣泛的全行業等級上(L3級),就更容易看清楚這一次分工

4,BIM成為建築信息化的整合代表

這也就是所謂獨立的存在。當所有的傳統專業都已經有了強有力的信息化作業時,一個能夠涵蓋和整合全部信息化內容的代表就呼之欲出了。

整合與否,有何差別?整合(integration)這個概念是來自於系統論,比方說,自行車的一個個的部件被組裝起來時,一個整合的功能(自行車)就凸現出來(詳見系統論的「功能凸現」),這個新的功能所產生的商業價值或社會價值,就是整合所帶來的新價值。

這次整合,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相對於工業化時代的「系統化的管理模式」,更多的應該是「高度整合的信息系統」。但是放到中國當代,則是兩者交織在一起的魔幻現實,既有自身管理模式演化的迫切需要,又伴隨著高度發達的CaBIM工具的輸入,甚至於出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局面(如果我們把系統化的管理模式也作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必然產物的話)。

▲有人問我:為何BIM的4D/5D在中國如此之難?

答:這不是因為缺乏軟體或中間件,當前市場上已經有足夠多的軟體可供採用。因為4D/5D所依賴的是一套系統化的信息作業體系,其對應的則是系統化的管理模式,這兩樣在中國都還沒有準備好。一旦我們將BIM當作一個獨立的信息處理過程體系(而非軟體),就容易看清楚這一點


推薦閱讀:

010 了解你手中的工具,充分發揮工具自身的功能—利用Civil 3D實現水平馬道多級邊坡
暖通專業如何學習revit,還需要學習revit建築和結構嗎?
BIM:一個全新的知識體系

TAG: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