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份茶的真實價值:不在品牌在品質

普洱茶唯一可靠的價格是出廠價。五年、十年或更久之後,茶質見高低。即使同一廠家、同一批次產品,不同倉儲環境對後續轉化品質的影響是巨大的。

基於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行業認知,年份茶伴隨著時間推移,價值感好像也越來越強烈了。尤其是享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年份茶,「價格」不容置疑地逐年往上走,這能算是其價值的真實反映么?

近年來,頻頻有「老茶」在國內各大拍賣會上亮相,成交價屢創新高。這些「老茶」有個共性:整筒,品相完整,無不標榜「彌足珍貴,稀缺」,年代動輒「民國」、「二十世紀初」。尤其耐人尋味的是這些拍品的文字說明,諸如「桶內有內票」、「條索清晰」、「湯色粟紅明亮」、「茶氣強烈醒神」……這些描述細膩的信息是否可以表明,上拍的「老茶」之外還有備份?否則,隔著外包裝竹箬如何知道裡面的情況,甚至湯色、口感都一清二楚?聲稱已經絕版了的稀缺拍品,要麼是持有者喝剩下的,要麼倉庫里還有一大堆,如果堅持說存世只有這一筒,那隻能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得通了:拍品持有者具備透視、隔空品茶等多項特異功能。

年份茶的外在賣相與內在品質是個悖論。數百萬、上千萬拍回來的一筒「老茶」,能以更可觀的價格轉手出去才算成功,拆開了,開湯了,這茶就不值錢了(道理自己想)。

這樣一來,芳村炒家們「挑箱子」就很容易理解了。大家炒來炒去炒的是一張皮,與內在品質沒有多大關係。果真有人花500萬弄了件「八八青」回去,要是拆了、喝了,不被人笑掉大牙才怪。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部拍得不錯的電視劇《傻兒師長》。男主角樊傻兒落魄江湖,在街上撿了堆牛糞,當作包治百病的祖傳藥材叫賣,居然引得路人競相搶購。劇中橋段固然有演繹之嫌,不過路人爭買牛糞的心態與搶拍「老茶」的炒家們又有什麼區別?

現在如果有人對你說,某款年份茶價格「漲到」若干萬,就值得三思了:這個價格是抽象的,是遊離於實物之外的,具體到實實在在的一餅茶、一筒茶或者一件茶,就要另當別論。

話說某年,有好(chao)事(zuo)者自費5萬元,從「正規渠道」買回一餅陳國義簽名版「八八青」,在茶博會上開湯品鑒。主持開茶儀式的某知名茶人品飲後,認為「香氣、滋味統統全不對,更別談韻了」,斷定為「仿品」。陳國義方面則堅稱系「正品」。這段公案著實鬧騰了一段時間,雖不了了之,卻足以說明年份茶「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的偏差可以達到何等地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一款新茶從出廠到進入流通渠道(或入了藏家倉庫)後,價格與價值開始逐漸偏離,偏離幅度視推手、炒家的運作力度而定。認為越貴的「老茶」品質越好,只能說明你連這個行業的門都還未入。

普洱茶唯一可靠的價格是出廠價。五年、十年或更久之後,茶質見高低。即使同一廠家、同一批次產品,不同倉儲環境對後續轉化品質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如市面上的「八八青」不只有一個價格(且不論真偽),有年份的「老班章」也不可能像新茶價格一樣整齊劃一。至於來路可疑的陳年「老茶」,更應視為玩家的畏途,而非追逐目標。

衡量一款年份茶的真實價值,應撇開所謂品牌、作者、山頭、倉儲地等外在因素,以開湯表現論品質,以品質論價值,這是每一個頭腦正常者應有的思維。

在不具備「透視」特異功能的前提下,一餅年份不詳、外觀骯髒朽爛的「號級茶」,與一餅倉儲狀況良好的品牌中期茶同時擺在面前,你會選哪個?

文:老茶鬼 2017.7.26

推薦閱讀:

最近很多朋友談起普洱茶的拼配問題,拼配和純料到底哪個好?
普洱茶生茶,長了綠黴菌,愛茶之人的苦惱哎!!!???
只從性價比而言,下關、大益、中茶、雨林這幾個牌子誰最沒節操?
如何拍好一款茶?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