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奔狼——義大利坦克Part III

前作→山地勇士——義大利坦克Part I

義大利也要有中型坦克——義大利坦克Part II

四、隨著時代而改變——M13,M14,M15中型坦克

早在1937年M11(那時候還叫10噸級突破坦克)還在測試研發中時,義大利陸軍就已經動了對其進行替換的心思。在1937年12月,義大利陸軍就要求設計一款將火炮裝入炮塔,可以替換L3輕型坦克以及M11中型坦克的新式坦克。在將軍Caracciolo di Feroleto的監督下,為了節省研發時間,M13的設計工作繼承了很多M11的設計語言。因此,兩車的懸掛系統基本一致。M13的第一輛原型車在1939年11月出廠。

M13的路輪相比M11的稍大,安薩爾多也為M13重新設計了上部結構。新的首上裝甲仍為30mm,但炮盾及炮塔正面裝甲升級到了42mm,側面裝甲也由M11的15mm升級到了25mm。因此,整車的重量從10.9噸提升至13.5噸。

M13/40的菲亞特8缸引擎為這輛車提供125馬力的動力輸出,相比前身提升了20馬力。但因為重量的增加,公路極速比起M11/39甚至還微微降低,僅有32km/h的公路極速。

安薩爾多為M13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相比M11)雙人炮塔,在炮塔內裝入一門47mm Cannone da 47/32 M35火炮。在發射AP彈(炮口初速630m/s)時,這門火炮在100m的距離下能擊穿30°放置的58mm均質鋼裝甲板,在500m距離下能擊穿30°放置的43mm均質鋼裝甲板。也因為擴大了的炮塔,M13的車組乘員數量從3名增加到4名,新增設的一人為專門的裝填手,減輕了車長的負擔。與此同時,車體左側的突起,原本M11上裝37炮的地方則放入了兩門同軸8mm布萊達38機槍。

1940年1月開始,M13陸續駛下生產線。M13/40中型坦克並沒有電台,但在車體後部有一個長長的擋泥板。1941年年中開始,M13/40坦克才換裝馬瑞利RF 1 CA電台。

1940年秋開始生產的第二批200輛坦克(第101-300輛)上,千斤頂從左前方的擋泥板上挪到了左後方;加裝了新的摺疊椅,載彈量也因此降至53發。第三批410輛坦克(第301-710輛)加裝了通信兵的艙蓋,以及一個帶散熱片的通風設備為機油降溫。

1942年6月,陸軍追加了542輛M13的訂單。自此,M13每個月都會從安薩爾多的流水線上駛下。截至M14/41開始生產,M13/40一共生產了779輛。M13/40是義大利在戰中生產最多的一款坦克,幾乎所有的義大利裝甲部隊都接收到了這款坦克。它參加了幾乎所有1940年之後的戰爭。在實戰中,它的47mm火炮被證明性能優於英制二磅炮(40mm口徑),可以輕易擊穿北非戰場上的各式巡洋坦克,47mm火炮的高爆彈在打步兵的時候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這門47mm火炮仍不足以擊穿英制「瑪蒂爾達」和「瓦倫丁」步兵坦克。阿拉曼戰役時,美製M4「謝爾曼」中型坦克在各項屬性上都超越了M13/40,義大利陸軍承受了越來越大的損失,有很多M13/40被繳獲,時至今日還有很多M13/40坦克保存在各國展覽館內。

===========================================

M13/40進入使用後,前線部隊常常發回負面反饋。義大利士兵們覺得M13/40速度慢、鉚接裝甲很脆弱、火炮炮彈的殺傷效果也不強。針對這些弱點,義大利陸軍開始了對M13的改進。1941年春,在利比亞,為M13換裝新發動機的測試開始了。首先測試的是一個汽油機,然後在六月又換為了一個145馬力的菲亞特SPA 15T M41柴油機。這個發動機能讓M13在公路上以33km/h的時速行駛,同時又不需要改變M13的外形。換裝該型號發動機的M13被正式命名為M14/41,於1941年進入生產。

除了主要的發動機更換外,M14/41的散熱器格柵換成了橫向出氣,加裝的排泥桿位於驅動輪後方,同時47mm火炮的彈藥基數增至87發。從1941年到1942年,M14/41生產了約700輛(不同的資料給出了不同的數據,有稱M14/41僅造了695輛,有的則稱造了752輛)。

===========================================

儘管義大利認為新式的重型坦克很快就能製造出來,但在重型坦克完成前,他們覺得仍需一款升級火力的過渡坦克來解決敵方坦克日益厚重的裝甲。1940年,義大利決定開發一門47mm L32火炮的升級型,47mm L40。義大利還為這門新炮開發了破甲彈(effecto pronto)。這門火炮在1941年實驗性的被裝到M14/41坦克的炮塔上;隨後又進行了修改並裝到了撒哈拉快速中型坦克上。在撒哈拉坦克進入測試的同時,一個M14/41升級型的計劃也被提上日程,這個計劃被稱為M15/42。

(上圖為47mm L/40火炮的數據,儘管穿深沒什麼長進但彈速快了不少,AP彈就有了900m/s的彈速)

M15/42的最大特點在於其換裝的47mm L40火炮,這門主炮的載彈量為111發。一顆菲亞特SPA 15TB M42汽油發動機為M15提供190馬力的動力,讓M15/42以38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駛。隨著引擎的更換,M15/42相比前兩個型號要長上15厘米,重量也達到15.5噸。除了這些,M15/42還取消了同軸機槍、為車體上的機槍口重新設計了裝甲、重新設計了引擎上方的裝甲板,包括排氣管上的防熱罩。

網上有稱M15/42和M14/41在M13/40的基礎上升級了防護,但本人並沒有找到實際的證據證明這兩個改進型號有動過裝甲厚度。若有人找到證據歡迎聯繫本人。

1942年10月,為了給義大利軍方下的280輛M15/42訂單讓路,M14/41的生產被停止了。生產開始後,義大利軍隊才意識到M15/42的設計也已經過時了。在M15於1943年1月1日正式生產五個月後,在1943年5月,軍方將M15中型坦克的訂單削減至220輛,並集中產能製造坦克殲擊車。最終,在1943年9月8日M15正式停產之前,菲亞特一共只生產了90輛M15/42中型坦克。此外,德國曾製造了28輛M15/42供德軍使用。

五、義大利未竟的北非夢——撒哈拉快速中型坦克

1941年,義大利曾向納粹德國開口,請求他們把繳獲的法國坦克運給義大利。義大利本想要800輛繳獲的坦克,但德國只同意送過去400輛。最終,德國送了109輛雷諾R35和33輛索瑪S35。這與義大利要求的50輛B2,350輛R35和50輛S35的要求差距很大,但至少比日本交了兩輛「虎」式的錢買一輛,最終連個影子都沒見著要好。這些法國坦克在義大利最終由於缺乏彈藥和零件被用作本土防禦。

(上圖為雷諾R-35輕型坦克)

(上圖為索瑪S-35騎兵坦克(雖然跑的一點也不快))

德國的另一個計劃則看上去誘人的多:德國要在1941年6月授權許可菲亞特製造III號坦克。同月,義大利還測試了捷克的斯柯達T12,不過德國拒絕義大利採用這款坦克。1941年8月,德國最終同意義大利生產不帶主炮和瞄準鏡的III號坦克,而德國會提供這兩樣東西以及生產所需一半的原材料。顯然,德國是覬覦義大利的工業產能,想借義大利的工廠生產更多德國坦克,但義大利也不想自己造出來的坦克變成別人的嫁妝。義大利人認為,1942年,義大利自己的重型坦克就能進入生產,還比德國的III號坦克更便宜,耗費工時更少,因此拒絕了德國人的提議。1942年2月,德國又拿來了一份提案,希望讓義大利授權製造IV號坦克,這項提案也在後續的兩個月中被否決了。1942年11月,在經歷了阿拉曼的敗北後,德國希望義大利可以授權生產「黑豹」坦克,這項提案同樣在1943年春被拒絕。

在義大利考慮要不要生產III號坦克的時候,軍方還有其他想法。他們決定仿製英國的A15「十字軍」巡洋坦克,在1941年年初提出要製造一輛15噸級的中型坦克,使用汽油發動機,克里斯蒂懸掛以及寬闊的履帶,使公路極速達到55km/h。這個計劃被命名為Carro Armato M Celere Sahariano,直譯為「撒哈拉快速中型坦克」。

1941年6月,安薩爾多製造了一個基於M14/41的木製模型,模型的主炮仍為那門47mm L32火炮。

克里斯蒂懸掛的製造出現了困難,直到1942年春,第一個真正的原型車才被製造出來。這個原型車重13.5噸,用菲亞特228型汽油發動機提供265馬力的動力,公路極速55km/h。該坦克的裝甲厚度與M14/41相同,擁有30mm厚的正面裝甲和25mm厚的側面裝甲,主炮則替換為身管更長的47mm L40火炮並經歷了測試。

1943年春這個原型車經過測試後確認可用。但因為義大利已經被從北非趕了出去,因此這個計劃也不再被需要,整個計劃於1943年5月被停止了。計劃雖然很遺憾的被停掉了,它的遺物——47mm L40火炮被幾乎同時研發的M15/42沿用,成為了M15的標準火炮。也許這就是撒哈拉快速坦克最好的結局了吧。

六、渾身鉚釘的重坦——P26/40,P43*,P43 bis*重型坦克

很明顯,在設計生產新式中型坦克的時候,義大利人就已經對自己的重型坦克迫不及待了。

P26/40重型坦克的計劃始於1940年,義大利元首墨索里尼親自要求設計生產這款坦克。最初的計劃是一個重量不超過20噸,搭載47mm口徑火炮,擁有三門機槍和五人車組的坦克;但這個計劃很快被一個25噸級的計劃取代。25噸級計劃在炮塔內裝入一門75mm L18反坦克炮以及一門20mm機炮。這個計劃被命名為P26。這個計劃的第一個全尺寸木製模型於1941年製造完成,第一版原型車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放大了的M13。

當時木製模型版的實驗計劃搭載一門75mm L18反坦克炮,與Semovente da 75/18用的那門一樣。

搭載了75mm L18反坦克炮的原型車。它的車體前裝甲為40mm,側裝甲為30mm。

在後續改進中,原型車換上了75mm L/34反坦克炮,這門炮是從Semovente da 75/34上拿過來的。此外,原本位於主炮邊的20mm同軸機炮也被換成了8mm機槍。

德國在東線戰場上繳獲過T-34。該坦克也曾被提供給義大利進行過測試。受其影響,P26/40的計划進行了大改。

(上圖為1943年9月工廠內生產出的P26/40)

P26/40的原型車參考蘇制T-34,前部換上了傾斜裝甲,前裝甲厚度從40mm提升至50mm,側面裝甲從30mm提升至40mm。該版計劃將車體上的機槍塔取消了。這個新設計帶來了重量的增加,延緩了P26/40的製造日程。

(上圖的P26/40正在被德軍軍官檢閱,後面似乎只是獵虎的模型)

軍方想採用一個柴油發動機,但生產商們覺得汽油機更好。但當時無論是汽油機還是柴油機義大利都沒有合適的給P26/40、軍方執意要給這個坦克搭載一顆柴油發動機。在設計之初,義大利曾經考慮過使用德制296馬力的邁巴赫12缸HL 120 TRM汽油發動機(沒錯,就是IV號坦克上的,Wargaming在遊戲里把它變成了440馬力的天頂星發動機),菲亞特曾經測試過一個420馬力的菲亞特12缸汽油發動機,但很可能是軍方的意思,這些發動機都沒被採用,最終量產的時候還是選擇的柴油機。P26/40採用一顆12缸菲亞特SPA 8V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可提供330馬力的動力。

1942年6月,P26的設計基本定型,軍隊當即下了500輛的訂單。但因為盟軍的轟炸、發動機研發的緩慢等因素,直到1943年夏天,P26才進入生產。直到義大利在1943年9月8日投降前,至少有3輛P26/40交貨,還有22輛未完成的底盤在工廠內。此外,德國也製造了十幾輛P26/40,不過也大多用於本土防禦。

===========================================

因為P26/40的設計相比德國「黑豹」坦克相差太遠,義大利在P26/40還未投產的時候就決定要研製一個升級型。這個升級型的P26/40被命名為P43。

P43的第一個規劃書在1941年12月就已經出爐。規劃要求設計一個重30噸,正面裝甲80mm厚,側面裝甲50mm厚,預計搭載一門75mm L34反坦克炮或是105mm L23火炮的坦克。這個計劃使用的發動機是那個420馬力的菲亞特12缸汽油發動機。

(上圖為P40,P43和「黑豹」的模型大小對比圖)

當75mm L34反坦克炮決定裝上P26/40後,設計者們覺得需要給P43一門更強力的火炮,該計劃被稱作P43 bis。第一台木製模型給了它一門縮短倍徑以適合裝入炮塔的90mm L42坦克炮。

可能義大利人覺得這門短管炮還是沒有德國「黑豹」坦克來的強力,因此義大利人又重新規定了35噸的噸位並重新設計了除懸掛外的幾乎所有位置,首上角度也改的更大以提供更為良好的抗彈性能,同時主炮換回了原版90mm L53火炮。

由於義大利人設計了一個扁平的炮塔,本人推測該炮俯角並不好。

一個1:10大小的P43 bis模型。因為拍攝角度問題這個車長塔顯得特別大。

P43 bis計劃採用仿製的蘇聯V-2-34柴油發動機。可能是由於仿製技術不過關,意制發動機僅能提供480馬力的動力而非500馬力。V-2-34發動機曾被用在大名鼎鼎的T-34坦克上。

儘管P43與P43 bis的設計看起來很好,但是由於義大利已於1943年投降,這些計劃並未離開過圖紙和模型。

===========================================

以上便是《北非奔狼——義大利坦克Part III》的全部內容了~義大利雖然沒有德國一樣的工業實力,但它在投降之前從未放棄過開發自己的坦克。不過起步晚、思想落後也是存在的問題。下期有關義大利裝甲部隊的文章將為大家帶來義大利坦克殲擊車的介紹,各位粉絲可以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他出生在越位線,並一直生活在那裡。
究竟什麼叫文藝復興?
臉盲救星!3分鐘搞定浮雕首飾上永遠分不清的各路神仙!
博洛尼亞留學生活全紀錄(II)
義大利公立美院之十問十答

TAG: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意大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