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復老師的《人工智慧》寫得挺好的
最近出差比較多,飛機延誤也挺多的,很多時候半天時間都在機場和飛機上度過。我為了殺時間,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包里裝一本書,每次能看多少是多少,看不完的下次出差的時候再看。最近看的一本書是李開復老師的《人工智慧》。
這本書是面向非專業人士的,所以看起來完全沒有壓力。裡面提到的幾個觀點,我覺著值得分享給大家:
1. 技術靠譜
這是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與前兩次的區別在於,前兩次是以學術和噱頭為主,這一次以實用為主。換句話說,就是技術成熟了,可以為普通用戶所用。
以Google為例,深度學習技術已經在所有的產品線上用起來了,比如在搜索框裡面可以直接問Google問題,然後能夠得到答案,比如相冊可以按照人臉分類,還能識別動物、交通工具、著名景點等。有沒有用,普通用戶可以看得到。
另外一個例子是無人駕駛,國外有好幾家都做得很好,特斯拉號稱硬體已經裝在車上了,軟體演算法明年就全面上線。國內百度做的也很好,雖然宣傳上出了一些問題,但是技術還是可用的。預計五年後很多車都會標配自動駕駛了,反而法規要跟上,不然又會出現一百多年前馬車和汽車的難題。
2. 大廠壟斷
這次人工智慧爆發主要是深度學習演算法的功勞。但是這裡面的問題是,不論是演算法工程師還是能夠跑演算法的硬體,都是一筆大投入。除了有演算法之外,還要有數據,不然也是白搭。所以,小公司沒錢、沒人、沒數據,通過人工智慧來創業,這條路幾乎沒有可能。
除非有大廠願意把自己的資源貢獻給社會,小公司才有機會。國外還是Google做的最好,不僅在自己的雲服務裡面幾成了TPU,還公開了很多數據免費給社會使用。國內我比較悲觀,在開放領域,國內都是小廠心態,和這些公司世界500強的地位相比,完全不匹配。
國內的小公司,只有和大廠合作才有機會。
3. 個人的學習和知識積累
人工智慧普及之後,那些記憶型的知識積累,會被機器人取代,所以對我國的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是個挑戰。反而創意性的知識,機器人短期內還不會取代人,我認為主要是判斷權在人手中,即使機器人有創意,人理解不了,也不算創意,如果讓機器人來當裁判的話,細思極恐。
這樣看來,軟體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將來都會被淘汰,反而沒啥技術積累的善變的產品經理可以活下來,好可悲。
推薦閱讀:
※大神Hinton的Capsule論文終於公開,神經網路迎來新探索
※大話: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
※技術邊界篇1:腦機介面(BCI)
※如何「科學的比較」機器學習模型表現?
TAG: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