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做過「假需求」,就成不了好的產品經理
上文說到,給用戶帶來價值,是一個產品之所以能存在並發展的基礎。那究竟要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呢?這個就需要根據產品的定位去挖掘用戶的真實需求。
nn對於大部分產品來說,如果產品定位清晰,用戶的核心需求很容易被挖掘到。比如微信作為IM,核心需求就是快速找到交流的對象,並能便捷地交流。不過,有些產品的真實需求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n我在知乎上看到很多討論如何獲取產品需求的案例。有一個電鑽的故事,讓我記憶深刻。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n
Case1:電鑽的故事
nnn一個美女讓朋友幫忙介紹哪兒牌子的電鑽好,朋友沒有直接介紹一個品牌,而是問了原因。美女說為了在牆上打一個洞。朋友繼續問為什麼打洞,美女說想買一幅畫掛起來。朋友繼續問為什麼要買一幅畫,美女說房間太大,她又沒有男朋友,所以一個人在家顯得太空了。
nn
nn
通過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用戶需求,其實是被加工過的「假需求」,而真實的需求卻被掩蓋了。
nnnn
Case2:批量導入
nnn我在做產品的時候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例子。一次用戶給我們提了一個批量導入的需求,由於這個業務錄入發生頻次很低,按理說不應該有批量導入的需求。
我們和用戶深入溝通之後發現,用戶的實際需求是單個錄入的時候有一個欄位總是獲取不到、驗證不通過,他們不想錄入。而用戶恰好在另外一個功能里發現批量導入時跳過了很多校驗,所以他們就提了一個批量導入的需求。
nn
nn
用戶不是產品經理,也不要把用戶當成產品經理,所以用戶一般不具備挖掘需求的能力,用戶反饋的問題更多會是這兩種情況:
nn- 深層需求之上的表象需求,如買電鑽、牆上打洞,這些都是表象需求,需要產品經理(如她的朋友一般)去發現真實需求;
- 用戶自己根據需求給出的解決方案,比如批量導入的需求,就是用戶自己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如果我們沒有刨根問底兒地挖掘需求,可以就做了一個「假需求」。
n
nn
n
挖掘不到用戶的真實需求,結果是很嚴重的。往小了說,可能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老闆、研發同事會覺得產品經理很「水」,往大了說,可能就此錯失了一個獲取用戶的機會,毀掉了一個可能很成功的產品。
nnn
那產品經理如何才能挖掘到真實需求呢?我以B端產品為例,簡單總結了幾條:
n- 找到真實的用戶
- 到用戶真實環境去訪談
- 多問幾個Why
- 記得找用戶的領導聊一聊
n
n
n
n
n
找到真實的用戶,前一篇文章說過了,這裡就不做贅述。
nn到用戶真實環境去調研需求。用戶在提需求的時候,總是會基於自己的訴求去描述問題,並且會略掉一部分,很有可能略掉的是最重要的需求。另外,到用戶真實環境中調研,還在於要觀察用戶的操作習慣,有時候我們的產品做出來用戶不買賬甚至吐槽,可能就是沒有照顧到用戶的操作習慣或使用場景。
nn多問幾個Why。這是最好的調研方法,產品經理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豐田的精益生產系統中,大野耐一提出了「五問法」,「……豐田科學方法的基礎……重複五次,問題的本質及其解決辦法隨即顯而易見」。
nnCase3:停機的真正原因
nnn
大野耐一曾舉了一個例子來找出停機的真正原因:
n
- 問題一:為什麼機器停了?
n
答案一: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n
- 問題二:為什麼機器會超載?
n
答案二: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n
- 問題三: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
n
答案三: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n
- 問題四: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
n
答案四: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n
- 問題五: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
n
答案五: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n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在潤滑泵上加裝濾網。
n如果員工沒有以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來發掘問題,他們很可能只是換根保險絲草草了事,真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nn
nn
最後,記得找用戶的領導聊一聊。尤其是企業內部的產品,一定要跟用戶的領導有充分的溝通。用戶只關心自己的工作,希望自己「活少、錢多」,而領導可能會有一些管理層面的訴求,比如有些工作附加值較低,從管理上可能外包更合適。如果業務部門有多層領導,可能要了解清楚每個層級領導的訴求。
nn那麼產品經理真的連一次犯錯的機會都沒有嗎?其實也不是。產品經理經常會出錯,但是要避免出錯,需要一個運轉良好的快速迭代機制 ,來驗證錯誤並快速修正。這就是「精益」思維,後面也會說到。
推薦閱讀:
※要理解,先感受
※「小白DAY7」前端進階之路:如何高質量完成產品需求開發
※真實的「倖存者偏差」
※喜歡被感動,需要被感動,我怎麼了?
※假如你單身,你想要什麼樣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