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插!約1個師的兵力突然出現印軍後方,奠定勝局之戰!

西山口—邦迪拉戰役是62年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的決勝之戰。經此一戰,我西藏軍區所屬藏字419部隊及55師、11師合力殲滅了印軍第六十二旅、炮兵第四旅,基本殲滅印軍第四十八旅、第六十五旅、第六十七旅,共斃、俘印軍5063人,而我僅亡225人,傷477人。

其中11師2個團的經過七天五夜大範圍穿插,直插敵後,斷敵退路,切斷印軍防禦長蛇陣,成為取得勝利的關鍵。

11師在此戰中,表現了頑強的戰鬥精神,連續行軍作戰,參戰人員除了武器彈藥外,還攜帶了四天生糧、三天乾糧,人均負重達30公斤以上,翻越4500米以下的大峻岭12座;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工兵爆破開道78處。架橋2座,修復架通橋樑13座。挺進途中,披荊斬棘,忍飢受寒,晝夜兼程,邊走邊打,通過60餘公里的無水區,以糌粑充饑,以冰水解渴,長途行軍250公里,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戰前決策與部署

從達旺向東南延伸,只有一條沿山腰河谷修築的簡易公路,彎彎曲曲通向西山口、申隔宗 (宗,就是縣的意思)、德讓宗、拉洪、邦迪拉、登尕威力、鷹窼山口、查庫,直至中印老邊界線的伏特山口,爾後通向印度的提斯普爾。西山口戰役印軍依託這條狹窄公路為軸線及其兩側山林、河谷地帶作一線式分段布防,其重點是在西山口。印軍具體布防是:

62旅率5個步兵營和2個野戰炮連,約3300人布防在西山口、申隔宗地區;65旅率2個步兵營約1500人布防在略馬東、德讓宗地區;48旅率3個步兵營、1個野戰炮連及阿薩姆步兵第5營、1個野戰炮連2400人布防邦迪拉、拉洪及其以北登班、東日則、波辛山口地區;4師戰術司令部及直屬分隊約1000人布防雨旺(新德讓)地區;67旅率3個步兵營約1800人作為4師機動部隊,集結於伏特山及其以北地區待機。

劉帥形象地比喻其特點是:「銅頭、錫尾、背緊、腹松」。相對應提出對印軍的打法是:「打頭、切尾、擊背、破腹」。劉帥特彆強調:要準備實施強攻,準備打硬仗,啃骨頭。插入、迂迴、分割、包圍,把敵人打死、打傷或俘虜,這才是此戰求勝之本。西藏軍區張國華司令員,最終作出部署,由11師擔負斷尾任務,實施大範圍穿插。

為摸清穿插路線的情況 ,11師於11月1日凌晨5時派出29人化裝成印軍的偵察分隊,深入到敵側後進行勘察地形道路,並偵察敵後布防情況,對當面之敵情有比較多的了解。

「西藏軍區張國華司令號賦予第11師的任務是從敵人右翼迂迴、插入到邦迪拉與德讓宗之間,務必於11月18日零時通過拉洪橋,到達拉洪,截斷公路,形成對內對外正面,阻敵牽逃北援。」

據原11師偵察科長牛俊熙 在《七天五夜 1962年解放軍陸軍11師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紀實》一文中記錄,11師接收任務後,其部署如下:

33團為前衛,沿江達、聽布、魯克塘、折多拉山口、擇拉山口、彼辛山口、卡拉、東日則、拉干、旁馬、拉洪橋小道前進,務必於11月18日零時前抵達拉洪,截斷邦迪拉與德讓宗公路,形成對外正面,抗敵北援,並相機奪取邦迪拉。

32團隨師指揮所後開進,當33團截斷公路後,迅速投入戰鬥,沿公路向德讓宗之敵發起進攻,堵住敵人向打攏宗逃跑的山溝道路,並阻敵向邦迪拉靠攏。配合藏字419部隊殲滅德讓宗之敵。

工兵營一個連由營長劉天勤帶領,於11月10日拂曉出發,負責開山劈路,不能涉渡的河上架橋,對危險橋粱、棧道進行修復加固。

後勤部長陳志遠率支前隊伍,前運糧食及半個基數彈藥,救護所隨師指先行。

師指揮所在33團之後跟進。全師部隊於11月10日,避開正面的西山口之敵,於夜暗開進。

不設防的「貝利」小道

11師穿插的路線被英國人稱之為貝利小道。1913年,由英軍F..M..貝利上尉帶小分隊踏勘過這條小路,並依這次勘察為依據,為1914年英國炮製「麥克馬洪線」提供了地理資料,這條小路非常艱險,幾乎難以通行。

所以戰前印軍的情報稱:「大部隊不可能從這條路上通過。英軍官貝利上尉的艱險經歷,也使人相信中國軍隊不可選擇此險途」。但儘管如此,印軍「王牌師」第4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還是從部迪格調來阿莎姆步兵第5營等約1個營的力量沿「貝利小道」北上偵察、設點,妄圖肅清南下的「小股中國軍隊」,以確保印軍右翼的安全。

但後來尼蘭詹?普拉沙德被撤換(見本號文章《瓦弄之戰復盤》),其繼任者帕塔尼亞將這個營的兵力撤回,無視貝利小道的存在,僅留下約1個加強排的後來擔負警戒。印度軍隊誤判敵情,戰前他們以為錯那至達旺沒有公路,中國大炮根本來不了,這種情況下更不可能沿小路進行穿插。他們認為解放軍要想強攻,必須要修一條道路,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時間。但印軍嚴重低估了解放軍實戰能力。修路命令一下,解放軍戰士們掄著工兵裝備行動起來,僅僅16天,錯那至達旺的便道就勝利通車了。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僅派一個排的兵力實施翼側警戒完全不夠。11師於11月10日黃昏出發,直至11月15日第五天,11師先頭偵察排才遇到敵情,在擇拉山口與敵遭遇。交火後,通過抓獲俘虜得知:來敵是印軍阿莎姆步兵第5營一個有30人的加強排,是受命前來擇拉山口設點布防的。

與敵交火後,11師經過簡短會議決策,師長余致泉師長就定下了快打快插的決心,並反覆強調:「在印軍還不知道我軍實力的情況下,我們要立即行動,晝夜兼程,遇到敵人據點,要猛打疾進,分秒必爭,準時,甚或提前到達迂迴終點。」

11師的成功得益於對情報的準確掌握,果斷的決策和全體官兵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和戰鬥意志。而相比較而言,印軍決策混亂,戰前未做充分的勘察,妄下結論,自然在實戰中吃大虧!

大穿插在現代作戰中還管用嗎?

然而歷史畢竟是過去,未來戰爭這種大穿插還管用嗎?現代戰爭的大範圍穿插屬於情報優勢的一方,無優勢的穿插就是羊入虎口。只有擁有機動優勢和情報優勢的一方,才能能夠從容面對,快速形成態勢,利用穿插達成對敵優勢。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國的「大鳥」偵察衛星發現了埃及二、三軍團間的寬十餘公里的間隙防禦薄弱,以色列抓住戰機,派出裝甲部隊直插運河西岸,切斷進入西奈半島的阿軍退路,從而使戰爭形勢發生逆轉。而海灣戰爭的中的「左勾拳」也是典型的迂迴穿插戰術,對美軍來說單方透明的戰場和快速突擊能力,使左勾拳既准又狠。

但必須充分認識到,現代作戰情報偵察對穿插行動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戰役穿插難度較大。印軍自2011年開始引進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AI)「蒼鷺」(Heron)無人機,並於2014年追加配有改進任務載荷的升級版。

「蒼鷺」飛行器機體採用平直上單翼、短機身、雙尾撐的常規布局,螺槳推進器位於機體後側,機體下部中央設計有較大的天線罩,內置雷達和數據鏈天線。「蒼鷺」飛行器的性能參數具體為:翼展16.6米、機身長8.5米,最大起飛重量1150千克(負載250千克),續航時間20~45小時,最大飛行速度220千米/時、巡邏速度110~148千米/時,最大升限超過9200米,任務半徑約350公里,其搭載的衛星通信數據鏈支持其飛行到更遠的航程,其動力裝置採用1部100馬力的增壓4缸4衝程活塞引擎。另有來自印度的資料顯示,印度獲得的海上巡邏監視版本的「蒼鷺」其續航時間最長可達52小時,搭載典型負載時的任務續航時間約35小時。

2016年11月,印度國防部網站又宣稱印度與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簽署了價值14億美元的兩項合同,在最近訪問期間購買了價值10億美元的兩架額外的Phalcon / IL-76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AWACS)和10架「蒼鷺- TP"無人機(UAV) 。 「蒼鷺TP」的性能參數如下:翼展26米、機身長14米,最大起飛重量4650千克(負載1000千克),續航時間約36小時,最大升限13700米,其動力裝置採用1 部1200馬力的增壓活塞引擎,螺槳推進器位置和機體布局與「蒼鷺」類似。

2016年5月中旬在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使用PSLV-CA火箭以一箭多星的方式發射22顆衛星。22顆衛星包括:重約700公斤的Cartosat-2C遙感衛星(主載荷)、4顆微小衛星(每個重85-130公斤)和17顆納米衛星(每個重4-30公斤)。其中有18顆衛星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外機構。Cartosat-2C衛星第一次重大運用,是在2016年9月對實控線附近恐怖分子的一次外科手術式攻擊行動中。

Cartosat-1衛星圖片

今年,印度曾創造了發射過1箭104星的「單次發射衛星數目最多」的世界新紀錄紀,其中包括Cartosat-2D衛星,據說Cartosat-2D衛星解析度可達0.6米。而印度發射的這些衛星中,還包括有88顆來自美國「行星」(Planet)公司,這些衛星將組成名為「Flock-3p」的地球成像星座,完成組網後,可每天對整個地球進行掃描成像。如果美國與印度達成情報共享,那對戰場的監控將更加嚴密,為穿插行動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桌面戰爭公眾號出口,嚴禁非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美兵棋推演第三次專題研討會即將召開!研討主題發布!
英國虛擬模擬演習:「城市勇士5」新動向!
蘭德公司:用桌面推演彌合軍界與學術界的鴻溝!
兵棋將融入我們的DNA——英國防部發布《兵棋推演手冊》

TAG:中印边境战争 | 兵棋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