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大逃殺》之後,ONE實驗室作品《生死巴丹吉林》也將改編成電影了

ONE實驗室出品的非虛構故事《生死巴丹吉林》,近期已經確定將改編為電影。這是繼《太平洋大逃殺》《黑幫教父最後的敵人》之後,ONE實驗室團隊作者在非虛構故事影視改編方面的又一次嘗試。將執導筒的婁磐相信,它將會是「一部動人心魄的作品」。

文|黃澤民

編輯|劉洋

預計明年開機:

混合探險、青春、黑色幽默類型

《生死巴丹吉林》講述兩名大學生無後援、無補給,徒步穿越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最終一人死亡、一人生還的故事。ONE實驗室作者杜強進入沙漠,根據大量採訪,重現了他們12天中斷水、暴晒、絕望與死亡的歷程。

作品當中既有青年人躁動昂揚的氣息,也有困守沙海的殘酷細節,令許多讀者感到「揪心」、「震撼」。在有樹(亭東)文化常務副總裁、首席內容官李海鵬看來,冒險類故事始終是有價值的一個類別,但在中國尚未充分開發,而《生死巴丹吉林》和國外冒險類電影故事有相似之處,「也是關於人生選擇、對日常生活的懷疑」。

李海鵬認為,冒險類題材的寫作要點在於充分挖掘主人公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需要和採訪對象慢慢還原事實。「杜強的一個優勢在於,他理解事情要點的能力很好,一般的採訪者會忽略很多東西。」

杜強在《生死巴丹吉林》中用「感官叢林」來形容看似空無所有的沙漠。「他也確實寫出了感官叢林的感覺,」該作品的編輯、ONE實驗室負責人林珊珊說,「包括獨特的沙漠體驗、當事人瀕死時的幻覺等,這部分採訪挖掘得很出色。」

《生死巴丹吉林》於今年2月16日發表,引起了對兩位大學生「生死抉擇」的討論。「是一潭死水地活,還是狂躁地想死,這極其富有話題性。」計劃執導本片的導演婁磐說。

他無意中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生死巴丹吉林》,印象深刻,同時也看到了它成為一部「基於現實主義基礎,並呈現出超現實質感的劇情片」的潛質,「內核關係到人物在現實生存中的種種焦慮,殘酷而真切,局部甚至具備了一種超現實的、荒誕的氣氛」。

婁磐是國內知名的美術指導,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他與曹保平、王小帥、楊樹鵬、徐靜蕾等著名導演合作,參與拍攝了《光榮的憤怒》《烈日灼心》《闖入者》《少年》《冰之下》等影片。此次他打算以《生死巴丹吉林》為基礎創作自己的導演處女作。

他和林珊珊第一次見面,就聊到了對執導、演員、拍攝手法、視覺元素等多方面的構想。「極簡、粗礪,甚至粗暴」,婁磐認為,沙漠的種種奇觀在影像上高度風格化地呈現,更會成為人物心理的奇觀,改編後「會是一部動人心魄的作品」。在前來接洽的多家影視公司之中,林珊珊認為婁磐和背後的公司「看得見的誠意很多」。

這個故事在婁磐心中已經初具類型樣貌,「它將混合探險、青春電影類型,嘗試用黑色幽默的敘事風格來呈現,力求在整體面貌上呈現出一種迷幻之美。」

他透露,電影目前正在劇本籌備階段,邀請作者杜強完成故事大綱,另外,演員的構成會在年底前逐一敲定,不排除啟用符合人設的當紅年輕演員,目前一位主演的人選已初步達成合作意向。考慮到沙漠天氣條件的限制,婁磐期望能在明年七、八月份正式開機。

導演婁磐。他出任美術指導的一系列電影,在影像風格上都具有鮮明特徵;作為聯合編劇的電影《北京烤鴨》入圍第1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項目創投單元」。

出色的故事品質是一切的前提

2016年初,杜強的非虛構作品《太平洋大逃殺》在微信創下3000多萬閱讀量,並成功出售影視改編權,由此激活一個巨大的市場,而《生死巴丹吉林》的改編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李海鵬說,「市場是天然存在的,只不過看你有沒有足夠打動市場的作品。」好的故事是對這個繁榮市場做出正確應對的基礎,「不是真實故事本身會給影視市場帶來多大的好處,是好的故事會成為真正的基礎和助推力。」在這背後,出色的故事品質是一切的前提。

《生死巴丹吉林》發表後並未做推廣,而是依靠網路自然傳播,「有挺多人被它打動的,靠的是作者寫故事的硬實力。」林珊珊說。

杜強 ONE實驗室作者

曾獲第四屆「人民文學之星」獎、2016網易有態度人物盛典「年度篤志新聞人」獎、2016年騰訊傳媒「年度特稿」獎、新京報傳媒研究院2015年「十大深度報道」

代表作:《太平洋大逃殺》《天才落魄的暮年》等

在杜強看來,這種「硬實力」是整個團隊的標準。ONE實驗室集結了一群國內頂尖的非虛構故事創作者,「同事們對文字特別有要求,有時光打磨文本就得一個多月,就像做工很好的衣服,也許說不出差別在哪兒,但讀起來、穿上,就是有區別的。」

每周一是ONE實驗室的例行選題會,結束後往往提醒多遍「散會」都無濟於事,「還在聊讀書和寫作,圍繞某個人的稿會討論很久,」林珊珊說,「同事們都特別想寫出好作品,自我要求也很高,所以團隊目標和作者目標高度契合,有一種單純進取的氛圍。」

今年1月5日,ONE實驗室成立後的首篇作品《飛越十三號室》正式上線,之後,《一個網戒中心母親的肖像》《特朗普先生在整形醫院》《歲月不饒羊》《無臂者,盲者,鴨子,白鶴》《絕命深潛》《開封猶太千年尋家記》《傳奇古典謀殺的終結》《徐曉冬消失這48天》《孤獨北京以及為孤獨而生的北京狗》等相繼亮相。目前同時有多篇作品正在商談影視改編事宜。

除了如《生死巴丹吉林》出售影視改編權的模式,ONE實驗室也投入很大精力在委託創作之上,即接受影視公司的定製項目,很多尚未以文字形式呈現給讀者,有樹(亭東)文化與「新世相」聯合出品的網劇《逃離北上廣》是其中一例,但並非唯一。林珊珊透露,有一個頭部電影項目做了多版劇本未能滿意,最後委託ONE實驗室作者創作了非虛構作品,從而找到了故事的內核和氣質。

「很多人以為ONE實驗室的定位是媒體,其實並不是,它是一個優質內容創作機構。內容是一個摸高的行業,只有做到頂級才有意義,和媒體以流量變現的模式不是同一個邏輯。」林珊珊說。

ONE實驗室團隊近年不斷推出高品質非虛構故事,引起了影視行業的關注,但林珊珊認為,非虛構故事賣出版權只是第一環,「只有當它真正變成一部電影之後,才算完成一個閉環」。

因為有《太平洋大逃殺》《黑幫教父》售出影視改編權的先例,李海鵬說,實驗室的創作對影視化方面更有意識一些,但也不會到刻意的程度,「其實可以完全從影視行業需求來(操作),把故事的情節人物拿出來,很粗糙的文本,影視行業也會很感興趣,但ONE實驗室不會那麼做,還是會基於文本的質量,不會抱著一個完完全全粗鄙的心態。」

李海鵬認為,ONE實驗室的基因是做真實故事的基因。「故事最終能夠打動大家的,仍然是它跟現實的關聯,而真實故事喚醒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感觸的能力一定是超強的。」

作為國內特稿寫作的開創者,李海鵬將文學視為非虛構故事行業的底子。「故事主題的深度、文本的漂亮程度、推陳出新的程度,都是文學的概念。」在他看來,「在今天的市場環境里,實驗室團隊的存在、它的工作模式的存在,是一個很精英的模式。必須不斷在工作中提高水準,做適配的動作,不能不變,但核心的部分一定不可以變、不可以動搖。從商業角度、傳播角度,以及從我們自己專業評判的角度,來獲得多重成功,這是最重要的。」

點擊鏈接,閱讀《生死巴丹吉林》原文:

求生與絕望 | 暴晒、斷水、無後援,兩名大學生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一死一生 - 知乎專欄

ONE實驗室是一個致力於非虛構故事與報道工作的新創機構,為「ONE·一個」媒體群供稿。ONE實驗室所發表作品均經事實核查。

搜索關注ONE實驗室「oneinlab」,閱讀更多精彩特稿。


推薦閱讀:

二十五年前的殺人兇手
從瘋狂英語到安利:一個男人的「造夢場」
我的黑道同學
造槍者

TAG:非虚构写作 | 电影剧本 | 野外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