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對,也不對,才是對!

大學時看過一場校內學院之間的辯論賽。

是一場一邊倒的比賽。一個工科男,在台上引經據典,出口成章,把對方辯友辯得節節敗退,甚至「體無完膚」。

記得比賽結束後,作為評委之一的文學院院長還當即邀請該男生到文學院就讀。當然這是題外話,不表。

看過《奇葩說》的人會發現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正方辯手發言後,支持正方立場的票數會蹭蹭上漲;反方辯論完畢,觀眾又立馬「背信棄義」,一窩蜂朝著反方來了。

這是因為辯手說出了關於同一個問題的另外一個面向,而且說得有理有據,讓你在當下不得不服。

辯論有什麼意義呢?

辯論的意義,是讓我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或者從更高屋建瓴的層面看問題

——有時候,正方提出的論點,還恰恰是反方的思維盲區,反之亦然。而知識和思想是可以互通有無的,一方不用丟失什麼,但藉由分享,可以讓另一方從你這裡得到什麼。

到最後,正反雙方就同一個問題,都有了比原來更深入的洞察。

這是皆大歡喜的事。

深刻的洞察有什麼用呢?

用以指導實踐。

出來工作的人都知道,社會生活不是學校里簡單的數學題1+1=2,很多時候,它呈現的都是1+1=1.5,1+1=0,甚至是1+1= —1。

我在推文《人,就跟垃圾車一樣!——微博瘋傳的人生哲學》里舉過一個例子,對於王旭是否應該和陳大光撕破臉皮,把他趕出公司,駱玉珠就做了一番講解。

總之,你看問題的角度越多,解讀的層面越豐富,就會看得越透徹。

看得越透徹,在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做出的方案就越能貼近實際,成事的幾率也越大——畢竟任何方案都是有利有弊的,只能選擇讓「利」多一點,「弊」少一點。

這,也稱為「中庸」。

何謂中庸?

中庸並非無原則的「和稀泥」,也不是只有討好、沒有立場的「好好先生」。

實際上,儒家稱只知道循聲附會、沒有道德原則的牆頭草為「鄉愿」。孔子更說,鄉愿,德之賊也。

可見,中庸並不提倡做無原則的老好人,它也是有立場的。

那到底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庸」呢?

在我看來,中庸是不左不右取其「中」,不偏不倚取其「合」;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因地制宜」,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讀書人來講,有些人讀書之所以沒有什麼領悟,甚至越讀越迂腐,越讀越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就是忘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上文所述,一本書往往說說的只是一個面向。

書篇幅有限,它只能就作者的觀點找論據,然後進行論證,所以它常常只能呈現一個面向(當然不是錯的)。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你盡信書,準確來講是只看同一種觀點,那就難免偏頗。而把書中的思想與方法原封不動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往往就會不被人接受,甚至在現實中碰釘子。

其實,不是書不對,而是你的知識、思想的涵容量還不夠大。

昨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挺有意思。

題主問題的大意是:如何迅速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

有一個答主作出這樣的問答,大意是:先去看500本書,不預設立場,不區分領域,商業,宗教,人文、社會、哲學……等等都可以。到那時候,你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可見,要做到有深度不容易。也可見,中庸並非消極、退避的手段,恰恰相反,沒有足夠的知見,要做到真正的中庸很難。

抱殘守缺,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自己的看法為絕對真理,別人一旦提出「異見」,則暴跳如雷甚至譏諷謾罵,則是不理智的,且對自己毫無益處。

因為它封閉了你增加思想維度的通道。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向來不對別人的觀點進行抨擊:

一來,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我以前持保留意見的看法,後來都被證明是對的:

小至父母說的一些「如何過日子「的」市井箴言「,大到一些彼時看起來是言之無物、假大空的「雞湯」,到後來我都發現是正確的,只是自己當時沒有足夠的閱歷去體悟而已;

二來,凡事均有一體兩面,甚至是一體N面:

別人看到的是一面,我看的是另一面,如同盲人摸象,別人摸到的是耳朵,我摸到的是尾巴。誰對?誰錯?可以說都對,又可以說都錯。

即使是第三種情況:別人不懂,我也不懂,別人在胡言亂語,我則一臉懵逼,那我同樣沒有資格指手畫腳:

此時選擇」騎牆「,做個吃瓜群眾,對別人公平,自己避免造業。何樂而不為呢?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得很直接:人們常常想用發現別人的缺點來表現自己,但他們用這種方式表明的只是他們的無能。

我不想表現自己的無能,所以我選擇緘默。

總之,可以懷疑主義,但別忘了思考與求證。因為即使最後證明你的觀點是對的,你也可以在求證的過程中,繼續學習一點什麼,補充一點什麼。

總之,否定上面還有「之否定」,陰與陽可以相互轉化,甚至連「空」與「有」在佛學上都有了辯證統一,還有什麼是不可以辯證統一的呢?

西方有一句名言說:一個人同時葆有兩種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我想,這話說的和「中庸」是同一個意思。

說白了,除了少有機會遇上的「大是大非」外,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事,都可以用「中庸」二字去量度,去選擇,去處理。這樣即使做不到不偏不倚,起碼不會偏太多。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祝好!


推薦閱讀:

人民看似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
反覆失敗的人生,只因不懂「渠道」的意義
再見……

TAG:人生感悟 | 中庸思想 | 生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