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低品質的能力陷阱?
「他的執行力真強,分配的工作會立即執行」
「他口才真好,和客戶溝通順暢流利」
「感覺他好像永遠不會累,就是一個工作狂」
......
一直以來,不管是「執行力、溝通表達能力還是工作時的投入感」,這些顯性的特徵都是我們判斷一個人能力是否強的標準。
是啊,誰會拒絕一位執行力很強的員工呢?
可是,大量的事實卻讓我們發現,這些顯性的工作能力並不能夠直接決定工作結果的好壞,以至於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
執行力很強,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口才很好,並不意味著客戶會購買我們的產品
投入工作的時間很久,並不意味著方案的結果更好
......
於是,我們陷入了低品質的能力陷阱。
之所以發生這些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常常忽視了「識別問題」的重要性。
識別問題
下個月公司要開展一個線上的社群陪訓課程,領導讓你做一個完整的陪訓課程方案,用於三天后開會的時候展示。
你會怎麼做?
嗯,既然是ppt展示,於是很多人在接到任務後,趕緊從網上尋找有關社群運營的ppt模版,
「要做的精美一點,不然領導肯定不滿意」——這是大部分的想法。
ppt模版下載好之後,你又在想:「既然是社群運營,那麼我要梳理一下整個運營的流程」,於是你開始思考流程:「軟文發布——用戶報名——組建社群——開展課程,等等......」
於是你立即用思維導圖工具設計好了整個流程,並附在ppt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時間節點你都很好的做了標註。
花了2天時間,你馬不停蹄的做好了整個ppt方案。於是開始模擬開會展示的表達。
開會那天,你流利的展示了整個社群運營的方案,精美的ppt和邏輯順暢的表達甚至贏得了同事的讚美。
這時領導問了你這樣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思考過用戶為什麼要來參加我們的陪訓課程?」
「額......這個......好像還沒有......」
......
在上面的故事中,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對的,甚至做的很好。
但不得不承認,你所付出的精力,幾乎全部集中在了對「邊緣思考區間」的思考,關於「核心思考區間」,幾乎沒有涉及。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存在「核心思考區間」和「邊緣思考區間」:
「核心思考區間」,是決定一件事情是否成立的關鍵因素,它的存在,直接決定了我們後續的執行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而「邊緣思考區間」,是處於「核心思考區間」之後的補充性的、操作層面的事情。
其中我所提到的「識別問題」的能力,是對「核心思考區間」的識別,而不是對「邊緣思考區間」的識別。
可是,大部分人的工作,僅僅集中在「邊緣思考區間」。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在一個社群運營方案中,很多人會集中在解決「運營流程、展示平台」等等問題,卻忽視了對於「用戶為什麼要參加」這種核心思考區間的識別。
我們解決了用戶的何種痛點?給用戶帶來了怎樣的利益?在宣傳課程的時候應該主打怎樣的訴求?
這些涉及到「用戶參與動機」的問題,才是我們在設計這個方案之前應該首先思考的事情。
基於此,我們後續所作出的任何動作,才會有存在的意義。
但大部分人會怎麼做?
他們會首先尋找精美的ppt模版、思考詳細的流程設計、模擬方案彙報時的邏輯表達......等等這些行為,會給我們留下:很強的執行力、很好的口才、很棒的思維邏輯,然後我們總結出: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很強。
於是,我們陷入了「低品質的能力陷阱」。
不管是任何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一定是「識別問題」的能力,看清楚在當下的任務中,到底哪些事情才是它的「核心思考區間」,才是我們目前所遇到的「關鍵挑戰」,將它解決,後續的邊緣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如何才能準確的識別並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呢?
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避免沉迷任務的及時反饋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3)注重識別「非可見層」的環節
---------------------------
(1)避免沉迷任務的及時反饋
無數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反饋」是決定我們能否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電腦時,我們無法知道它的內部是如何運行的,於是等待系統響應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而「進度條」這個偉大的發明拯救了我們,時刻前進的數字在告訴我們:距離系統響應需要多久。
這種反饋系統,讓我們的等待不至於這麼痛苦。
同樣,「反饋」也是遊戲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通過技術的手段,對我們在虛擬世界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指令,做出最迅捷、最豐富的響應,讓我們能夠堅持打遊戲很久也不會枯燥。
然而,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反饋往往是緩慢的:
做一份精美的ppt可能只需要2個小時,設計一個思維導圖也許只用花30分鐘。
但是思考「核心問題」(比如用戶為什麼要購買我們的產品),可能需要耗費你2天的精力——最重要的是,這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進展
——「兩天都過去了,電腦里一個方案也沒有,ppt上一個流程也沒畫。
嗯,這得不到及時反饋,於是很多人就放棄了。
所以,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要時刻給大腦一個堅定的信念:這件事情看似沒有進展,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能因此而放棄。
因為,在你將核心問題解決之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沒有存在的意義。
在運營公眾號上同樣如此,當我開通這個公眾號時,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獲取更多的用戶?
這是多麼顯而易見的事實,沒有用戶,怎麼經營這個公眾號呢?
於是我將注意力放在了「獲取用戶」上面,開始尋找更多推廣的方式。
但後來我發現,「獲取用戶」這件事對我而言就是存在於「邊緣思考區間」的問題。
相比於「獲取用戶」,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打磨我的文章?
是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產品,想讓用戶選擇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如何給用戶提供價值。
毫無疑問,如果我沒有持續的內容產出能力,即使給我更多的用戶,我的公眾號也不會存活下去。
可是很多人不會這麼想,因為持續的產出優質內容,相比於每天增加的粉絲數量,前者不會帶來迅速的反饋,以至於很多人都無法堅持下去。
所以,一味的追求迅速反饋,並不能幫我們識別並解決核心問題。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往往意味著短期利益的下降--因為你在花更多的時間,做一個看似沒有成果的事情。
思考一個品牌定位,我們可能要花費數月的時間去做用戶調研、人群畫像,分析競爭對手,最終產出的成果可能僅僅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
況且,在真正投入市場之前,這句話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經濟效益。
而相對於「洽談渠道、招商加盟」,當我們在做這些處於「邊緣思考區間」的事情時,成果是多麼的顯而易見:
「這個月又完成了20個城市的招商、200個渠道的鋪貨,銷售業績上升了80%。」
於是,很多人認為「策略」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幾個月的努力卻看不到真金白銀的回報。
這也是大部分人忽略「核心思考區間」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並不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
(3)注重識別「非可見層」的環節
同樣是面對一個廣告文案,你會發現很多人的分析結果是這樣的:
感覺這個文案的創意還是不夠好,如果再設計的更有反差感就好了;
文字表達可能還不夠優美,需要再優化一下;
......
同樣,在設計一個新產品推廣方案時,很多人的想法常常是:
在哪個區域投放覆蓋的人群最多?當下哪個明星的人氣最旺?
是的,當我們在看待眼前的問題時,能想到的常常是表面且局部的特徵,(比如「在哪裡投放廣告」就是整個新產品推廣的局部環節),卻總是忽略那些存在於非可見層的「抽象、本質和總體」的特徵:
比如,這個品牌的定位是什麼?文案的創意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
對於這個新產品,我們到底滿足了消費者的什麼需求?在推廣時應該主打怎樣的訴求?
我們很輕易就能夠看到的,往往是存在於「邊緣思考區間」的問題(比如文案表達是否優美?)。
而恰恰那些抽象的環節(比如消費者痛點),卻常常存在於「核心思考區間」。
所以,識別「核心思考區間」的關鍵,在於對「非可見層」的識別,它需要我們不僅僅局限於眼睛眼所看到的部分,而是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重新發問:
究竟消費者為什麼要選擇我們?
文案應該體現怎樣的訴求?
產品解決了怎樣的痛點?
......
基於此,再去設計那些可見層的環節,後續的操作才有意義。
————————————————————
推薦閱讀:
餓了么更換slogan的背後,我們還能洞察些什麼?
-------------
三種方法,讓創意更有意義
-------------
多了一種維度,你所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
--------------------------------------------------
微信搜索公眾號「nick說」並關注,希望我們能夠一起識別問題
推薦閱讀:
※看到更大的世界有什麼用?如何把這種看見轉化為實力?看到更大的世界會對行為,生活有什麼影響?
※你慢慢走,慢慢地成為一個人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而我只想抱緊你。
※少犯錯才能成功——我是創始人S01E02
※有些事,做過就是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