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就兩難,但求問心無愧
1
一次飯局。應酬性質的。
招待的某總K,是朋友A要把握的潛在客戶。據說拿下之後,A賺到的提成可以抵一年收入。
無論怎麼心不在焉甚至「心懷鬼胎」,氣氛總要有:各人掏出各人的興緻,溜須拍馬,觥籌交錯——總得讓K感受到我們的熱情罷。
吃完晚飯,換場,K歌。
人多,分三輛計程車。我跟A擠一輛。
彼時,都已喝得暈暈乎乎。上了車,和A心知肚明地相視一笑,正想唏噓一二,A的手機響了。
A接電話,夫人的聲音已帶著埋怨:不是說十一點回來嗎?這都幾點了?!
聲音很大,A瞄了我一眼,表情略尷尬。
我笑笑,看向車窗外。
聽到A在電話里問寶寶睡了沒,然後聲音越來越大,像是吵起來了。後來許是夫人撂了一句狠話,A深吸了一口氣,軟下來哄幾句,匆匆把電話掛了。
我們都不再言語。
深夜,大街上行人稀少,但依然燈火流瀉。車從耳邊呼嘯而過,霓虹模糊了又清晰,清晰了又模糊。
下車時,我拍了拍A的肩膀,A也拍了拍我的。
如果說這個動作意味著這一刻同仇敵愾的豪情,倒不如說,是體味到 一種身不由己,同病相憐的悲壯感。
後來一次聚會,A又發了一通牢騷,結果引發在場男士的共鳴。
聚會被硬生生地演變成了「怨夫」吐槽大會。可見A的遭遇並非個案,而是普遍現象。
2
朋友B孩子滿三歲,剛懂得玩樂,也知道粘人的年紀。
有一天半夜,B發了一條朋友圈。
是孩子剛剛睡著的一張照片,內容是:孩子不肯睡,非得等我回來。
字裡行間,滿是歉疚。
而我知道,B是去見一個剛抵羊城的重要客戶,那個客戶只在廣州停留一個晚上。
B是不得已。
他說,為了以後給孩子更好的,只能在現在忍受良心不安。
3
周末刷完了英劇《福斯特醫生》。
女醫生嘉瑪,工作盡職,收入不菲,一家三口基本靠她來維持中產階級的亮麗光鮮。
表面上,夫妻和睦,孩子聰明懂事。一家三口幸福和樂。
結果,某日,嘉瑪在丈夫的圍巾上發現了一條金髮,進而查到了丈夫出軌的事實。
原本沒有挑明,只是兀自痛苦、掙扎,也想試著原諒,卻發現丈夫從不坦誠,且與小三藕斷絲連。
最終,嘉瑪冷靜下來,「處心積慮」,處理財產,一步一步,讓丈夫凈身出戶。
然而,當孩子得知一切,甚至在親眼目睹父親與情人在一起後,抱怨的居然是母親嘉瑪。
孩子說,父親會和他說話,會帶他踢足球,會陪他幹什麼……等等,而母親每天下班回來都很晚,也不怎麼和他說話(事實上這部分在劇中表現不多,看起來還是很正常的)。
一直為家裡殫精竭慮,卻遭遇丈夫出軌,更換來孩子的詰責與不認可。這讓嘉瑪非常意外,也因此更痛苦,更絕望。n
4
生活從來都少不了「兩難」。
夫妻之間:
——多陪伴,就免不了減少事業上的耕耘。
——多耕耘,就免不了削減生活上的陪伴。
孩子教育亦然。
其一,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要賺很多錢,來為孩子的教育鋪路:各種補習班,各種名校,都是用白花花的銀子堆起來的。
同時呢?孩子又要有充盈起碼正常的精神世界,而這當中,父母的陪伴又必不可少。
湖南台的《變形記》就呈現過不少這樣的案例:家境優渥,物質豐盈的孩子,因為缺乏父母陪伴,與父母關係疏離。而其中的絕大多數,都非父母心甘情願,而只是身不由己。
物質支持與愛的滋養,儘管不是完全相悖,但必然存在矛盾。
其二,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對家長提出不同的要求;
假如,讓一個不到六七歲的孩子來選擇,TA可能會希望父母整天呆在家,陪他玩,陪他樂,可是再大一點,如過了十歲以後,孩子有了覺察,有了自尊心,他們又希望父母可以給予他們足以讓他們感覺體面的條件。
我認識一個人,為了把孩子送到名校,夫妻起早摸黑,結果孩子回來還抱怨,說同學家都開名牌車,就自家不是。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不去和人攀比,然而,當孩子說出這句話時,不少父母的心裡都會覺得很不是滋味吧?
可是,時間就這麼多,父母能做的,要就在孩子年齡小時多陪伴,以滿足孩子被關愛的需求;
要就在賺錢這件事上打提前量,以滿足孩子長大後對於體面的需求。
孩子兒時要的關愛與陪伴,與長大後要的體面,於父母而言,又是一對矛盾。
5
讀者M是個非常善良的人,前段時間在街上看到一隻流浪貓,發現它才一個月大,而且危在旦夕。
M想帶回家,愛人不準。
M於是和女兒一起請求愛人,允許他們把貓咪帶到了寵物醫院。
花了大半個晚上,搞到凌晨兩點。
第二天,母親對M說,她昨晚很擔心,心臟受不了。
這讓M對母親很是歉疚。
他覺得他的救貓行為於貓是善,但對母親是惡。那他應不應該救貓?
問我,我說,人非萬能。控制不了的世事流轉,不妨把它當作定數。從這事上講,如果你選擇不救貓,你現在一樣會糾結自責。可見事情發生是客觀存在,關鍵是看在遇事的當下,你的發心,和你的選擇。
世事難兩全,看似糾結,實際上自有因果業力在背後作祟。就如M母,雖然這事讓她擔心,但或許,這也是她需要學會與面對的。
孰是孰非,熟善熟惡,不過是人心的分別。
生活本來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兩難,甚至是一個又一個的悖論組成的。學著去平衡、圓融一個又一個的兩難,是重要的課題。
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面對選擇。倘若只能二選一,那就選擇在當下會讓自己問心無愧的那一個,同時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承擔選擇產生的後果即可。
至於因此丟失了什麼、別人是否誤解、生活又因此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怎樣的模樣,我們在乎不來,也強求不來。
謹以對讀者M的回答,作為本文的結語。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所有關係,都是如此。祝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