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迷思

意識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思想。

《聖經》里說,上帝當初造人,是沒有給亞當與夏娃「意識」的。他們倆光溜溜的在伊甸園瞎逛游。據基督教人士說,伊甸園溫度適中,不冷不熱,食物豐盛,到處是果園,隨便吃,絕對沒有農藥。但是他們沒有自己的獨立意志,沒有思想,智商跟動物或者三歲小孩差不多,直到他們吃了那個蘋果!

然後他們的眼睛(智慧)就開了,發現自己原來赤身露體,就用無花果的葉子遮擋,並且同時他們有了判斷善惡的能力。慧能祖師說:「不思善,不思惡」,這豈不是要把我們重新打回原形么?我有一次聯繫到這個的時候,有些後脊柱發涼——怎麼有佛教和基督教似乎在背後串通的感覺?(《聖經》中有很多非常有寓意的啟示,各位佛友不妨閱讀參考)

佛教說的第六識意識,拓展開來是:思想、理性、判斷、推理、智商、文字、語言、邏輯思維、結構、理解、抽象、概念等。

我們思考的時候是用語言(大腦自言自語)來思考的,所以思考屬於第六識。

不像五識有物理(五蘊、感官)相依附,意識沒有對應的感官,只有大腦(或者大腦的神經元),所以意識是虛的(相對於五蘊)。古典西方哲學一直糾結於理性(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也就是一直在第六識與前五識之間的打轉,直到笛卡爾才發現了「我」(我思故我在),直到弗洛伊德發現有「潛意識和性」,然後榮格後來再發現有「集體潛意識」,才算將將趕上佛教的尾巴。而且就我的觀點,現代心理學+量子物理還是沒有超越佛教,西方人雖然科技發達,在意識形態上比之東方還有相當的層級,這就是我推崇佛教的主要原因。但我不是傳統的佛教徒,我也讀《聖經》《古蘭經》和印度教經典。我的思想主軸是佛教(緣起性空、萬法唯識),輔之於儒教、老莊、宋明理學、東西方宗教與哲學、心理學、現代科學等。在我學通之前,是「我注六經」,學通之後是「六經注我」。我在這裡寫帖子是希望給各位朋友於啟發,希望您也能「六經注我」,於是我們可以在這個層面進行交流溝通,互通有無。

讓我們回到主題——思想。

我不需要在這裡大肆拓展什麼是思想,這個各位想必都十分了解。我在這裡想要說明的是如何從我們的思維中把「意識」或思想從中切割剝離出來,給我們的思想畫一個邊界,好讓我們看到「它」。看到自己的思想才能夠做到「不思善、不思惡」,也就離「啊哪個是上座的本來面目?」不遠了。

怎麼剝離思想?

您在閱讀此篇帖子,文字屬於思想。思想很厲害的是有「聯想」功能,當我說「林黛玉」的時候,你的大腦立即浮現出一位美麗嬌弱的女子形象,這個美麗嬌弱的女子形象是「眼識」的作用。所以,從林黛玉這三個字我們成功地橋接到那個美麗嬌弱的女子形象,而我們對這個過程毫無知覺。

怎麼樣?有感覺了嗎?

再繼續舉例,很容易的。我說「樹」,您的大腦會出現某種樹的形象;「空」,您的大腦會出現空間、空盒子;「日本」,您大概會出現幾種情況,一是日本鬼子,二是整潔的日本國家,三是日本電器、相機和汽車等等的形象。

「文字」(思想)也很容易導出耳識(吵鬧、寂靜)、鼻識、舌識和身識。然後我們發現五蘊之間也能相互傳導。五蘊五識和意識這六識攪和在一起,形成了我們五彩六色的人生。

思想因為需要判斷,所以需要有一個「基礎」,從這個基礎點出發來推導,而這個基礎點就是「我」。(當我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我們是從「上帝」的角度看問題)這導致我們經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個時候是「二元世界」。

我在前面的帖子說當我沉浸在刀郎的歌聲中的時候,沒有自我,是空的。有同學問是不是我們經常在二元世界和一元世界中切換。這就是受到了「思想」的干擾。當我沉浸在刀郎的歌聲中的 時候,我只有「耳識」在作用,思想不起作用,而耳識不會「判斷」,因此除了歌聲(還是我這個時候的回憶)沒有其他,連「除了歌聲」這樣的想法都沒有(因為思想不起作用)

當我回過神來,思想升起,思想開始判斷。在判斷的時候,二元世界出現。

為什麼呢?原先的聽歌這個世界已經消失,現在變成了我大腦的記憶,我的思想在讀取記憶,進行判斷——「啊!刀郎的歌真好聽。」這個時候,「我」出現,並且我在進行判斷,我跑進「思想」中來,在思想中打轉。

但這個時候我不會說:「我在思想。」我意識不到。當我意識得到「我在思想」的時候,我此時已經從思想中出來了。可是因為現實世界需要思想的地方太多,所以我們很難看到自己在思想。我們以為我就是思想,我的思想是我。

打坐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念頭紛飛。這個念頭就是碎片化的思想,夾雜著一些五識帶來的影像或虛幻五蘊。當思想停止的時候,我們是處於純五蘊五識的狀態(伊甸園的狀態),是非常幸福的。即使我們不打坐,我們偶爾也能得到這個狀態。當我們躺在草地上,和熙溫暖的陽光照在我的身上,我身體暖暖的、非常放鬆,樹上的鳥兒歡唱,河邊的微風吹來青草的清新氣息。所有的煩惱都拋之腦後。這個時候,就沒有思想。

坐禪坐的好的修行者,能夠在很長時間不升起一絲念頭,處於非常寂靜安穩的狀態。這個狀態本身是空,但出定之後,打坐者「回想」打坐的境界,就落在「思想」中,體會當時打坐的身識為空的感覺,於是落入屬於覺受範圍(其實還是思想範疇)。

大家不妨試著去「看一看」自己的思想。看到了思想之後會覺得很有趣的。看到自己的五蘊五識,看到思想。無需努力,努力還屬於思想。

我們會發現自己經常性落入在「思想」的窠臼里。我從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是在思考「什麼是空?」當我在思考的時候,我在「思想」這個框框里。從思想的框框中出來,不思想了,就是空。

修行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不是那麼冷冰冰、一潭死水那樣的。好玩的地方就是我「看見」思想,我使用「思想」,我知道「二元」。

當我說話、思考、寫帖子的時候,我在「二元」,我利用「二元」說空。空是跳出「二元」,跳出「思考」。我沒有辦法不用「意識」,因為人類用「意識」來交流。而看到意識、跳出意識就是空。所以古德說:「禪是言語道斷的。」

先試試看能否看到「思想」。有好消息的別忘了通知一聲,作為回報。


推薦閱讀:

知乎上有開悟體驗的嗎?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開悟?
開悟了有什麼體現?
開悟了的人還會抑鬱嗎?
《太極拳與道功》-南懷瑾

TAG:佛教 | 禅宗 | 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