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神州上空的鷹——抗戰前後中國空軍戰機全介紹(六):英國篇下

傳送門

BREgrenadier:華夏神州上空的鷹——抗戰前後中國空軍戰機全介紹(一):序言

BREgrenadier:華夏神州上空的鷹——抗戰前後中國空軍戰機全介紹(二):德國篇

華夏神州上空的鷹——抗戰前後中國空軍戰機全介紹(三):義大利篇

華夏神州上空的鷹——抗戰前後中國空軍戰機全介紹(四):日本法國篇(上)日本篇

華夏神州上空的鷹——抗戰前後中國空軍戰機全介紹(四):日本法國篇(下)法國篇

華夏神州上空的鷹——抗戰前後中國空軍戰機全介紹(五):英國篇上


更新日誌:

  1. 2018年1月20日,補充之前義大利篇因為圖片缺失而無法預覽的圖片,更正部分描述性錯誤
  2. 各文章間高速公路搭建完成

3.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大力神(阿特拉斯)「型通訊飛機

阿姆斯特朗,懷特沃茲阿特拉斯型飛機是一種英國產雙翼單引擎飛機。它是最早按照英國皇家空軍的標準研發的一款空軍使用的跨軍種聯絡飛機。 阿姆斯特朗懷特沃斯大力神飛機由阿姆斯特朗懷特沃斯公司的首席設計師約翰.勞伊德領銜的隊伍研發。作為皇家空軍DH.9A和布里斯托爾「戰士」的替代品來成為皇家空軍新一代的通訊聯絡飛機。

與同時期的相似戰鬥機相比,阿特拉斯滿足了皇家空軍的20-25計劃的要求。 阿特拉斯的原型機由阿姆斯特朗懷特沃斯公司自行製造,並在1925年五月十日完成了首飛。首飛成功後,阿特拉斯被交付到了飛行與武器研究試驗中心進行測試,在哪裡,它遇到了其他的幾位競爭者:布里斯托爾公司的Boarhound, 德.哈維蘭公司的 Hyena, 威克斯公司的Vespa。不過即使是這樣,阿特拉斯式依舊錶現出眾,飛行員對於它出色的操縱性能讚不絕口,也正是因為如此,阿姆斯特朗阿特拉斯獲得了軍方的生產許可與訂單,成為了這場投標大賽的贏家。

阿特拉斯的幾個競爭對手

德.哈維蘭公司的 Hyenaundefinedp

維克斯公司的Vespa

雖然原型機的表現非常出色,但是隨後的試飛卻發現了阿特拉斯的一個致命缺陷:飛機無法進行快速的側滑,這個缺陷使得飛機又不得不進行重新設計。但是重新設計之後的飛機雖然獲得了側滑能力,卻失去了良好的操縱性能。不過僅管如此阿特拉斯依然獲得了軍方的生產許可,並且投入服役。然而服役之後的阿特拉斯因為操縱性能的低下出現了數起起飛降落事故。在測試時因出色的操縱性而聞名的阿特拉斯最終卻因為各種起飛降落事故而蒙受陰影,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好在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工程師們攻堅克難,對飛機又進行了改進,加裝了一塊可以自動調節的調節板提升了側滑能力,這才解決了飛機操控性能差的不足。 量產型阿特拉斯採用鋼製框架機身和纖維質蒙皮。它可以在機身下方攜帶一個掛載鉤,通過這個掛載鉤,它可以攜帶一些軍用信件或者是一枚460磅(210KG)炸彈。

大力神的幾張事故照片.....可以看出改進後的大力神雖然增加了側滑能力,但卻因為不能很好的抑制機頭上揚的問題而頻發「拿大頂」的事故

第一批阿特拉斯型聯絡機在1927年一共生產了37架,在皇家空軍的13和26中隊服役。雖然在服役之初有著這樣那樣的操縱問題,不過當這些問題隨著研發人員的新奇想法而迎刃而解之後,阿特拉斯就越發的表現出它對於通信聯絡方面的適應性。後來,阿特拉斯成為了皇家空軍在本土和海外通用的通信聯絡機。第一支在海外使用阿特拉斯式飛機的皇家空軍單位是位於埃及的第208中隊,他們在1930年將通訊飛機從布里斯托爾鬥士換成了阿特拉斯。 除了作為陸軍聯絡機之外,阿特拉斯還廣泛用於通信以及教練機的用途。

英國空軍的阿特拉斯機群

飛機駕駛艙特寫

1932年,廣東空軍和廣西空軍各自購買了6架阿特拉斯作為偵察機使用,抗戰爆發之後,這批飛機曾在日軍空襲南寧式起飛迎戰,不過毫無斬獲,隨後這批飛機逐漸退役。

性能參數

乘員: 2人

長: 28 ft 6? in (8.70 m)

翼展: 39 ft 6? in (12.06 m)

高: 10 ft 6 in (3.20 m)

翼面積: 391 sq ft (36.3 m2)

空重: 2,550 lb (1,160 kg)

全重: 4,020 lb (1,827kg)

動力系統: 1 × Armstrong Siddeley Jaguar IVC 14 cylinder radial engine, 450 hp (336 kW)

飛行性能

最大時速: 123 knots (142 mph, 229 km/h) at sea level

航程: 348 nmi (400 mi, 644 km)

續航時間: 3 hours 25 min

實用升限: 16,800 ft (5,120 m)

爬升速度5,000 ft (1,500 m): 5 min 30 secund

武器裝備

Guns: 1 × 前射 .303 in (7.7 mm) 維克斯機槍 以及后座 1 × .303 in (7.7 mm)路易斯機槍

翼下掛載 4 × 112 lb (51 kg)航空炸彈

4.威斯特蘭(Westland)「麋鹿」式偵察機

「嗯,好多麋鹿............」

威斯特蘭「麋鹿」是英國皇家空軍在20世紀20年代使用的一種軍用通用型單引擎雙座雙翼機,他是皇家空軍為了用於替換老式的Airco DH.9A而研發的一款戰鬥機。 威斯特蘭「麋鹿」在1927年首飛,隨後於1928年進入英國皇家空軍現役,並且一直生產到了1932年,總計生產了565架。這對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間戰期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小的產量了。它總共裝備了英國皇家空軍20個中隊,服役範圍包括了整個英國本土和海外領地(尤其是印度和伊拉克地區)。由於威斯特蘭「麋鹿」在皇家空軍的出色表現,威斯特蘭公司在「麋鹿」的基礎上研發了「Wallace」通用飛機,並成功讓其接替麋鹿,成為了英國空軍下一代主力通用飛機。

Airco DH9A,英國皇家空軍從1918年開始使用的一種輕型轟炸機,不過顯然這種飛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不論是在性能上還是外形上都已經明顯落伍

在1927年,英國皇家空軍提出了用來替換老舊不堪的Airco DH9A的26-27方案。Airco DH-9A是一種英國皇家空軍在一戰期間使用的主力通用飛機。到了1927年,這種一戰飛機依舊在英國皇家空軍的通用飛機中隊大規模裝備,顯然這種老舊的飛機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機齡上都已經不太能跟得上飛速發展的航空業的腳步了。為了節約時間和金錢,皇家空軍的方案中規定新機型能夠大部分在零件上和DH9A通用,並且鼓勵各投標廠商使用全金屬結構來加強飛機的強度。替換方案已經提出,就得到了一大批躍躍欲試的航空企業的投標方案,這當中就包括威斯特蘭公司。雖然這次投標吸引了很多知名航空企業,但是威斯特蘭公司自己有一道殺手鐧,或者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威斯特蘭公司早先曾經參與了DH9A的設計工作,並且還是DH9A的主要生產商之一,對於自己老本行的改進方案,自然是成竹在胸。

布里斯托爾「木星」式發動機

麋鹿式飛機是一種單引擎雙翼機,其中它的雙翼是平行而且等長的。它擁有一個縱列串聯雙座以及一個固定式起落架和尾撬。「麋鹿」的前機身採用全金屬結構並使用航空鋁和纖維蒙皮。不過為了節省重量,「麋鹿」的後機身採用木質結構以及纖維蒙皮。為了符合皇家空軍的要求,「麋鹿」的機翼以及機尾都採用了標準的DH.9A的零件,必要時可以和DH.9A互相更換零件使用,不過隨後的型號基本上都換裝了全金屬結構的機身。至於動力系統方面,「麋鹿」的動力系統採用的是一檯布里斯托爾「木星」星型發動機。在火力方面,「麋鹿」裝備了兩挺前射的維克斯機槍,同時為后座的觀察員提供了一挺路易斯機槍。除此之外,「麋鹿」還可以在機翼以及機腹下方掛載總計580磅(約合264KG)的航空炸彈。在飛機輔助設備方面,「麋鹿」安裝了無線電裝備以及一台航空相機,同時像過去的DH.9A一樣,它可以攜帶一組備用輪胎以便於在任何複雜環境下起降。

「麋鹿」的座艙內構造,注意飛機上的航空相機位置和安裝方式

第一架「麋鹿」原型機於1927年3月7日進行了首飛,在最初的測試中,原型機因為它不佳的操控性能而備受詬病。不過隨著問題的解決,「麋鹿」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測試中慢慢找到了自信。尤其是「麋鹿」大量使用DH.9A的零件的特色讓英國皇家空軍對它尤為青睞:最終「麋鹿」贏得了這次競標大賽的勝利,並且在1927年獲得了第一批共25架飛機的訂單。

水上機型「麋鹿」

麋鹿的改進型.......emmmmmmmm "Wallace"(手動斜眼)

麋鹿的改進版——Wallace 在拿到最初的訂單之後,威斯特蘭公司對「麋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包括在麋鹿II和麋鹿IIA當中使用全金屬機身的設計,在麋鹿V上重新使用了長機身。緊接著在1930年,威斯特蘭公司又生產出了「麋鹿」的更新版本,麋鹿VII,由於這款飛機相對於「麋鹿」系列的改進實在是太多,因此新機型也被稱為「Wallace」(對,你可以認為是某記者)。

造型奇特的「維克斯.維多利亞」運輸機

「麋鹿」正式裝備皇家空軍之後,第一批使用「麋鹿」的用戶是來自伊拉克的皇家空軍第84航空隊,這種飛機由於具備出色的適應性因而在伊拉克和印度被廣泛的用作陸軍聯絡機,甚至有時候還被當成轟炸機或者支援飛機使用。在1928年12月,第二十航空隊的「麋鹿」,還在疏散喀布爾的行動中為皇家空軍的維多利亞式運輸機提供了護航。在1933年4月3日,一架換裝了布里斯托爾「黑豹II」型引擎的改進型「麋鹿」在 David F. McIntyre的駕駛下成功飛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第一次成功飛躍珠峰的飛行。

各種不同樣式的「麋鹿」塗裝,注意第五架專門為運輸行政人員而進行後艙封閉式改造的「麋鹿」

正是由於出色的可靠性,在英國的「麋鹿」為皇家空軍服務到了1937年,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直到二戰爆發時依舊可以看到「麋鹿「的身影。而在印度,「麋鹿」更是被一直使用到1942年。 張學良將軍曾經在1931年為東北空軍從英國購買了一批「麋鹿」IV型飛機,具體數量不明,在東三省淪陷之後的去向也不甚明確。 廣西空軍方面,作為英系飛機老用戶的他們1932年從威斯特蘭公司在香港訂購了6架麋鹿,這批飛機後來曾經被拿來打擊紅軍。抗戰爆發之後,這批飛機逐漸退出一線,在大後方的航校作為教練機培養了中國空軍的幾代航空健兒。

性能參數

乘員: 2人

長: 31 ft 8in (9.65 m)

翼展: 46 ft 5 in (14.15 m)

高: 13 ft (3.96 m)

翼面積: 488 ft2 (45 m2)

空重: 3810 lb (1732 kg)

全重: 5410 lb

動力系統: 1 × 布里斯托爾「木星」VI 9-缸星型風冷引擎, 420 hp (313 kW)

飛行數據

最大時速: 112 knots (129 mph, 208 km/h) at 6500ft (1980 m)

巡航時速: 96 knots (110 mph,[24] 177 km/h)

航程: 313 nm (360 mi, 580 km)

實用升限: 18,800 ft (5730 m)

爬升率: 1140 ft/min [25] (5.8 m/s)

翼載: 11.1 lb/ft2 (57.9 kg/m2)

推重比: 0.0776 hp/lb (0.127 kW/kg)

火力

機槍: 前方1X 0.303 inch 維克斯機槍 以及后座 1X 路易斯機槍

炸彈:超過580磅炸彈

5.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A.W.16 戰鬥機

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A.W.16是一種英國製造的單引擎雙翼戰鬥機。該型飛機最主要的用戶就是中國的廣西空軍。 最初A.W.16是為了滿足英國皇家空軍的F9-26計劃而研發的,目的是成為英國皇家空軍的下一代主力戰鬥機。然而由於參與投標太晚,等到原型機在1930年首飛之後,它顯然已經不能滿足英國皇家空軍招標書上的性能要求。無奈之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又將目光投向了N21-26計劃,打算讓它成為皇家海軍的一種艦載戰鬥機。

A.W.16是一種採用不等長的雙翼結構的戰鬥機,機翼之間則採用N型支撐物進行支撐和加固。除此之外,A.W.16戰鬥機的機身還嘗試進行了當時非常時髦的流線型設計,同時採用一個固定起落架。在動力系統方面,A.W.16的原型機最初使用的是一台15缸阿姆斯特朗-西德利「Hyena」型發動機,不過由於這種發動機的冷卻系統存在嚴重問題而最終被放棄。換成了一台阿姆斯特朗-西德利「黑豹」式發動機。

A.W16雄心勃勃的參加皇家海軍的艦載戰鬥機競標,然而生不逢時的是那次他遇到了怪物一般的競爭對手——Hawker公司的Nimrod戰鬥機。 很顯然,AW.16根本不是它的對手

雖然動力系統因為發動機的更換得到了些許改善,然而新式的黑豹式發動機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毫無疑問又拖延了A.W.16的研發進度。而在競爭對手方面,A.W.16的競爭對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A.W.16已經提前完成了驗收工作。最終,問題重重的A.W.16終於跌跌撞撞的進入了驗收階段,當然驗收測試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皇家海軍對於A.W.16的印象極其差勁,尤其是在航母甲板上進行測試的時候,它的操控性能顯得格外低下。因此毫無意外的,A.W.16輸掉了這次競標;而在另一方面,勝出者Hawker公司的Nimrod如願以償的成為了一代著名的艦載機,並且被日本購買若干進行測試來促進他們96式艦載戰鬥機的研發。

雖然輸掉了競標,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依舊沒有氣餒。他們又生產了第二架原型機(G-ACCD),這台原型機安裝了一台更可靠的「黑豹IIA」型發動機。不甘失敗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用這第二架原型機參加了英國皇家空軍F7-30計劃的招標。然而在30年代那個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年代,任何一種飛機經過幾個月就會變成落伍的產品,更何況是A.W.16這種早在上一次競標就已經有些落伍的飛機了。因此又不出任何意料的,A.W.16又一次落敗了,而這次招標的獲勝者,就是格洛斯特公司的「鬥士」戰鬥機,皇家空軍的最後一款雙翼戰鬥機。

A.W.16第二次參與戰鬥機投標的競爭對手...........emmmmmmmm可以說這真是非常尷尬了

另提一句,A.W.16的二號機在進行略微改進之後重新命名為「彎刀(Scimitar)」,賣到了挪威,挪威空軍將四架「彎刀」運回國內進行試飛,並且追加購買一批。然而很無奈的,正當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打算進一步為挪威空軍進一步擴大生產的時候,1940年挪威被德國入侵,這筆大生意最終不了了之。二號原型機則保存在英國,直到1958年在一次飛行事故中墜毀。

A.W.16的改進型「Scimitar」,差點成功賣給了挪威空軍........然而萬惡的小鬍子打破了這筆好買賣

回到英國,眼看A.W.16在國內市場已無立錐之地,無奈之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國外。最終他們選擇了同樣在尋找戰鬥機以充實自己實力的中國各軍閥。雙方一拍即合,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為中國方面一共生產了17架A.W.16,其中廣東6架,廣西6架。另外在後來轟轟烈烈的航空救國的捐飛機運動中,湖南,河南和浙江捐贈的合計4架飛機也均為此型號。在廣西,這批戰鬥機成為了廣西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之一。後來隨著兩廣事變的結束,廣西空軍被編入中華民國空軍。抗戰爆發之後,作為中國空軍的戰鬥力之一,這批飛機參與了對日軍的戰鬥。

性能數據:

乘員:1人

長: 25 ft 0 in (7.62 m)

翼展: 33 ft 0 in (10.06 m)

高: 11 ft 6 in (3.50 m)

翼面積: 261 ft2 (24.2 m2)

最大起飛重量: 3,520 lb (1,597 kg)

動力系統: 1 × 阿姆斯特朗-西德利 黑豹II 14 缸風冷引擎, 525 hp (391 kW)

飛行性能

最大時速: 174 kn (200 mph, 322 km/h) at 15,000 ft (4,570 m)

航程: 235 nmi (270 mi,[1] 435 km)

實用升限: 26,100 ft[1] (8,000 m)

10,000 ft 爬升時間(3,050 m): 6 min

續航時間: 2 hours

火力

Guns: 機身兩側2 × 前射 .303 in (7.7 mm) 維克斯機槍 備彈500發

6.布萊克本(Blackburn)-林考克戰鬥機 數量:2架

在1928年,布萊克本公司研發了一種新式雙翼戰鬥機,該型飛機擁有美觀的外形——如果拋去雙翼而單單考察機身的話,任何一個人都會被這種」流線式「的時髦外形所傾倒。這種新飛機搭載了當時比較流行的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天貓座」引擎,這使它可以飛到260KM的時速。新式飛機隨後在1928年5月首飛,參與了英國皇家空軍的競標,儘管它在飛行中表現出色,然而英國空軍並沒有對它投入太多興趣。

布萊克本公司,英國小有名聲的一家航空器製造商 ,存在於在1914年到1960年間

搖身一般成了體育明星的林考克,注意飛機前部加裝的整流罩

不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政府對該機型伸出了橄欖枝:當時加拿大正好需要一種可以代替他們現有裝備的新式戰鬥機,因此布萊克本公司在1930年推出了林考克的改進型——林考克II,這種新式飛機擁有金屬結構,強度就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加拿大空軍原本打算將該機用作高級教練機使用,然而赫爾墨斯再次同布萊克本公司失之交臂,無奈之下,布萊克本公司將它改裝成特技飛機,1933年到1934年間,該飛機經常在一些特技飛行表演上露面,曾經的藍天霸主磨平了鷹抓,成為了人見人愛的寵兒。

至於林考克系列銷量唯一說得過去的戰鬥機,則非林考克III型莫屬。該型飛機倒是擺脫了沒有訂單的尷尬局面,不過情形也好不到哪裡去——一共只製造了5架——其中兩架被日本拿去做新式戰機的驗證飛機。另外兩架則去了中國空軍,一二八事變爆發時,該機曾經與之前提到的容克戰鬥機一道升空迎戰日軍,結果一架戰機被擊落迫降,此後逐漸沒有了該型機的消息。還有一架林考克III型戰機作為展示機使用,後來比亞喬公司曾經對該機產生過濃厚的興趣,興緻勃勃的比亞喬公司買來了該機的生產許可,同時打算在該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將它改裝成雙座教練機。然而大概是該機註定得不到軍方的訂單,最終這種被稱為比亞喬P.11的教練機僅生產了一架就停產了。

義大利改進的比亞喬P.11戰鬥機

性能參數

成員:

長: 19 ft 6 in (5.94 m)

翼展: 22 ft 6 in (6.86 m)

高: 7 ft 4 in (2.24 m)

翼面積: 170 ft2 (15.79 m2)

空重: 1,326 lb (601 kg)

最大起飛重量: 2,082 lb (944 kg)

動力系統: 1 × Armstrong Siddeley Lynx Major seven-cylinder air cooled radial engine, 270 hp (201 kw)

飛行性能

最大時速: 164 mph (143 knots, 264 km/h) at sea level

航程: 380 mi (330 nmi, 612 km)

實用升限: 23,000 ft (7,010 m)

爬升速度: 1,660 ft/m (8.4 m/s)

火力

Guns: 2 × 前射 .303 in (7.7 mm)維克斯機槍

7.格洛斯特鬥士戰鬥機

格羅斯特「鬥士」是格洛斯特公司在前代格洛斯特「Gauntlet」戰鬥機的基礎上由H.P.Folland領銜的研發團隊自行研發的一款戰鬥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英國皇家空軍根據自身需求,提出了F.7/30標準。也就是說,皇家空軍的新一代戰鬥機必須滿足如下要求:至少250英里(400公里)時速,並且裝備有4挺機槍。格洛斯特公司作為英國幾大飛機製造商之一,對於這筆軍方大單自然是垂涎三尺,因此他們決定在性能比較成熟的Gauntlet戰鬥機基礎上進行新機型的研發。

格羅斯特鬥士的前身,格羅斯特Gauntlet,在33年到36年間生產246架,芬蘭丹麥等國都有裝備

在發動機的選用上面,雖然格洛斯特公司期初打算使用其他競標公司都使用勞斯萊斯公司的Goshawk「蒼鷹」式風冷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引擎,但是該款引擎在後面的表現實在是欠佳:尤其是複雜的引擎設計和落後的冷卻系統使得這款發動機非常不可靠。出於這種嚴峻的現實的考慮,設計師Folland很快意識到只要將Gauntlet進行簡單的改進就可以滿足軍方的要求。為了減輕重量,新型飛機SS37用單片槳頁取代了舊機型的雙葉槳。同樣的,飛機的起落架也進行了減重處理,將舊機型的V型起落架換成了單支架支撐的起落架。

SS.37型試驗機在1934年9月12日成功地進行了首飛,首飛時飛機搭載的是一台530匹馬力的布里斯托爾「土星4」型引擎, 不過該引擎很快就被動力更加強勁的645匹馬力土星6型引擎所取代,新引擎可以在搭載了四挺機槍(機身兩挺7.7mm維克斯機槍,機翼兩挺7.7mm路易斯機槍)的情況下為飛機提供242英里(約389公里)的時速。到了1935年4月3日英國皇家空軍進行評估的時候,格洛斯特公司為飛機安裝了一台830匹馬力的土星9型發動機和一個全封閉式座艙。

格洛斯特鬥士的座艙內部特寫,通過下面的對比圖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架MKI的座艙

MKI(左)和MKII(右)戰鬥機佐倉的區別

格羅斯特鬥士座艙內部特寫 三個月後,首批23架飛機被下令生產,在第二批180架飛機的訂單下達之後,這種新型飛機被命名為格洛斯特鬥士。最初的MKI型戰鬥機在1936年6月交付,193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隨後不久,格洛斯特公司就推出了改進型MKII戰鬥機。MKII和MKI最大的區別就是MKII安裝了一個胡博森(Hobson)式控制箱以及一個自動升壓控制化油器。同時發動機槳頁由2片木質槳頁換成了3片金屬制槳頁。在武器系統方面,MKII也將原來的維克斯和路易斯機槍混合的布置換成了統一的4挺.303勃朗寧機槍。這批機槍在伯明翰的工廠被許可生產。除了空軍使用之外,皇家海軍航空隊也採購了一批海鬥士,這批供海軍航空隊使用的海鬥士為了適應航母起降和惡劣的複雜海況統一配備了著艦鉤和救生艇。海鬥士一共生產了98架,其中有54架在戰爭爆發時依然在服役。

空戰中的格洛斯特鬥士藝術作品,從戰機的塗裝來看,顯然對方是一架義大利戰鬥機

格洛斯特鬥士創造了英國皇家空軍的幾個里程碑式的記錄:他是皇家空軍使用的最後一種雙翼戰鬥機,同時又是皇家空軍所使用的第一種封閉式座艙的戰鬥機。雖然他的最高時速達到了257英里(414公里),然而隨後出現的新式單翼機比如颶風和噴火,以及BF109 很快就使得這款飛機所取得的成就黯淡無光。

接班人

格洛斯特鬥士一共生產了747架(包括皇家空軍的483架和皇家海軍的98架),有216架出口到了13個國家,其中有些是皇家空軍的退役飛機。

芬蘭空軍的格洛斯特鬥士,起落架因地制宜的改成了滑橇

中國的格羅斯特鬥士戰鬥機

炮黨於1937年十月購買了36架格洛斯特鬥士1S型,由於當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這批格洛斯特鬥士通過香港運抵廣州。為了和當時中國空軍使用的絕大多數武器一致,這批中國訂購的格洛斯特鬥士安裝的是M1919型機槍,使用美製斯普林菲爾德.30-06式子彈——這種子彈是當時使用美式飛機中國空軍最主要的彈藥之一。到了1938年2月,這批戰鬥機已經裝備了兩個中隊,同時中國空軍的飛行員也已經足夠熟悉了這種飛機的飛行性能。

格洛斯特鬥士的機炮特寫,注意中國空軍的格洛斯特鬥士全部使用美製M1919航空機槍

抗戰前期中國空軍比較常見的敵人——96艦戰

在1938年2月24日,中國空軍的格洛斯特鬥士迎來了它的第一次戰鬥:當時在南寧上空,美籍中國飛行員John Wong Sun-shui擊落了一架日本海軍航空隊的96式艦載戰鬥機。在這次空戰中,中國空軍的格洛斯特鬥士以兩架的損失擊落了一架96艦戰,取得了驕人的戰績。除此之外,中國空軍的格洛斯特鬥士在1938-1940年間還取得過幾次小規模空戰的勝利。

非常精美的一副戰爭繪畫,而且是反映國府空軍的,不過並不清楚作者是哪位高人,希望知道的親能提供一下姓名,特此鳴謝

在中國,格洛斯特鬥士在1940年之前被中國空軍作為主力戰鬥機,廣泛的運用於絕大部分空戰當中。中國空軍飛行員對於這種雙翼戰鬥機的性能讚不絕口,不過隨著戰爭持續的時間越來越久,飛行員們發現這種飛機越來越難以適應來自天空中的敵人了——尤其是後期當零式和其他先進戰鬥機出現在中國上空之後。果然,在1941年,當時中國格洛斯特鬥士王牌的代表人物,john .布法羅.王最終在1941年三月14日在一場同日軍零式戰鬥機的交手中被擊落,兩天之後傷重不治去世,他的犧牲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從那以後,翱翔在中國上空的主力將逐漸完成由萬國牌飛機向美製戰鬥機的轉變。

性能數據

成員: 1人

長: 27 ft 5 in (8.36m)

翼展: 32 ft 3 in(9.83 m)

高: 11 ft 9 in (3.58m)

翼面積: 323 ft2 (30.0m2)

空重: 3,217 lb(1,462 kg)

最大起飛重量: 4,594 lb(2,088 kg)

動力系統: 1 × BristolMercury IX radial engine, 830 hp (619 kW)

飛行性能

最大時速: 253 mph(220 knots, 407 km/h) at 14,500 ft (4,400 m)

巡航時速: 210mph

續航能力: 2 小時

實用升限: 32,800ft (10,000 m)

爬升速度: 2,300ft/min(11.7 m/s)Climb to 10,000 ft(3,050 m)

火力

早期型; 4 X.303 維克斯機槍,2 X 機鼻兩側,2 X 翼下各一

後期型;4 X 勃朗寧機槍; 2 X 機鼻兩側,2 X 翼下各一


推薦閱讀:

共產主義在中東的挫折
失落的阿富汗:一個歷史上註定悲劇的國家
枕頭的出現是必然的嗎?
歷史的歷史——20世紀法國史學史(一)

TAG:军事 | 世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