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媒體是通往天堂之路抑或是邁向地獄之門?——謠言和科學信息的賽跑
本文非原創,轉載自公眾號「香樟經濟學術圈(camphor2014)」,作者鄭筱婷。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
原文信息:Vicario, M. D., Bessi, A., Zollo, F., Petroni, F., Scala, A., Caldarelli, G., ... & Quattrociocchi, W. (2016). The spreading of misinformation onli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3), 554-559.
謠言和科學信息的傳播比賽誰能獲勝?看看社會媒體和朋友圈充斥著各種聳人聽聞的虛假新聞,答案不言而喻。Michela Del Vicarioa 等人2016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論文"The spreading of misinformation online"比較了科學的信息(信息後面亦稱為新聞)和虛假的信息(陰謀論)的傳播規律和特徵,結果顯示陰謀論被轉發的數量遙遙領先,且生存時間不低於科學信息。
世界經濟論壇把社交媒體上充斥大量虛假信息作為社會的主要威脅之一。闢謠者揭發信息提供者是在造謠,造謠者反擊闢謠者不是在闢謠而是在造謠。那些信息是謠言?究竟誰是造謠者?鍵盤俠們的口水戰往往誰都不能說服誰,為什麼?研究顯示人們選擇性地閱讀和轉發某些內容(content-selective exposure)是內容擴散的主要驅動力,並且因此形成了同質集群和信息傳播的回聲室(echo chambers)。圍繞陰謀論和科學話題形成了兩個高度分割且內部聯繫緊密的社群。
該研究主要發現了科學信息和陰謀論顯示了相同的消費特徵,但兩者的信息流動的特徵(cascade pattern)卻迥異。個體之間的同質性是內容擴散的主要動力,但是每一個回聲室都有自己的信息流動動態(cascade dynamics)。
圖1是一個新聞的生存時間的概率密度分布,橫軸為新聞的時間距離,即第一次轉發和最後一次轉發之間的時間間隔。易知,兩類新聞的生存時間的概率密度分布是非常相似的。不論是陰謀論還是科學新聞大多數生存的時間少於一天,新聞發出後1-2個小時後轉發的概率最大。
在圖2中,縱軸是新聞的生存時間,橫軸是轉發的數量(cascade size),陰謀論的轉發數量隨著其生存時間變長而增加。科學信息的生存時間較長,但是生存時間的增加並不能增加其轉發的數量。同樣生存了400小時的信息,陰謀論的轉發數量是科學信息的十數倍。
作者定義了用戶極化(polarization)為σ=2Q-1,0≤Q≤1是用戶對陰謀論相關的內容標記喜歡的比重,因此-1≤σ≤1。根據用戶的極化信息,定義邊同質度(edge homogeneity),對於任意兩個節點i和j的邊eij,其邊同質度為σij=σi+σj,-1≤σij≤1。邊同質度度量了兩個分享節點之間的相似度。邊同質度為正,那麼分享樹上的鏈接是同質的。一個同質的路徑是一條分享的路徑上每一個鏈接的邊同質度都是正的。
從圖3可以看出整個分享瀑布(cascade)的邊同質度的平均值都大於等於0,這意味著信息主要是在同質的群體內部轉發,或者在混合的人群中轉發,但是同質人群中的轉發要多於非同質人群的轉發。接近於0的平均邊同質度的概率接近於0。邊同質度越高,其概率就越高,說明信息傾向於在迴音室內部傳播。正如該文所指出的,信息流模擬實驗顯示一旦人們接受錯誤的信念,很少能夠得到糾正。一個信息(不論其是否為謠言)能否被人接受,既受社會規範的影響,也受這個信息是否與個體的信念一致有關,即個人受真實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人們喜歡閱讀和聆聽能證實自己信念的信息,而不是相反。
圖4則展示了邊同質度與信息流規模之間的關係。科學的信息,同質度在(0.5,0.8)之間的話,同質性越高傳播的數量會越大。但是,陰謀論在(0,0.25)之間有同質度越高,轉發數量越多。同質度是信息擴散的主要推動力。科學信息的傳播依賴於更高的同質度,對於用戶的要求更高,謠言的傳播卻不需要那麼高的同質度,這也能解釋謠言傳播的數量要遠勝於科學信息。
自媒體的自由表達,很多沒有任何考證核實。如果虛假的信息傳播的速度比科學考證的信息快、數量多,那麼我們的周圍會充斥著各種虛假信息。在虛假信息與無用信息的森林裡如何能找到那片真相的樹葉?對此,筆者感到森森的無力感。
科學的素養和的品味是需要積累的和慢慢培養的,不是普羅大眾都擁有的。為了應對虛假信息,谷歌正在研發信任指數來對搜索的結果排序。同樣,Facebook建議採用一種社區驅動的方法來標記錯誤的內容以糾正新聞推送的演算法。這個做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人們擔心這將威脅到個人自由發布內容,同時,建議的演算法也未必準確有效。社交媒體改變了世界,也許未來是光明的。
社交媒體使我們獲得信息的手段越來越的多,越來越便捷,但是由於存在自己主動篩選和被動被推送的問題,我們看到的「事實」往往是有偏的,我們尋找能夠證實自己信念的信息,對有悖於自己信念的信息熟視無睹,自我證實偏差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作用。我們被我們希望看到和喜歡看到的信息所包圍,信陰謀論者和信科學信息者就像是在兩個世界中的人,然而各自所看到的並不是世界的全部。這個世界沒有因為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而變得更加多元,反而促進了極化和謠言的傳播。
原文摘要:The wide availability of user-provided content in online social media facilitates the aggregation of people around common interests, worldviews, and narratives. However, the World Wide Web (WWW) also allows for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unsubstantiated rumor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that often elicit rapid, large, but naive social responses such as the recent case of Jade Helm 15––where a simple military exercise turned out to be perceived a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civil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work, we address the determinants governing misinformation spreading through a tho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how Facebook users consum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wo distinct narratives: scientific and conspiracy news. We find that, although consumers of scientific and conspiracy stories present similar consumption patterns with respect to content, cascade dynamics differ. Selective exposure to content is the primary driver of content diffusion and generates the formation of homogeneous clusters, i.e., 「echo chambers.」 Indeed, homogeneity appears to be the primary driver for the diffusion of contents and each echo chamber has its own cascade dynamics. Finally, we introduce a data-driven percolation model mimicking rumor spreading and we show that homogeneity and polarization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for predicting cascades』 size.
推薦閱讀:
※本周知乎熱門問題 | 有哪些細思恐極的影視情節?
※「科學」遠遠走在了「哲學」的前面 | 霍金的《大設計》
※NASA驚天計劃:要把太陽當成最大望遠鏡!
※【元素家族——連載55】推翻燃素理論——氧氣發現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