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大學US NEWS排名第一
好吧,馬丁菌承認自己標題黨了......馬丁菌貌似不一定能幫你的大學在US NEWS排到第一嘿嘿(除非你在MIT、Harvard、Stanford、Princeton、Yale等頂尖牛校就讀...),但是呢,如果你能說服你們學院校董雇馬丁菌做高級顧問呢,我肯定能幫你們學校把排名在5年內提高几名甚至幾十名。而可悲的是,這幾名或者幾十名的差距往往能影響學生對一所大學的判斷。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US News在大陸的學生家長眼裡幾乎成為了評判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由於信息不對稱的緣故,很多學生家長對美國大學的了解僅僅停留在排名多少的階段。這也導致US News這麼一個在排名領域相對權威的機構在大陸被奉上神壇,每年排名的小幅變動都會引發一場朋友圈的刷屏。在美國,放棄哈佛來到一個20、30名文理學院的故事滿大街都是,因為他們覺得後者能給自己提供更適合的教育體驗。而在中國,這种放棄排名高的學校的故事卻寥寥無幾。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U.S. News的大學排行榜一發布,很多高校校長和校董們就會和他們的手下一起策劃,看接下來如何提升自己學校的排名。U.S. News會通過一些統計學手段來制訂排名。比如學術聲譽,申請難度,學生留校率,師資力量,財政資源,校友捐贈,和畢業率等等都會被賦予排名模型中不同的權重,納入考量。
既然如此,全國的大學院校都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提升他們在這個模型中的分數,從而提升學校的排名(如果他們還沒有找馬丁菌這麼做的話)。下面馬丁菌就來介紹一些實際有效的能幫助大學提高U.S. News排名的策略。不過馬丁菌也要提醒大學一下:要精明謹慎地使用這些策略,因為它們確實可能會損害學校的「道德風範」。採用這些策略的大學院校必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這場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千萬不要裝得「很傻很天真」。像Emory這樣老是被大家黑出翔可就不好了...
「騙」更多學生申請
排名模型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錄取難度,而U.S. News對大學錄取難度的判斷來自於錄取率,馬丁菌當然不會告訴你像Reed College、St John』s College這種self-selective的學校在這模型中有多吃虧。其實敢於申請Reed College這種nerdy奇葩校的學生平均學術能力就比其他學校強很多,也就是說Reed錄取率相對偏高是因為其申請池本身就很強。因此Reed College的錄取率並不能客觀合理地反映出學校的錄取難度。怪不得Reed、SLC、SJC這種學校成了抵制U.S. News排名的先頭兵。
當然,也有學校會想盡各種辦法吸引學生申請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排名。她們儘可能地向潛在申請者推廣自己,千方百計鼓動學生申請自己學校——無論這名學生到底有沒有足夠水平,無論到底是不是對自己學校感興趣,只要學生能夠提交並完成申請便成功了。比如你去了哈佛校園參觀,告訴你的tour guide你SAT1900分問他自己有沒有可能被哈佛錄取。他一定會耐心地告訴你:「你肯定有機會的!我們主要是看中你的特質而不是你的分數」...呵呵,於是這位學生大概會屁顛屁顛地給Harvard貢獻90刀申請費買一封拒信。他永遠都不會知道每所大學招生辦公室都會訓練tour guide告訴所有的申請者「You should try. You have a chance」...
同樣的道理,很多申請者在自己剛考完SAT時會收到一封令人激動不已的邀請信,並欣喜若狂地告訴媽媽:「Rice邀請我申請他們學校啦!他們一定是覺得我很適合想要錄取我...」 不好意思孩子,你可知道Rice在給你發這封郵件的同時大概給幾十萬個email同時發了這封郵件,而她們每年只會招收幾千位申請者。他們聯繫到了你只是因為他們從Collegeboard那裡買到的email list里有你的郵箱地址。
即使學生錄取機會渺茫,或者更適合別的院校,學校也永遠不應該告訴學生真相從而失去這名申請者。沒錯這就和市場營銷一樣。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學校的U.S. News排名。
降低申請門檻,讓申請易如反掌
在U.S. News最近幾年歷史上最引發轟動的一件事莫過於2011年Columbia從第8跳到第4的黑馬事件。本來在U.S. News排名中一次提高四名並不是件稀奇的事,但這次事件的影響在於其打破了傳統的亘古不變的HYPSMC格局——Columbia成為了一名勇敢的tier1學校的插班生。大家可能會問Columbia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很簡單。2010年Columbia開始接受Commonapp申請了。之前Columbia因為不接受Commonapp使得申請者為了申請她家還需要重新填寫UI極差的表格。Columbia當然嚴重低估了申請者的懶惰程度,也沒有意識到他們因為這個錯喪失了多少優質生源,直到他們使用Commonapp才知道這點的重要性。同樣拒絕使用Commonapp的學校還有Georgetown。我相信Gtown不使用Commonapp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或許他們想要篩選掉一批順手申請自家的學生。然而他們這樣做明顯也是有代價的:對於錄取難度一向高於康奈爾的Gtown在US News中的排名總是在20邊緣。
當然,很多學校明顯沒有Gtown這麼有骨氣。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吸引更多學生申請自己。有的學校、如Trinity College、Depauw University,靠減免申請費吸引學生。而Vanderbilty跟WashU則通過不設置Supplement essay保證自家每年都會有一批順手一申的學生。相比之下、Stanford、Brown這種Essay成堆的學校顯然不怎麼討好申請者...WashU跟Vanderbilt為什麼那麼分控?又為什麼那麼喜歡錄取ED自己家的學生?當然是因為他們RD階段總能收到一堆本來不怎麼適合自己學校的申請者。他們為什麼申請?因為學校沒有supp。WashU跟Vandy收到這麼多份打醬油般的申請自然不知所措,只能按照分數先刷掉一批申請材料再去審閱。當然,因此他們收到了一批分數賊高的申請者。啊哈,這樣自己的排名數據就又高了些,真是一箭雙鵰。
優秀的申請者可別直接錄取
錄取率的分子自然是錄取人數。錄取人數越低,錄取難度也就越高。於是學校的任務就是——儘可能地拒絕申請者。這其中有一個關鍵的技巧,就是不要錄取那些能力突出,實力最強的學生。因為他們很可能有更好的院校供他們選擇,就算被錄取了他們也很可能不會來自己學校報道,這叫overqualify。很多大學其實已經開始嘗試著這麼做了。為了儘可能避免申請者放棄自己學校的錄取,學校可以儘可能在ED中錄取學生,並設立多個ED的截止日期。如Tufts、NYU這些學校設置ED2就是為了吸引更多優質申請者commit自己。另外學校可以在面試中仔細地判斷學生的意向,篩掉一批明顯對自己學校不怎麼了解的申請者。
這還算是比較合理的篩選學生的手段。有的學校,如UMichigan跟Case Western Reserve,就比較喪心病狂了。他們為了提高自己學校的yield rate、並進一步降低自己學校的錄取率,會waitlist全世界的申請者,吊著他們的胃口。如果想要off waitlist怎麼辦?給我寫封求愛信吧!這樣設置這麼一道門檻後就能保證那些overqualify的申請者都沒有被自己學校錄取。哎...為了個yield rate這些學校也是拼了。
向中國學習,多蓋樓多修路
U.S. News這場遊戲的贏家絕對不是那些小氣又摳門的大學院校。的確,一所目光長遠的院校或許應該務實自身資源,提升運作效率,規劃長期的資本投資,也不要讓學費飛漲。然而U.S. News排名模型關心的並不是學校節省下來多少錢,而是花了多少錢。排名模型中有一項指標統計每年學校在每名學生身上平均「投資」了多少錢。儘管學校多花錢可能導致向學生收取的學雜費飆升,學校的運營經費上漲,甚至短期內學校贊助基金不斷外流——不過讓他去吧。等學校排名上去了,未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所以當你聽小夥伴吐槽說自家學校又蓋了一幢樓所以排名漲了兩名時不要驚訝,這是有淵源的。
讓SAT說了算
儘管遭受了諸多抗拒和非議,當今大學申請中的學生的硬實力還是體現在SAT分數和高中成績上。如果學校每年的新生SAT均分上升,排名就會上升,如果均分下降了,那排名恐怕也會一樣下降。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提升自家申請者均分,那就是不強制要求提交SAT分數。注重學生fitness與Essay的學校就經常用這一招,比如Middlebury跟Bowdoin。這兩家其實錄取難度都蠻大的,但是學生平均SAT成績不高。為了彌補學校在這方面的劣勢,兩家文理學院都選擇了SAT optional的政策。這樣一來那些分數低的就可以選擇不提交SAT,於是學校學生均分就上升了。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賄賂」高分的申請者,給他們提供助學金,學費減免之類的種種好處,如MHC、BMC等女校就很喜歡半獎錄取高分申請者。只不過,這些高分的學生很有可能本來就是家境優越,他們本不應該得到按需提供的助學金。不過who cares。只要能招來高分黨,招生辦公室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大學也需要包裝自己
這個排名的遊戲中最關鍵的參數,不是客觀上學校的學術水平,也不是主觀上學生獲得了什麼樣價值的高等教育。最最關鍵的,是學校自己到底有多大牌。而這個參數是怎麼被衡量的呢?是通過大學院校的校長、教務長,以及錄取辦公室的同事們一起投票打分而得出的。可惜的是所謂的名望總會受到一股動量推動——比如連續幾年一所學校火了起來,大家就都會覺得這所學校名氣的的確確上升了,儘管這一過程完全不需要任何客觀依據,比如學術研究上的突破。而打造學校名望的策略很簡單,既然投票者就是一些大學院校里的人,那麼不斷向這些人推廣自己的學校就好了唄。當然也可以請一家專業的諮詢公司在媒體上打造自己學校的形象,還可以利用一些名人效應:當年橄欖球運動員Doug Flutie就使得Boston College的申請者激增。Emma Whatson更是憑藉一己之力硬生生地把Brown當年的排名拉高了一位。怪不得明星學生大家都爭著要。
利用統計學模型鑽漏洞
U.S. News一直嘗試用 統計學方法量化教學質量,並納入其排名模型。比如教授的平均薪水,教職員中拿到博士學位的比例,課堂師生數目比例,小於20人的課程的數量等等。然而大學院校可以通過操作來讓這些數據變得好看,儘管這很可能不能代表學校學術實力的真實情況。小班課很多,可是並不代表教授真的就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生身上。不管怎麼樣,這些衡量標準下的數字總是可以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舉個栗子,原來一所大學每節課上都有20-50名學生,現在校董可以通過一些改變讓大多數課上都只有15-19名學生,而少數課上有超過200名學生。啊你會發現這所學校「小班教學」所佔比例瞬間變大了很多,然而你並不會意識到這只是學校在玩統計學遊戲罷了。
掌握遊戲規則
當然了,要贏得這場遊戲,必須對規則有透徹的認識。《消費者報告》在評估汽車性能時,會關注這輛車的性能,安全性,耐久性等等要素——簡而言之,這輛車能為你做什麼。而U.S. News的編輯並不看你的大學能為你做什麼,能怎樣幫助你實現幸福人生。他們只看學生成績,教授學術成績等諸如此類的死板數據。如果讓U.S. News的這幫人去評測汽車,他們可能會檢查汽車用了多少原材料,汽車經銷商覺得這車好不好賣,汽車廠商的高管有幾個拿了MBA學位之類的指標來評判汽車的好壞。照他們的演算法我猜由Harvard MBA團隊打造的純金汽車大概能排第一吧。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所有的大學院校都採用這些「戰術」——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使用它們——那提升學校排名的難度也會陡然加大。排名得不到上升,這些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呢?而且U.S. News的排名和大學院校的反應一起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問題。長久以來我們所看重的一些高等教育的價值,比如道德模範和社會責任,正在被破壞。
首先,這些武斷專職的排名使得大學院校將目光從以前看重的教學質量上移開了。這和我們的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是互相違背的。
其次,排名對於那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以及有色人種,和其他所謂的「非傳統學生」打擊很大。學校為了改善排名而制訂的政策不會惠及他們,而他們身上的一些優良品質比如說堅忍毅力,創新能力,和領導力都會因此而被埋沒。
最後,排名會使得學生專註於那些有錢有勢的大學院校,而忽略了一些可能更適合自己的、更能為自己提供幸福人生指引的學校。
我們對U.S. News的重視事實上是在縱容一種浮躁的教育氛圍。而這種氛圍的背後是美國整個教育系統的後退。馬丁菌之所以要嘮嘮叨叨地用兩期發布給大家關於U.S. News的種種,就是想呼籲大家:理性看待排名,為自己未來的幸福負責。
更多申請的乾貨,留學的趣事,哈耶普思麻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
請關注三士渡公眾號:StooogesEducation
推薦閱讀:
※選校地理位置有多重要?來看看美國五大地區優勢吧!
※Pano讀榜系列:Forbes最佳大學榜!講真,它是怎麼來的?!
※逆轉申請季——信息的力量!USC新項目Data Informatics介紹
TAG:留学美国 | 留学申请 | USNews&WorldRepo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