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筆生花|看張大春、老樹、馮唐他們的「自由之境」
「重逢島」為Lens於2016年創辦的原創視頻品牌
夢筆生花——張大春、老樹、馮唐等文人的字畫_騰訊視頻
? 點擊鏈接觀看視頻
-
寫畢業論文時,老樹選了汪曾祺。
那是80年代初,老樹在南開大學讀中文系。當時最火的是傷痕文學,但老樹不喜歡。因為在農村時知道,知青們過的日子比當地老百姓好多了。
突然讀到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老樹很驚喜,他用阿城的一句評論來形容它們:「彷彿如玉。」
「非常奇怪,好像和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的傷痛、苦難完全不沾邊,不知道從哪兒出來的這麼一個人,跟詩一樣的田園生活。」教當代文學的老師們也不知道汪曾祺是誰。老樹就自己去查,才知道是一位老作家了,《沙家浜》等等都是他寫的,還是沈從文的學生。
為了論文,老樹就跑到北京去拜訪他。
汪曾祺的那種淡泊平易,又超脫又有煙火氣,都對老樹影響很大。
還有汪的老師沈從文,「作品非常詩化,有縹緲的那一面……哪怕歷經各種苦難,他心裡有一個特別純凈的地方。他只描述那個東西。讓人感覺好像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沒關係似的,跟他眼前的身體處境沒關係,但關係他的內心生活。」老樹對Lens說,「看到了他的作品,我感受到這個世界還有那麼美好的一個靈魂。你會覺得活著真他媽美好。」
劉樹勇(老樹)
幾年後,1988年,31歲的張大春從台灣第一次來大陸探親。在姑父歐陽中石的安排下,他在那些天見了幾十個老人,包括沈從文和汪曾祺。那段時間,已經是沈從文最後的32天。
張大春習慣叫他們「老輩兒」,和他在台灣見過的那些「老輩兒」相比,他覺得「他們的共通性,要遠超過差異性。……主要那范兒是很統一的。」他對Lens回憶道。
這是他很敬仰的一群人,歷經磨難但不斷成長,「他們的整個養成,有一種特殊的矛盾。第一個,是從帝國到民國,第二個是國學跟西學,還有某一些特別撞擊人的公共議題和觀念,說起來都是在那幾十年裡頭不斷激蕩,而且不斷地去促成一個人。」
他想起自己的老師台靜農,當時年近90,仍然追求日進有功,會為一點小小的新發現激動不已。這樣的修養讓他看到一種精神的強度。
張大春
老樹在讀大學時,葉嘉瑩先生從加拿大回來,第一次教課就是帶他們班,講宋詞。
「她上課從不拿講稿,也不看學生,自己就在講台上來回走,如入無人之境。她講什麼就進到那裡面去了。」老樹回憶說,「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就很驚訝,因為咱們自己的老師不是這個樣子,儘管那些老師已經很好了。他們中很多也是西南聯大的,但經過『反右』、『文革』、牛棚,戰戰兢兢,好多東西都不敢講,不那麼自如。但葉先生不是這樣,很純粹,好像世俗的東西她全忘了。我就在詞里活著,那個感覺很震動。」
剛畢業時,老樹「飄」了一陣:每天喝酒,和朋友在一塊兒聊藝術,談存在主義,談文學……但很快,結了婚,有了孩子,「你發現生活太具體了。到處去求爺爺告奶奶要糖票。」
他把畫畫停了下來,開始掙錢,養家。他干過很多雜活,畫廣告牌,寫報道,拍照。1993 年冬天,他和大學同學一起編《舊中國大博覽》,在晚清、民國的照片和文字中泡了一年半,看了幾十萬張舊照片,聞到一種已然陌生的氛圍與趣味。
「清新健朗。整個民國就給人這種感覺,而且東西糅合得非常自然。」他說,「那個時候好在對西方不是那麼誇飾,心裡有自己本土文化的底子,而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又是因為有西學的參照。」
「文人不是一個身份,它更多是你整體的修養、你的氣息,甚至你做的工作對人文精神的建設和貢獻。」老樹說。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文人」是一個過時的、被邊緣化的詞。但這些年,很多人又願意和它貼上了。
「國門一打開,資訊發達,發現自己原來這麼土,傳統東西沒有,又跟西洋的東西隔之久遠,兩頭不是。肯定在心裡有焦慮,身份上的焦慮,中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老樹說,「中國人又有一種實用心理,希望儘快地通過玩一種東西、喜歡一種東西來(解除焦慮)」。
很多人只是「裝作是文人,穿個對襟的衣服,出來玄乎乎的,說些他自己不懂別人更不懂的話,忽悠大家。那些古代人,比如顏真卿,大將,領著幾十萬人出去殺人放火,見過大世面的人,最後拿著小毛筆寫幾個字,氣象自然在裡面。」
馮唐
在馮唐看來,現在反而可以有點像古時候了,很多人不用拿書法、拿寫文章當吃飯的傢伙,是在本職工作之餘有對美和生活品質的追求,然後「用些好東西,收藏些古董,寫點毛筆字……」
「人活得越來越長了,比如我因為沒有安全感,一直在做全職工作,直到現在,但是一直沒忘寫作,偶爾也跑跑步,寫寫毛筆字,過著特別簡單的、古人式的生活。看看我周圍一些人,到了50、55歲,早點退休,過點還沒來得及過的日子,又開始做歷史、古文字研究,或者寫小說……現代人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過古人那樣的文人生活,而不是這輩子只做一件事情。」
馮唐說,「我現在覺得讀帖給我的感覺,可能比讀那些莫名其妙的小說、文章、編的帖子還要更開心一些。」
張大春說,自己幾乎每一天睡覺之前,或者是早上起床之後,都要讀帖。「有點像醒腦啊,或者是安眠,」「去品味當下筆墨在聽使喚跟不聽使喚之間的某一些微妙的剎那,是我寫字最大的樂趣。」
從小抵觸臨帖的李敬澤,現在每晚有時間的話,會花近一小時寫字,「臨摹要反反覆復地重複,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本身就是書法的精髓所在。 你會感覺你永遠都有失敗感,就像你追一個女孩子,忽焉在前,一轉眼又在後,永遠追不到,但正因為它是有目標的,有範本的,這個過程中,我時時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自己的完善。這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心性的錘鍊。如果心裡萬馬騰騰的、狼煙滾滾的,那麼晚上臨臨帖,馬也歇了、煙也散了。」
車前子
既寫作也畫畫的車前子,覺得現在的寫作已經失去手工感了,書畫里還有,「中國的書畫說到底就是個手感,觀念很重要,看很重要,內心很重要,但最後決定品質的還是手感,要用一輩子的努力讓手自己去思想、去呼吸。」
主要以詩人身份被公眾熟知的西川,其實從小就畫畫,「雖然我畫的是山水畫,傳統的筆墨,但對於可能性的發現,它有點像是爵士樂,……我保持我的這種盲目性,走到哪算哪。」
老樹玩得更雜,一會兒畫版畫,一會兒做茶壺,一會兒做陶瓷,他說這都是表象,「最重要是人作為一種表達,如何置於自由之境,如入無人之境。」
-
6月底到7月初,他們和一眾作家、詩人的作品出現在展覽「夢筆生花——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中。
莫言
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閻連科
作家,卡夫卡文學獎獲得
歐陽江河
詩人
李敬澤
作家,評論家
北島
詩人 作家
張大春
台灣作家
鄭培凱
香港作家
馮唐
作家
楊葵
出版人 作家
西川
詩人,學者
張潔
作家
呂德安
詩人
芒克
詩人
老樹
文化學者
車前子
作家
王艾
作家
盛可以
作家
採訪 / 小龍 胡陽瀟瀟 路瑞海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和原創視頻,盡在Lens - 知乎
"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我們也要把它灑向需要溫暖的生活……"
推薦閱讀:
※Jazz with Luis | 他從未走遠,卻用神筆遨遊宇宙
※了不起的蘇小姐 的 閑話 —— 聊聊你們疑惑的「藝術家的屎
※Warhol|要有多膚淺,才能讓你愛上我
※Beardsley | 藝死早,頹加盪
※1001幅世界名畫 ·費迪南德?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