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兒才是法蘭西?——談《花與劍與法蘭西》的完結
到底有多少人看過這本書,對這本書有什麼樣的評價,我並沒有做過調查,所以我一概不知。但是自從我看這本書開始,我確實是一直努力向身邊的人推廣這本作品,即使收效甚微。雖然這種收效甚微並不是毫無原因的,可這本作品確實有很多獨到之處,至少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就在幾天前,這本書完本了,沒有波瀾,沒有懸念,恐怕腰斬稱不上,爛尾也沒得說,仔細想想還是挺有趣的,忍不住還是想寫點東西來紀念點什麼,要知道,追更是個很忐忑的過程,特別是如果身為一名優秀作者的讀者,那麼心情更是會大起大落,跌宕起伏。
就談論作品而言,就我個人的一般習慣來說,我會先找作品的一個主旋律引出來,然後由此深入到整個作品裡剖析討論,將全部元素貫通在一起,但是這本書特別例外,我很難寫一個好的引子來解析這本書,這不是在說該作品主題深邃,發人深省,很難提出一個主旋律,而是這本書本身的結構並不是連貫的。
那就只能從頭開始講了。
單從書名而言,我很欣賞,有法蘭西浪漫和英武的氣質,作者選擇這個題材,毫無疑問也是衷心喜愛法蘭西民族的這些性格以及將這種氣質展露出來的歷史,所以她選擇了那個法蘭西歷史中逐漸展現疲態的那段開始。即從拿戰結束幾十年後的七月王朝末期開始。這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歷史時期,工業革命將要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民族主義的思想深深植入到拿破崙鐵騎踏過的土地,自由和平等在神聖同盟的威壓下倔強的成長,一個叫馬克思的博士開始在歐洲流浪,不斷地走向他所嚮往的幽靈。就我個人角度看來,這樣的背景實在是無盡的寶庫,但同時對於作者的寫作要求也很高,稍有不慎就是滿盤皆輸。
作者在故事開局引入社會背景的角度很奇特,她選擇用切入上層社會貴族少女們的小圈子來延伸到整個社會,用這個小圈子的不同階級屬性為重點並鋪展開來到整個社會的暗流中,雖然剛開始時作者寫作稍顯生澀,引入得並不夠自然,但是當揭露那些擁有姣好面孔的少女們背後的屬性時,作者頓時就如魚得水,隨之引出上層社會的各個團體——落魄貴族,新興資本家,職業官僚,王室,波拿巴派,自由派,投機者......隨著寫作進程的不斷深入,逐漸由上層建築涉及到社會底層的生態,讀罷,只覺七月王朝時期的法蘭西觸手可及,即使出場人數並不夠多,但是每一個人都包含有多個典型社會身份,社會聯繫高度凝練。很多作品出場人物動輒成百,但是又有什麼作用呢?如果群像不是以托翁的境界為目標而努力,用最無情地話來說,那只是給讀者們增加閱讀負擔而已。
這本作品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是作品在第二帝國建立前的部分,寫作手法逐漸老練,伏筆縝密細心又不失圓潤,能夠已經展開來的聯繫不停穿插搭建,等到所有的線索都匯聚到一起時猛然推動高潮,行雲流水且慷慨激昂,優秀的結構,點睛的收尾,恰到好處地使用一些有趣的法國典故。這些都是令我讚歎的特點。但是這不是讓我最欣賞這個作者的原因。吸引我的是一種寫作特色。
最難得的是寫作者在這個時期努力地將自己的寫作風格去接近靠攏巴爾扎克,她出於對她寫作人物的情感傾注,不可避免地會有抱有部分的對一些主要人物的同情。我相信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個作者與眾不同的是雖然有些時候她會為那些必然被淘汰的人們唱一曲無盡的輓歌,但是,儘管如此,當她讓那些她所深切同情的貴族男女們行動的時候,她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她的諷刺是空前辛辣的(沒錯,我照抄恩格斯評巴爾扎克了)。雖然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改進,但是能夠成功做到這一種效果的作者起碼在網路文學中是寥寥無幾的,對此我不吝惜於讚美,並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能夠去看這部作品。
但是一個小眾作品肯定有其小眾的原因,這個作品的閱讀體驗並不是那麼讓人愉快的,畢竟看著作者一邊批判主角一邊同情主角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當然這也是後面作者的故事失控了的緣故,我在前面說過,這個故事是不連貫的,這不是胡說,雖然每個故事推進都是有伏筆有脈絡的,但是有很多元素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就輕描淡寫地逐漸消解掉了。
舉個例子,我在前文說過,這部作品很多人都擁有多個社會身份。就比如主角夏爾的妻子夏洛特,在作品前期擁有的社會身份有王黨,貴族,大封建主,與之對應的夏爾擁有波拿巴派,貴族,大資本家的社會身份,兩人為戀人關係。書前期夏洛特常常會因為大封建主和王黨的身份與夏爾的波拿巴派和大資本家身份起衝突,在如何政治投機,實踐政治理念,獲得社會財產上,兩人的觀點會經常性地產生衝突,造成矛盾。但當兩人結婚後,夏洛特的一切身份都接近消解了,夏爾的愛人這個社會身份佔據了接近全部。
再比如,一些踐踏過後的聲音,革命後被背叛的人民,那些被流放的發聲者們,被血澆灌過的政治實體,就默認為隱匿了,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除了作者寫的馬克思九評特雷維爾,其餘的批評聲音連背景音都算不上。也許在作者開始寫作《馬克思初評特雷維爾》的時候,確實還有諷刺主角行為的效果,但是越往後越寫的九評在劇情中幾乎沒有任何能夠顯示響應馬克思評價的情節,從效果上來看,作者劍走偏鋒過了頭,諷刺特雷維爾的作品反而顯得像是在反諷馬克思,無論主觀上作者是如何創作的,但是客觀上馬克思在文中顯得自以為是地如同活在夢裡。我當然承認馬克思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還沒必要配合這種演出效果。
這種問題幾乎貫穿了作品的中後期,就是所有角色的社會屬性都開始淡薄化了。線索基本匯聚到五個主要女性角色身上,推動她們行動的大多是對主角夏爾的情感,稍微複雜一些的是瑪麗由於身份卑微而對其他幾人而產生的不同情感。甚至就連許多重要人物的行為動機也簡單化了,典型是波拿巴家族的某遺子。再加上很多零零碎碎的家庭倫理小劇場,再抬頭看看書名:《花與劍與法蘭西》,不得不讓人心生疑慮,這時讀者看不見法蘭西,只看見修羅場,所以該作品又有別名稱為《姐與妹與修羅場》。等到最後再看看夏爾組建的政治集團,其建立基礎主要是血緣,肉體,金錢,把柄。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我有時候甚至會想是不是大綱改過了。
等到了這本書結局的時候,克里米亞戰爭剛打完,一切歷史似乎都還基本走在歷史的軌道上,但一切又似乎沒有。俾斯麥才打了個醬油,加里波第只在遠景里秀過紅披風,加富爾還活在對話中,至於什麼法蘭西毆打普魯士的劇本活在作者大人的腦海里,我大概是永遠不會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了。可悲可嘆。
最後還是需要為作者正名,她在書中歌頌法蘭西民族,希望法蘭西民族偉大,並不是什麼過分的事,歌頌的是法蘭西的浪漫,正直,對自由的嚮往,對平等的執著,不怕犧牲不怕流血不畏鬥爭的革命者精神,但是有很多人拿著這一點來攻擊她,這本質是沒什麼道理的。從這些角度來說,我也喜歡法蘭西,儘管從寫作效果來說,後期表現得並不如意,畢竟歌頌的拿皇帶來了資本主義,帶來了民族主義,但是書中贏到最後的主角我實在是很難以吐槽他到底帶來了多少思想上的進步而不是歷史的倒車。
閱讀體驗:三星(如果你喜歡主角,你會被瘋狂地嘲笑,如果你討厭主角,你也會被瘋狂嘲笑,辯證地看,牢記,辯證地看。)
文本價值:五星(寫作技巧無可挑剔,有時能夠有巴爾扎克三分風采,自然是優秀的作品。當然我並沒有把這本小說算成爛尾和腰斬。)
推薦閱讀:
※「慶余年」這仨字是啥意思,和這小說有啥關係?還有簡介「積善之家,必有xx,慶余年,慶余年.....」?
※熱門小說不想看?推薦3本好看的冷門小說,低調有內涵
※書荒不用怕,這些騷氣蓬勃的小說網站,你關注了嗎?
※【完結】樹帝的軌跡外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