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熊貓資本 · 毛聖博:消費的終極意義在於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

「消費的終極意義在於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這句話並非是毫無根據的心靈雞湯,它出自日本作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書中講述了從1912年後,日本經歷的四個消費階段。毛聖博認為,這是關於消費最深刻的洞察。

最近,我們採訪了多個投資人,希望從不同角度,還原新零售的投資邏輯。作為摩拜單車的價值發現者,熊貓資本對明星項目有著怎樣獨家的思考模式?重新審視新零售,到底能不能投,適不適合VC投,以及如何去認知關於共享模式的種種揣測?下面將這些難題一一拋給毛聖博。

新的消費=新的消費群體

新零售出現的原因,關鍵在於人群的變遷,新的消費其實就是新的消費群體。最早,大家都買家用電器,現在的人更喜歡買個人用品。購買的同時,其實是在不斷地給自己打上標籤,而標籤的背後,反映的則是新消費群體對於生活的態度及其對充實人生的追求。現階段,主力消費群變成了80、90、00後,年輕人更開放,無論是國外的品牌,還是國內品牌,只要質量好、品味高、符合自身調性,就會有市場,中國正處在一個極度關心品牌的年代。所以,品牌的機會在於,給自己打上一個清晰的標籤和定位。

新零售並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的區別,不管線上還是線下,都是流量乘以轉化率,只是投入和產出比的計算,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可能唯一的差別在於,人群的變遷,帶來一波新品牌的崛起,包括他們將如何用中國品牌去影響東南亞,甚至美國、歐洲的消費者。因為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過程中,高維打低維,品牌輸出都會變成一個必然結果,對於創業者,這是個不錯的機會。

對VC而言,投品牌很慢,這是弊端。因為品牌形成較慢,快速崛起的品牌又容易快速地隕落,種種問題造成在這個領域相較早期投資者,PE可能更有機會。所以,VC投的其實不是品牌,而是可以控制上游品牌的渠道,這是目前看到的,對VC來說,唯一的機會。PE的好處就在於,投的時點是這個品牌已經到了平台期時,像當年高瓴投藍月亮。但VC不同,那個時期,VC已經投不起了,需要更早介入。萬事也不是絕對的,如果VC去投品牌,在一個領域或許還有機會,即時尚行業,這個行業的變化巨大,品牌崛起的速度要遠高於其他行業。

舉個例子,全智賢在《來自星星的你》中戴了7副Gentle Monster的眼鏡,這個品牌一下就火了,粉絲覺得全智賢代表了一種品位和文化。這種情況下,品牌迅速「被崛起」,當然它的設計也確實更符合大眾需求。

但這裡面有個問題,品牌一旦被熟知,銷售量上去後,可能有些潮人就又不買了,它永遠存在一個悖論。

所以,我理想中的企業,手裡永遠都能握著新的品牌,可能有10個品牌,過一兩年,其中的一兩個過時了,再換新的進來,不停更替。這種更換,在時尚行業是有可能的,只要平台有流量,或者本身是渠道平台,跟誰合作都能賣到不小的量。

所以,所謂的線下零售、線上零售,如果不是一個平台型企業,大部分都不適合VC投。淘寶發展了那麼多年,線上產生了很多淘品牌,目前為止也沒出來幾家,畢竟,零售對於VC來說是件難事。

還有一種可投資的方向,把國外成熟的品牌拿到中國,做本土化落地,這也是一種快速做大市場的方式。因為在中國有足夠多的人口,能產生足夠大的市場。

如果真的投完這樣的公司,最後發現也不行,我們可能會重新審視一下這個機會,重新思考新零售到底能不能投?到底適不適合VC投?

VC投的都是九死一生的公司

到底什麼項目適合VC去投?投資的標準邏輯其實不變,並不因新零售的出現而變化。我個人認為是以下三個標準:

第一,這個項目有沒有做大的可能性。天花板高,是VC的第一訴求。VC去看一個項目,第一個問題就是它有沒有做大的可能性,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了,其他問題也不用問了。當然,項目能不能做大,判斷的因素有很多。最關鍵的是有沒有一波大勢在那,大浪來了,一個新的模式也可以做得很大。

消費就是一種存量,新零售的業態下,存量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只是新的消費人群取代了上一波主力人群,整體消費市場的增長不會很快。

但是,由於城鎮化等原因,消費內需在增長。年輕人成為消費主流後,他們要買什麼?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這是投資人需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然後緊接著去思考,時機對不對?如果有大的機會,抓住機會的團隊又將是什麼樣子的?這種公司存在嗎?有可能在某個行業就不存在這樣的公司。

比如,有些大的行業,像旅遊、教育,雖然旅遊市場很大,但很難投到好項目。旅遊里的標品,機票、酒店類,基本被壟斷了,非標品又很低頻,導致這個領域大部分創業公司很難做大。

教育也是,市場雖大,但很分散。新東方很大,也就一百億美元市值,一百億美元在整個教育市場可能也只佔了1%。這麼多公司,大浪淘沙,最後投中一個新東方的概率可想而知,而且新東方做到一百億美元市值,花了很多年。

第二,團隊與創業方向的匹配程度。

第三,產品有沒有切中目標群體的需求。

對創業者而言,長線做品牌是一個更大的機會,只是品牌需要時間去沉澱,所以這些人需要沉下心來。如果真的把品牌做好了,也可以做得很大。

裡面的創業者有很多,有些人是做小生意的,有些人做大事,有些人做品牌。現在,年輕人去做把壺,做個椅子,雖然成不了很大的生意,但是,這本來就是他的愛好,做了還能賺錢,我覺得都挺好,並不一定非要做一個公司讓VC投。錢也分很多種,要找到符合自己公司成長周期的錢。否則找了一個很短期的錢,天天逼著創業者去做大,反而影響其發展。

VC投的都是九死一生的公司,普通人不應該博這種概率,一定是那個要做大事的人。這也是契合的,VC本來就是要賭大的,創業者得孤注一擲。

如何尋找下一個「摩拜」

每一年,市場出現的好項目都是論個數的,這幾年尤其慘淡。一家VC的一期基金,大概會投二十多個項目,如何保證投到那一兩個明星項目?每一期基金又必須要有兩個回報在二三十倍的項目,這期才能給出資人一個超額的回報。其實是非常難的事。

VC投資本身就是個難的行業,只有5%的機構,最後能夠給出資人帶來超額回報。如何成為這5%,並沒有系統化的方法,只能說,儘力去成為那5%。

首先要在認知上達到前5%,不在於知識的多寡,或者信息量的大小,其實沒有一個科學的判斷,也兼具偶然性,跟打牌有點類似。水平再高,也不能保證抓的牌一定是好的。假設當時摩拜的商業模式,其他人也看懂了,就不會輪到我們這個新基金。

當然,反過來說,真正能做很大的公司,也許初期就是大家都不看好的。我們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一百億美元的公司,推回去想,絕大部分都被幾十家一線機構拒絕過,就是因為它太有爭議。這就好比是個必要非充分條件,包括當年的滴滴、京東、今日頭條。

其實邏輯也很簡單。發現了現象,去倒推其中的原因,第一,它可能太具有顛覆性,大家用固有的思維邏輯去想,就是不成立。第二,假如大家都看好,也許行業競爭就很激烈了。

多種原因造成了它給早期看懂的人留下一些機會。一個VC,也並不需要賭中很多大的項目,一兩個足矣。風險投資這個領域是難以想像的,它抓大,要真能投到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一輩子只要投一個就夠了。

創業就像浪潮,每十年、二十年才會有一個大的浪,這時會出一個千億級的公司;每隔五年、十年可能有一個中浪,出一個百億級的公司;可能一兩年就有一個小浪,能出十億級的公司。但是浪不來,也沒用,VC還需在那等著、看著這個浪,最後看看哪個人能衝到風口浪尖上,就把那個人投了。說得簡單一點,VC就是在干這樣一件事。

如今,市場上具有爆發力的項目越來越少,因為智能手機到了一個瓶頸。但是,一旦出現了下一個硬體平台,又會有一批新項目出來。

從長遠講,我看好機器人。但是時間有點長,可能是10年、20年。這期間,肯定會有下一個硬體平台的出現,所以VC也在守株待兔。當然,VC也需要不斷去學習,不停地尋找,並且要比別人找的快。

適合做VC的人一定是個全才、雜家。

他不一定懂的深,但他對世界要有自己的看法、認識。要在認知上和別人不一樣。有人說,投資人是從現象看到本質,企業家可以從本質回到現象。但能從現象看到本質,再從本質回到現象的人極少。從現象看到本質,就需要擁有非常雜的知識,因為世界不是片面的。甚至一個人看還不夠,所以需要一個團隊。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一流的VC都是多個合伙人,因為你的合伙人往往能夠看到你看不到的角度,即使他看的是錯的,也能夠引發你的思考。

關於共享的四個標準

從共享單車爆發以後,市場上的共享模式變得五花八門,但是有些共享模式其實是偽命題。因為熊貓資本對共享的理解比較深,所以對什麼東西適合共享,我們總結了四個標準:

第一,持有成本高,使用成本低。

第二,剛需、高頻。

第三,標準化需求為主,個性化需求為輔。

第四,流動性好。

以共享充電寶為例,它的持有成本很低,使用也不是很高頻,而且流動性比較差,所以,我們認為這樣的共享模式不一定行得通。

採訪小花絮

通過這次採訪,我們近距離了解到,熊貓資本其實是家很有意思的投資機構,它的四位合伙人就像一個物體的四個對立面,被外界稱為一隻熊貓和三枝竹子的他們會同時去看一個項目,而且各有側重。

毛聖博、李論、梁維弘、李心毅(從左至右)

李論擅長從0.1看到10,想像力豐富,思維足夠發散;李心毅是PE出身,精於計算,善於把複雜的事情拆解到極簡;梁維弘喜歡站在創業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又用投資人的身份去解答問題;毛聖博是幾個合伙人中最年輕的,負責平衡的角色,在其他人都保守的時候,他會很激進,而在其他人激進時,他又很保守。四個人互相制衡,相愛相殺,讓人覺得投資過程何嘗不是一種快意人生!

7月5號,由品途集團在京舉辦的「2017新零售新服務產業創新大會」也將邀請熊貓資本的合伙人,歡迎感興趣的小夥伴,來聽他們繼續講述新零售的投資之道。

【轉載須知】

1.本文為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原創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依法享有彙編權及注釋權;

2.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後台留言或添加微信號:wuyaoguaiguai。


推薦閱讀:

明星項目和熱門細分領域更受資本青睞 | 數字醫療領域報告
炒股一年虧損50%,殘酷的資本市場都教會了我什麼?
控股萬家文化夢碎,銀行為何不肯借錢給身家56億的趙薇
專訪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勛:未來兩三年將迎來投資最好時刻
資本背棄與權力碾壓之下的王石事件

TAG:资本 | 消费 | 投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