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和摩托車
它首先是一本摩托車自駕穿越美國中西部的遊記。其次是作者對於現代科技理性的反思,對哲學二元論的反抗,以及對於良質(Quality)的追求。
改造摩托車是客觀世界的過程,而行禪往往是思維上的活動。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作者想要提出一種應對現代科技社會的新價值觀——將充滿邏輯的理性和豐富的靈感創造力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從而創造出具有良質的產品。
通過三個問題展開這本書。
科技產品為什麼丑?
放眼望去,生活缺乏美感的科技產品其實到處都是。尤其是在蘋果重新定義科技產品之前,大部分人對於科技仍然是一種置身事外的狀態。它不過是一種技術,幫助我們實現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而技術帶來的愉悅和審美體驗,很少成為技術從業者思考的內容之一。隨之而來的就是,科技與人性的分隔越來越大,人心的壁壘越來越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人與科技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像IBM,HP這樣大型的企業所誕生的產品說明書里充滿了令人恐懼的複雜性。
作者提到了兩種認知世界的差異:古典的與浪漫的。古典的人可以從非常理性的角度來談論機械相關的事物,他們尋求事物基本的存在狀態(underlying forms),他們理解各種零部件的關係、運用分析、組合來理解世界。浪漫的人感受事物的表象,通過想像力、創造力、情感和直覺來理解世界。騎摩托車是一件浪漫的事,保養摩托車就是一件古典的行為。
在古典的價值標準中,不加修飾,不情緒化,簡潔和嚴謹的比例是被讚頌的。而在浪漫的價值標準中,感官的愉悅和豐富的體驗才最重要。這兩種文化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衝突。
現代社會推崇理性的思考和功用。即便想要美感,也常常是在古典的認知上套一個浪漫的外殼。古典與浪漫相互矛盾,相互攻擊,正是這樣的分離,導致了科技與人性的分離。創造工具的人沒有全心投入,而只是去製作一個精確的儀器。使用工具的人感受不到工具的美,只是急迫地想解決一個特別的問題。
而良質正式一種超越浪漫與古典的認知,將人與科技融合在一起的東西。
什麼是良質?
按照斐德洛的想法,良質無法被定義。良質是萬物本源,就跟佛性和道一樣,一旦開始定義它,就只能看到它的局部。但是開始談論良質,不定義它,就如同隔空瘙癢,太難進行解讀。所以我選擇片面地根據良質作為真理本身以及我的個人經驗進行解讀。
我覺得良質就是主體遇到客體的那一刻,對於客體進行認知產生的種種反應。這種主客觀的一體性,也就是良質最純粹的狀態。簡單地來說,就是實現物我兩忘的境地。任何關於技藝的活,無論是雕塑木匠還是對於科學的探索還是體驗設計,做到極致,都是對一種」道「或者」禪「的探索。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一種有良質的存在。
如何達到良質?
這時你肯定要問啦,良質那麼好,那我們怎麼才能達到良質或者體驗良質呢?
我用最淺顯的道理說一下,就是三顆心。
- 平靜的心
做任何工作之前,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都是基礎。只有內心平靜,才能察覺到良質的存在。因此想要具有鑒賞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級的工作,體會和工作融為一體的感覺,就要培養內心的寧靜。
- 關心一旦真正投入了工作之中,其實也就是關心自己的工作。這也是關心真正的意義——對工作產生認同感。很多人參與了工作,卻並不關心它,只是抱著將事情做完的疏離態度去做事,也就無法看到關心的另一面——良質。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把自己與手邊的事分離開來,仔細地去觀察和了解,一遍一遍去迭代,去追求更好的效果,整個行動都會因此而不同。一個設計師的用心程度,其實作為一個局外的同行人很容易看得出來。
- 進取心其實我很喜歡進取心這個詞,希臘人把這個叫做熱忱。其實也就是對於生活的一種態度。一個具有進取心的人,就如同知道生命這輛火車的方向,它不一定是一直往一個方向運行,但它一直是在前進的。但是這裡的進取心,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麼強大的這份心,而是一種對於生活中事物的全然接受並且對於卓越的一種追求。
一些主題之外的讀後感:
- 關於思維的進階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驚嘆於作者對於一些現象精妙的比喻,比如結晶過程,思維的小刀,組成世界的沙子。比喻其實就是同時看到兩個事物的本質,並且把它們相連起來的過程。為什麼看完之後常常會有一種拍案叫絕的感覺,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從那個角度來思考過這件事物。
這也是高階思維與低階思維的差異吧。高階思維看本質與周遭的關係,並且進行總結歸納,低階思維只看這個事實,將一個物品就當做物品去看。所謂的撕逼就是要從思維上進行碾壓。
- 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如果把世界比作一個巨大的沙丘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手中捧起了一堆沙子,然後把它叫做世界。這涉及到了兩個選擇的過程,一個是如何去選擇事實進行觀看,一個是如何去選擇觀看的方式。一旦意識到認知的過程都需要經歷這兩道加工,就能明白平時看到的東西有多麼片面。而增加對於事實的選擇權,增加觀看的方式(思維小刀的切分方式)也就是增加自己對於世界豐富性的理解。
關於」自我「的差異
之前聽Google的一個設計師分享過設計中需要避免的一件事就是ego(自我)。在這本書里也提到了兩種不同的爬山方式——也可以認為是在生活中兩種不同的前進模式。一種是以己為榮型(自私),需要進行不停地對更高的目標征服來建立自己的自信;另外一種是對於某種神聖的心悅誠服(無私),讓某種更為神聖的目標融入自己的心靈,從而實現對於身體極限的超越。表面上看起來,這兩種都是進取心的體現,兩者都為了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而努力。然而前一種自私型選手談論的常常是別的事或者別的地方。因為他們一旦征服了這個地方,就有下一個目標在等待。這種虛幻的勝利帶來的後果是,這一類人需要一再證明自己而永遠無法享受此時此地的快樂。
最後分享一段讓我內心充滿情緒卻無法言表的話:
大海寒冷湛藍,很奇怪,卻讓我有絕望的感覺。住在海邊的人永遠不會了解海洋對於住在內陸的人的意義—-它代表了如此遙遠而龐大的夢想,雖然就在眼前,但是在最深的潛意識裡,你卻看不見它。當他們到達海洋的時候,將意識與潛意識的夢境相比較,就會感到挫敗。他們走了這麼遠的路,卻到達了一個永遠無法探知深度的神秘之處。它是一切的源頭。
推薦閱讀: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讀書筆記(2) | 如何記讀書筆記+CEO讀書問答
※隻言片語5 — 新的角度看《S.》
※2017-2_東山_《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TAG: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籍 |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