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馬條最熱鬧的歌,背後竟然有如此悲傷的故事!
「我怎麼好意思在她的跟前說啊
再多的牛羊怎比她丟失的年華。」
這是一個有關遺憾的故事,這是一首彌補光陰的歌。
1999年,一個叫馬條的新疆歌手,在塔里木盆地東南邊緣的且末縣,遇到一個彈冬不拉的放羊老人,老人說他年輕時候喜歡過一個富人家的姑娘,可是由於自卑不敢向姑娘表白,到60多歲了,老人感嘆道:「年輕時我們連手都沒拉過,這真是挺要命的事。」那個姑娘的名字叫塔吉汗。
這樣的故事對一個普通人來講,也就是一個無聊的談資,但卻在「民謠詩人」馬條那裡,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情愫。他說,如果有一種東西要表達,唱歌是最好的方式。畫家可以畫畫,詩人可以作詩,但都不能做到內心那種赤裸裸的宣洩。七年後,他寫了這首《塔吉汗》:「可憐的我還沒牽過她的手/想起了從前真讓我心痛/那時候我有山一樣的體魄/那時候我有波濤洶湧的豪情/我怎麼好意思她家的跟前說啊/怕我的牛羊沒有她家的多啊......」
青春年少的歲月,我們錯過的人,何止是那一個叫做塔吉汗的姑娘?於馬條而言,那個生命里錯過的塔吉汗,可能是陪他一起度過最落魄日子但最終遠走異國他鄉的姑娘,也可能是他奔波在廣州北京兩地間時陪伴他的那個廣州姑娘?後來他說,老人的愛情有一種擊打人心的力量。塔吉汗,是老人的遺憾,也是他的遺憾。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首充滿傷感和滿腹心事的歌曲,但出其不意,在馬條那裡,它反倒成了一首熱烈歡快的曲子。相比起那些矯揉造作的千迴百轉,他把那些再也回不去的遺憾直接熱烈的表達了出來。
錯過的美好年華和美好感情,再相遇時,彼此都已經飽經風霜。縱然遺憾著老淚縱橫,可是沒辦法,日子還要繼續往下過。與其自怨自艾,不如重新趕著羊群和馬匹繼續前行吧,讓我唱出那些心底的秘密,讓我餘生為你祝福。也正因為如此,這首本該看似充滿柔腸百結的《塔吉汗》,卻成了馬條演出現場最嗨最熱鬧的歌。2016年「冬日篝火」全國巡演西安站,《塔吉汗》的前奏剛一響起,人群就跟著節奏嗨起來,在最後一段長長的吉他solo之後,馬條說起了這段往事。
本來覺得沒什麼,可一聽到背後的故事,人群突然就安靜了,心緒難平、五味陳雜,想想那個喜歡塔吉汗的放羊老人,那雙皺裂的手和破舊的冬不拉,那些深埋心底的遺憾和喜歡,空氣瞬間就濕潤起來。
馬條笑著講著這些事,語氣輕鬆、神情淡然。末了,看到前排一個落淚的小姑娘,他拿起吉他,用力撥了一下琴弦,安慰著說:「別擔心啊姑娘,像我這樣年齡的大叔們都愛過你。」人群里一陣笑聲,又恢復到方才的熱鬧中去。有人說《塔吉汗》是一首充滿著羊肉串味道的歌。的確,不管是伴奏還是故事。這首歌都很有新疆的風情。其實一個人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往往身在異鄉時更有感觸。
馬條坦言,他是在後來才意識到這一點的。1994年,對23歲的馬條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跳躍點。和當時大多數熱血的搖滾青年一樣,他買了一張火車票,坐了72個小時的火車,從家鄉新疆克拉瑪依來到北京,懷揣著5000塊錢和一個簡單的夢想——學吉他。
而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體制內的油田工人,是一支名叫「穿山甲」的樂隊主唱,他聽崔健、張楚和唐朝,「渴望成為飛行的鳥」。
可到了北京後,他才發現音樂在自己的家鄉無處不在,音樂流淌在每一個生長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血液里。克拉瑪依居住著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無論婚喪嫁娶,放羊還是種地,他們都要拿起手中的冬不拉歌唱。
他的很多歌,都和姑娘、愛情、冬不拉有關,有一種西北漢子都有的浪漫、大氣和粗曠,也有獨特而濃烈的新疆味道。慢慢的,馬條意識到這種新疆氣質就是自己音樂的根,他開始無比珍視自己的新疆口音:「口音是一種堅挺的文化」。
於是,他發覺音樂的曲風不再重要,「什麼民謠、節奏布魯斯、Funk、鄉土……我也搞不懂。我用我的方式表達我的觀點和看法。這個我,是真的我,就行了。」一次採訪中,他這樣說。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創作心態,馬條的歌里沒有花哨的的修飾、比喻,都是直抒胸臆、熱淚盈眶的表達。就像他的人一樣,平易近人,溫和謙遜,真實不做作,沒有搖滾歌手那樣的叛逆,也不像流行歌手那般循規蹈矩。張口的瞬間給人一種唱不盡天涯路的感覺,末了,還要對著台下吹一嘴騷氣四溢的口哨,像個玩世不恭的老頑童。
前不久,有位網友在聽了《塔吉汗》之後,寫了個小故事,馬條看到後在微博上寫:「人生得意太短,痛苦恆永遠,活著,證明你假裝的快樂。」那些遺憾和痛苦,倘若無法忘記釋懷,我們也要佯裝著把它快樂的唱下去。苦痛與歡樂都會消逝,有故事的人才會寫出有靈魂的歌曲。
馬條:「我堅信我馬條做第五張唱片的時候,我要是再不出來的話,那就沒有天道了。」
記者:「你所謂的「出來」是怎麼樣?」
馬條:「所謂出來就是被更多的人接受嘛。我特別堅信還是有一幫有審美、有良心的人在聽我們的東西。」
2016年8月,馬條發行了他的第五張專輯《篝火》,在全國10個城市舉行了巡演,北漂23年之後,他真的「出來」了。
推薦閱讀:
※一些中國民謠歌詞骯髒,內涵晦澀,為何還有很多人追捧?這些歌曲到底有多少藝術價值?
※1967五十周年系列 IV:Songs of Leonard Cohen
TAG:民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