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15章 遵守道的人是什麼樣子?

第十五

nnnn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nn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nn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nn

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nn

保此道者,不欲盈。

nn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nnnn

相對性之真解:

nn

古時候那些行為貼近自然法則的人,行為讓人難以捉摸其原因,但卻暗含原理;行為方式變幻莫測不拘一格,但都能達成功效。這樣的行為真是深奧難解,讓人無法辨別到底怎樣才是貼近自然法則的。

nn

正是因為無法辨別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我才勉強用比喻來形容:

nn

做事小心翼翼,就像冬天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那樣。

nn

做事時刻觀察事物反應,就像時刻提防四周隨時可能發生危險那樣。

nn

對待人和事物,時刻考慮對方的反應,就像去別人家做客一樣小心,怕冒犯了主人。

nn

做事情,不急不慢的符合時勢的行動,就像隨著溫度逐步上升,冰雪隨之融化成水那樣。

nn

對待事物,保持淳樸的心性,就像一根原木一樣沒有任何人為的修飾。

nn

對待事物,保持寬容的氣量,和覆蓋的全面,就像山谷能包容/涵蓋無數不同的動植物一樣。

nn

對待事物,能一致看待,就像渾濁的河水一樣,泥巴沙子水都混成一體,不可區分。

nn

誰能讓河水永遠保持渾濁呢?只要靜置,「重」vs「輕」的相對性就顯現,重的泥巴和沙子就沉下去,水就會變清。

nn

誰又能保持事物一成不變呢?只要一動,加入了「動」vs「靜」的相對性,不變的事物就會衍生出不一樣的事物類別。

nn

貼近自然法則的人,明白萬事萬物都有其自然平衡的容量,不會因為個人慾望而貪求更多更滿,而打破某種事物的自然平衡的容量。

nn

事物只有處在符合自然法則的平衡的容量的狀態,才能保持「事物消亡的速度」和「事物新生的速度」一致,才能一直保持這種舊去新生的動態平衡的狀態。

nnnnnn

相對性之真悟:

nn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nn

善為道者:指的是行為能遵守自然法則的人。

nn

,就是捉摸不到。

nn

,就是原理。

nn

微妙,指的就是行為讓人做摸不透,卻又暗含原理。

nn

,就是變幻。

nn

,就是能達成。

nn

玄通,指的就是行為方式雖然變幻不定,不拘形式,但卻能達成功效。

nn

微妙玄通:行為讓人難以捉摸其原因,但卻暗含原理;行為方式變幻莫測不拘一格,但都能達成功效

nnnn

解:【古時候那些行為能符合自然法則的人,行為讓人難以捉摸其原因,但卻暗含原理;行為方式變幻莫測不拘一格,但都能達成功效。這樣的行為真是深奧難解,讓人無法辨別到底怎樣才是貼近自然法則的。正是因為無法區分/命名,所以才勉強用比喻來形容。】

nn

為什麼說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無法區分/命名呢?因為這些行為是適時而變的,是有這無限種可能的表象形式的。人的認知和語言都是有限的,所以無法n用有限的認知和語言 去一一描述 無限種環境中的無限種可能的行為。老子只有用比喻來形容,希望人們能理解其中的原理:

nn

豫兮,若冬涉川;

nn

,就是小心謹慎。遵守自然法則的行為,是小心謹慎的。就像冬天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一樣。河水結冰,但是冰可能厚薄不一,這腳踩下去沒事,可能下一腳踩下去冰就破了。老子用冬天在冰面上行走,來比喻做事要時刻觀察行為帶來的反應,並要隨時變通去適應新的環境。前方的冰面,就好像未知的未來,人不能一成不變的用過去有限的經驗總結的規律 去判斷無限可能的未來。人在過冰面時,每走一步都要先輕輕的用腳往前試探試探冰的厚度,一有不妙隨時準備。這是比喻 做事要留有餘力,要時刻觀察事物的反應,並隨時準備做出調整。

nn

如果不能隨時變通適應新環境,過冰河時就會以為剛剛這樣走了這步沒事,那現在這樣再走一步也會沒事,這樣的話,隨時都可能冰破掉河裡。如果不留有餘力並小心試探,大力快速的一腳邁出去,碰到冰破了就難以及時收回平衡,就會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

nn

猶兮,若畏四鄰;

nn

:意思是對各個方面都觀察考慮,不片面的做決定。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要全方位的考慮其對四面八方的影響。就好像要做事要考慮到周邊鄰近的反應,要考慮到四周可能的危險。老子以此來比喻,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 要考慮到相對性所劃分的所有類別,不能片面。

nn

儼兮,其若客;

nn

,字面意思是莊重。這裡是形容一個人去別人家做客,言行舉止不敢放蕩,怕引起主人的不悅。一個人在家裡行為舉止比較散漫,因為他只需從自己舒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自己怎麼坐的舒服怎麼來。但是到別人家去做客,人就需要也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比如,如果我這麼坐,主人會不會覺得不雅,而覺得我沒有禮貌?

nn

老子以此來比喻,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要能從一個角度考慮問題,也要能從其相對的角度考慮問題。

nn

渙兮,若冰之將釋;

nn

,字面的意思是消散。這裡是形容春天到了,氣溫逐步上升,冰也隨著溫度上升而融化成水。冰是怎麼融化成水的呢?冰會不會想要留下,而故意慢慢的融化?會不會因為心情不好,而故意加快速度融化?都不會,冰只會按照溫度的變化而隨之融化。

nn

老子以此來比喻,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是沒有人為的主觀相對性的,行動時機,行動程度,行動速度等等都是符合客觀的環境的,符合其適用集合A的,不會人為扭曲法則規律,肆意妄為。

nn

敦兮,其若朴;

nn

,就是純粹的意思。

nn

,就是不加人為修飾的原木。

nn

這裡是形容貼近自然法則的人,行為純乎法則規律,而沒有後天人為的執念。就好像一根樹一樣,自然法則讓他怎麼長,就怎麼長,不存在人為的相對性,不像那些人為修建養成的盆栽啊,病梅之類。

nn

老子以此來比喻,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是只講法則,沒有人為添加的相對性。

nn

曠兮,其若谷;

nn

:字面意思就是空,大。指的是包容一切。

nn

這裡是形容貼近自然法則的人,做事的氣量就像山谷一樣,又大又空,能生養包容各種各樣事物,如水流,山石,樹木,動物,陽光空氣等等。同時也比喻做事也能全面覆蓋受其影響下的所有事物。

nn

老子以此來比喻,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能包容並覆蓋其法則影響下的一切事物。

nn

渾兮,其若濁

nn

,就是指事物混雜在一起,不能分辨。污濁的泥水,泥巴沙子水都混雜在一起,沒法分辨的清。這裡是形容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對受其影響下的一切事物都是一樣對待。

nn

老子以此來比喻,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對待受其影響下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帶相對性的,都是一樣的。

nn

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nn

誰能讓河水永遠保持渾濁呢?沒人能阻擋自然法則的作用。只要一顯現相對性,事物就立刻會生出相對的類別。以渾濁的泥水為例,一靜置,泥巴,沙子,水這些事物的「重」vs「輕」的相對性就顯示出來,渾濁的河水就會區分開來,水就變清了。

nn

誰又能讓事物一成不變呢?沒人能做到。只要一加入相對性,比如加入「動」vs「靜」的相對性,事物自然就從一類,生成為 「動的」 和 「靜的」 兩類了。

nn

渾濁的河水一靜置就會變清,不變的事物一動就會生出新的類別。有誰能夠永遠阻擋這種變化嗎?老子通過這兩個反問句,來告訴我們:沒有人能永遠阻擋自然法則的作用。任何試圖抵擋自然法則作用的事物,都將被自然法則碾壓。所以佛教講「神通再大,抵不過業力」。「業力」,就是自然法則的作用力,就是變幻相對性之力。所以人們要順從自然法則。

nn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nn

貼近自然法則的人,明白萬事萬物都有其自然平衡的容量,不會因為個人慾望而貪求更多更滿,而打破某種事物的自然平衡的容量。

nn

什麼叫自然平衡的容量?舉個例子,比如自然界中,各個食物鏈級別的生物數量是不一樣的,生物鏈級別越高,生物的數量就越少,生物鏈的級別越低,生物的數量就越多。如果某個生物鏈中的生物數量失去了平衡,那麼這個生物鏈就有崩潰的危險。現在的社會,就是人類總是不滿,總是認為更多更好,導致地球上的生物鏈失去平衡。人慾望不滿,就生的多,生的多吃的就多,慾望再膨脹一下,浪費的更多。魚不夠吃,淺海的吃完了,就去深海捕撈。肉不夠吃,放養的長不快,就集中飼養打激素。這就是人為打破了自然平衡的容量。自然法則是不會有仁慈之心的,人類如果不能明白「不欲盈」的道理,只能被自然法則磨滅。

nn

,就是消去。

nn

,就是生成。

nn

蔽不新成,指的就是自然法則的平衡是動態的,一個類別的事物,一直在不斷的消亡,也在不斷的新生。

nn

事物只有處在符合自然法則的平衡的容量的狀態,才能保持「事物消亡的速度」和「事物新生的速度」一致,才能一直保持這種舊去新生的狀態。

nn

自然法則的作用有沒有方向性?有的,它總是會朝著讓事物恢復「相對性平衡」的方向去作用。如果一個事物容量超出平衡,它新生的速度就會減慢,消亡的速度會加快。反之如果事物的容量低於平衡,它新生的速度就會加快,消亡的速度會減慢。這就是自然法則維持萬物平衡的方式,沒有誰能抵擋的住自然法則的作用。

nn

法則的作用方向,總是和事物偏離平衡的方向相反。這就叫:反者,道之動。

nn

舉個例子,學過化學的朋友肯定知道,化學平衡 這個規律。比如說水,水分子會電解成H+ 和OH- 離子,同時H+和OH-這兩個離子又會結合成水。在動態平衡的狀態下,消亡和生成的速度是一樣的,所以這兩個離子的平衡濃度是固定的。如果H+離子突然減少了,那生出H+離子的速度就會加快,H+離子消亡的速度會減慢,最終讓H+濃度重歸平衡。

nnnn

相對性之總結:

nn

老子在這一章,用幾個比喻為我們描述了貼近自然法則的行為是什麼樣子。然後通過反問,來告訴我們,沒人能永遠阻擋自然法則的作用。

人們應該遵從自然的規律,自然法則影響下的事物類別,是有固定的平衡容量的,這種平衡是動態的。自然法則一直在維持這種動態平衡,它作用的方向,總是和事物偏離平衡的方向相反。

推薦閱讀:

內功體認法之下一步功法的前言
徹悟 道德經 第40章 道的動用
為什麼千古留名的都是飲者?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