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性格的力量-唐小糖
關於衰老和死亡這個略顯沉重的話題,阿圖?葛文德醫生在《最好的告別》里,結合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用流暢的文筆講述一個個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醫學,知道在衰老、衰弱和瀕死面前醫學的局限,告訴我們為了使生命最後的歲月有意義,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而詹姆斯·希爾曼在《性格的力量》里,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三個角度面對衰老和死亡,通過活著、離去、留下三個階段來闡釋性格的力量,詳細描述性格在晚年所經歷的變化。衰老並非只是身體的功能和器官,還有一個人的整個本性。是性格的力量,決定了面對衰老這個話題時,是用生理的角度,還是心理的角度去看待。
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衰老,走向死亡,在這個過程中,性格帶著它的力量和缺陷,塑造你對現實世界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影響你接受和給予方式,影響你身邊的人。
性格一詞源於希臘文「Kharassein」,是「銘刻」、「勾畫」或「印記」的意思。詹姆斯·希爾曼在《性格的力量》里認為,「性格」(Character)指的一個個體的特質,是讓一個事物與其他每一個事物彼此不同的獨特標誌。而作者自己也承認,是這個詞將他個人特定的個性、寫作的行為以及作品本身一併打包,構建起一個充盈著想像力的舞台。
在心理學上,性格是指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有明顯的社會道德評價的意義。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他的社會生活實踐有密切關係,一經形成比較穩定,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塑造的。
希爾曼在這本書里之所以說「性格的力量」,一部分的意思是指有些積習難改的反常特性會一直存在,即那些你無法改正、無法隱藏也無法接受的特質,它不會臣服與意志力或受惠於恩典。
對大多數人而言,性格在多年之後在會顯露出它完整的塑造力,只有活下去,我們才能成為自己。性格指引了衰老,衰老則揭示了性格,我們變老的方式,會呈現出性格作用過的痕迹。
活著
儘可能活的長久,幾乎成為所有人的渴望。「活著」已經演變為比誰活的更長久,生命成為一場與所有其他人的競賽,是一場與死亡的角逐,活得更久成為一種勝利。「活著」不僅意味著活得比統計學上的預期壽命更久,還意味著讓你得以與眾不同地存在的你自己的性格。身體的靈活性和心理能力,會隨著衰老而下降,但隨著靈魂和軀體越來越多地得以實現,性格展現出更多的能量。
當「回顧人生」佔據了越來越多的時間,「性格學習」成為一個主要的活動,放棄有關性格的淺薄觀點,把性格視為習慣、美德、惡習和理想。通向性格的道路乃是來自對意向的研究,而非對道德的審查。當作為實體的我們逐漸淡出這個世界,性格仍會為我們的生命添加另一個維度。性格的觀念滋養著想像,讓故事長存,讓一個人具有持久的價值。
離去
「活著」所表現的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但「離去」不可避免的最終還是來了,它只有一種含義:死亡即將來臨。
青年是「成長」的生物學,那麼在晚年,取而代之的是「偉大的下垂」作用:眼袋、雙下巴、肚皮、屁股、耳垂……甚至連目光也是向下的。隨著年齡增長,你會在夜半醒來,而白天打盹;混淆時間、地點和面孔,從而產生混亂的焦躁;身體變得越來越乾燥;看漲的怒氣和平靜的耐心會作為一種奇特的組合出現;因為身體控制力減弱而出現各種窘境;感官不再敏銳、開始心力衰竭;關於色慾「熾烈和奇異的想像力」的智慧會伴隨衰老而來……越來越多的信息顯示——我們正在走向墳墓。
在離去之前,除了機體上呈現的生物性衰老,年老的頭腦也展現出不同於青年時期的能力,即具有區分兩種記憶的能力:增長的長期記憶和衰退的短期記憶。在晚年,未來變得如此短暫,所以充滿了回憶。回顧人生給長期記憶帶來了好處,讓所發生的事得到了理解,性格變得更為豐富。性格乃是由歲月的沉澱所構成,尤其是那些錯誤和不幸留在記憶中的沉澱,會在晚年重新檢視它們。通過紀念有價值的時光,性格得到了鞏固。
大腦里的短期記憶逐漸衰退,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把同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講述。這些重複講述的故事,展示的是精神製造知識和虛偽神話的功能,通過重複,精神從稀疏平常中構建出重要的意義。弗洛伊德將重複和死亡綁在一起,他認為重複的渴望乃是一種本能,有其生物學根基。晚年時的重複,釋放了來自過去的壓抑,從而降低了焦慮和緊張。通過重複,本能渴望回歸到一種無生命的、無機的、純粹的混沌,一種非存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不存在死亡。
從「活著」到「離去」,首先是心理層面的轉變,離去的不是我們的人,而是一系列有關軀體和頭腦的態度與解釋。生命在衰老中的意圖是獲得智慧,就像它在青春時期的意圖是成長。身體在向下走,但性格變得更深刻。
漸漸衰老的你,需要更少、依賴更少,這意味著更少的孤獨和更多的尊嚴,帶著尊嚴離去,也屬於一種性格。「最深層的本質」的意義會從生理結構像性格結構轉變,這種轉變讓晚年的歲月擁有了更多生存的意義。理解生命目前的樣子,而不是它過去的樣子,將生命結構視為智慧的產物,將生命視為教誨。
留下
已然離去的你,留下的是什麼?在這個章節里,作者將心理學和哲學重新聯繫在一起,通過晚年發現不朽的價值。「留下」是每個人獨特的性格體現出的命運。
性格帶著身體和靈魂的元素而來到這個世上,一個人即使離去了,但仍然作為一種性格的力量留了下來,甚至在離去後變得更有力量。早在離去之前,就已經將許多雜亂的意向容於一身,這些意向將複雜性壓縮成為一個「性格角色」,以一種富於想像力的生命力影響著他人。
一個人在人生的多數時間裡努力磨平自己的稜角,讓自己泯然眾人。那些古怪的稜角,在晚年又會重現,構成留下來的自我形象,發現和希望並不只屬於青春,晚年也能獲得啟迪,要相信,即使是在晚年,我們也會變得更有智慧、更為冷靜。
當我們為衰老所束縛時,衰老恰能將我們從生理學的窠臼中解脫出來。將心理的視角放在第一位,那麼一個人存在的根基,轉而落腳在靈魂上。性格會為年老的面孔烙上獨特的印記,面孔得以作為智慧、權威、悲劇、勇氣、靈魂等深邃的意向而擁有永恆的力量。性格的內在力量是無法被隱藏起來的,意向即將露出真容,而最後的歲月給這個意向上了最後一道漆。
推薦閱讀:
※2017.4_Kathy_《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和《我們最幸福》
※《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讀後感
※2017-1_優秀筆記_《抗日戰爭的細節1~3》_賈明
※2017-1_優秀筆記_《菊與刀》_唐小糖
TAG: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