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討厭又互相欣賞的友情是什麼?

在某天的後台提問里,有一位同學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為什麼會嫉妒我的好朋友?有時候,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受挫、失敗,我為什麼反而感到有點高興?

這使得編輯部也開始重新探討友情這個有趣的話題。我們在曾經的文章「成年人的友情」中提到過,理想的友情是一種雙方自願的關係,雙方互相欣賞、關心、依靠,表現出高度的親密、自我暴露和交往頻率。不過,在現實中,這種理想狀態似乎並不容易達到。像留言中說到的,即便是最親密的朋友,我們也難免會有嫉妒、妒忌甚至報復的心理,會覺得對方身上有自己不喜歡的部分。

研究表明,從青春期開始,純粹的朋友和純粹的敵人都會變少,而一種新型的、叫做「友敵」的關係則會越來越多,甚至變成了成年人的世界裡最經常要面對或扮演的社會角色。研究友敵關係的學者Holt-Lunstad(2007)認為,如果將這一類關係也歸類為友情,那麼它佔據了成年人友誼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友敵」關係要比純粹的友誼更加常見。

說起「友敵」,編輯部的大家頭腦中紛紛浮現出很多青春期的Drama故事,以及美劇《慾望都市》、《緋聞女孩》中的片斷來。所以,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為什麼會和不喜歡的人成為長期的朋友?它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友敵」。

亦敵亦友、愛恨交加的矛盾關係

友敵(frenemies)通常也被稱作「矛盾的人際紐帶」(Ambivalent Network Ties),它最早在1953年被提出,用來形容當時的美國與前蘇聯之間、集合了朋友和敵人特性的關係。如今,我們會用這個詞來形容國家之間、企業/機構之間、個體之間的種種複雜關係。

「友敵」這個詞語在2008年被加入了《牛津詞典》,定義是「儘管不喜歡、或者彼此敵對,但表面上仍表現得很友好的一種關係」。而「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對它的定義則是:「既是朋友又是敵人的人,你們之間的關係既是互惠互利或互相依存的,又是競爭性的、充滿了危險和不信任的。」

如果說在人際紐帶中,快樂、愛、支持、關心這些都屬於正面的部分,而不可靠、令人沮喪、過度索取等等屬於負面的部分,那麼,如下圖所示:

▲社會關係模型(Bushman & Holt-Lunstad, 2009)

· 支持性的(Supportive)人際紐帶(通常是被我們看作朋友的人),是關係中正面的部分較多,負面的部分較少;

· 厭惡性的(Aversive)人際紐帶(通常是被我們看作敵人的人),是關係中負面的部分較多,正面的部分較少;

· 冷漠的(Indifferent)人際紐帶(通常是被我們看作陌生人的人),是關係中正面和負面的部分都很少;

· 矛盾的(Ambivalent)人際紐帶(通常是被我們看作友敵的人),則關係中是正面和負面的部分都較多。

也就是說,我們通常看作是友敵的人,是一種矛盾的人際紐帶,它既給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關心,但也讓我們有一些沮喪、不快、感到競爭等感受。

「友敵」在女性的友誼中比男性更為常見,特別是在青春期的女性友誼中。這可能和女性從小更容易被教育要「脾氣好」,以及「不要公開表現出攻擊、競爭」有關。同時,友敵關係也可能是單方面的,比如一方將另一方視作友敵,但另一方並不知情(Beard, 2013; Voo, 2007)。

為什麼會形成友敵關係?

1. 雖然互相欣賞,但存在競爭關係。

競爭是友敵關係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里前幾名的學生,工作中存在競爭的同事,同一個家庭中的幾個孩子之間、母親和女兒之間,存在利益衝突的國家、機構、企業之間,都可能成為友敵。

友敵關係的雙方往往是勢均力敵的,互相欣賞和互相競爭同時存在(Bushman, 2009)。一個典型的「友敵」關係的例子是,在青春期,學校里最受歡迎的兩個女孩(通常是成績、外貌或家境良好的)之間,就很有可能視對方為友敵(Beard, 2013)。

2. 關係中有過正面的事件,也有負面的事件。

在所有的友情中,衝突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衝突最終得到解決,通常會使得友情更加穩固;但如果衝突沒有被解決,就可能會導致傷害的產生、信任的破壞。

當兩個人的關係中出現過正面的事件,也出現過負面的事件,無論哪個先發生,都容易形成友敵關係。比如,長期被老師愛護的學生,在某一次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師不公正的懲罰;曾經面臨被開除危險的員工,又受到領導的獎勵,都會使得學生對老師、員工對領導產生矛盾的情緒。

父母和孩子、前男友/前女友之間,都可能成為「友敵」。還有一種經常出現的情況,即兩個人曾經是最好的朋友,在有一方做出了傷害的行為之後,非常容易發展成友敵。這是因為,兩個人曾經會共享很多秘密,這意味著一方有可能利用這些隱私來傷害對方,比如製造或散布流言;而且兩個人的親密程度曾經很高,被曾經最親密的人背叛、孤立,會帶來巨大的被拒絕、被背叛感,以及恐懼感、自我懷疑感等等(Beard, 2013)。最好的朋友不僅更容易對彼此造成最大的傷害,而且在傷害發生時,也會更難處理。

3. 因為一些客觀因素的阻礙,而無法做敵人。

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我們通常都是主動選擇的一方。但很多「友敵」的關係帶有被動維持的成分,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們無法破壞或中止關係,比如血緣或社群關係(父母、老師、同學、同事、孩子同學的父母)、經濟利益的考慮(商業合作夥伴)、地理位置的鄰近(鄰居)等等。即便存在一些衝突和摩擦,我們也很難和這些人完全絕交(Bushman, 2009)。

友敵關係背後隱藏的情緒

當我們維持著和一些人的友敵關係時,其背後隱藏的驅動力是一些或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不一定是顯性的,情緒的擁有者也未必意識到,自己是在被這些情緒驅動著(Smith, 2004; Beard, 2013)。

1. 嫉妒(envy)、妒忌(jealousy)

在友敵關係中,嫉妒是廣泛存在的一種情緒。韋氏詞典的定義中,「嫉妒」(envy)這個詞指的是,「當看到他人的優秀或者好運時,感到的氣惱、羞辱、不滿或不安,以及佔有相同優勢的渴望。

一方面,我們嫉妒的對象往往是和自己相關度高的、和自己相像(地位、環境、成就相似)的、我們認為是優秀的人。因此,朋友很容易成為我們的嫉妒對象。

另一方面,嫉妒的產生源於看見他人相對自己而言存在優勢,比如更美麗的外形、更好的人緣、更多的異性注意力、更多的財富等等。而作為朋友,我們會更近距離地接觸,也會更直接地見證和分享彼此的成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嫉妒難免會產生。

吃醋(jealousy)是比嫉妒更有針對性的一種情緒。吃醋的對象是切實擁有自己想要的某樣東西的人。比如,兩個好朋友都將一個人視為男神/女神,但這個人卻喜歡兩個人中的某一個,這時,一方可能產生吃醋(而另一方可能產生內疚),原本的好朋友就很容易演變為友敵關係。

2. 理想化(Idealized)、偶像化(Idolized)

現實中,很多的「友敵」都是對於我們來說的「重要他人」。就像我們前文說到的,「最好的朋友反而容易轉化為友敵」,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傾注了「偶像化」的情感(Idolized),認為對方應該非常完美;同時,我們也會理想化地去看待這段關係(Idealized),認為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都彼此契合、彼此支持。

但就像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愛情一樣,完美的友情也是不存在的。抱有這種理想化、偶像化的想法,當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情況發生時(比如關係中的瑕疵、傷害、背叛),就會使我們產生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

3. 報復心(Retaliation)

前文已經提到的是,很多友敵關係是從一方對另一方的傷害開始的。當友情中的一方成為被傷害的對象,很有可能會產生報復情緒,並選擇繼續保持表面的和平關係,希望伺機能夠進行復仇,或者進行想像中的復仇。這種循環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友敵關係(Beard, 2013)。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復仇」聽起來是一個非常負面的辭彙,但就像所有的情緒都有兩面性一樣,無論是真實的報復(實際做出了復仇舉動)還是想像中的報復(比如在心裡幻想報復的場景、扎小人、巫毒娃娃等等),都是一種讓我們感到有目標、有控制力的方式(Hogenboom, 2017)。

如何處理友敵關係?

為什麼友敵關係中存在傷害、隱患、負面情緒,但我們仍然要保持這樣的關係呢?

研究顯示,儘管友敵關係的維持會受到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是自發、自願地,依靠內部的動力在維持著這樣的關係,它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Bushman, 2009)。

1. 「友敵」是最令我們緊張的人,但也是鞭策我們進步的人。

研究發現,友敵的存在會令我們焦慮。Holt-Lunstad(2007)的實驗對比了人們在和三類人互動時的壓力水平:朋友、敵人(比如無禮的同事、反感的上級)和友敵。被試的自我報告和血壓、心跳監測結果顯示,與其他兩類人相比,我們在和友敵互動的時候,血壓和焦慮水平是最高的。即便是沒有直接互動,只是知道對方在另一個房間里、或者在屏幕上看到對方的名字出現,也會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和焦慮水平的上升。

研究者認為,這種焦慮感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不確定——不確定對方是否會說出傷害自己的話、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Weir, 2011; Holt-Lunstad, 2007)。另一方面,我們會忽略掉那些已知敵人的行為,因為敵人對我們來說不重要;而我們往往還是將友敵看作生命中重要的人,所以會在意對方的感受和行為。

但這種焦慮未必是惡性的,它可能恰恰是我們進步的推動力(Bushman, 2009)。如果加以合理地調節,友敵的存在能夠幫助你更客觀地認識自己,重視負面信息和可能到來的危險,做出更多提升自己的努力,針對未來進行更充分的準備。

回想一下:在學校里那個總是和你爭奪名次或獎項的同學,在工作中和你競爭的同事,是不是在無意中給過你學習和工作的動力?那個曾經令你放不下的前男/女友,你有沒有產生過「Ta過得好,我也不能比Ta差」的想法?

2. 友敵關係也是可以被「管理」的。

前幾天我們曾經談到「愛情是可以被管理的」,其實,友敵關係也能夠被很好地管理,從而儘可能地減少關係的傷害,使得「友敵」能夠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Bushman, 2009)。

在管理你的友敵關係之前,你需要知道的是:朋友之間除了互相欣賞,產生嫉妒、報復等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友敵」關係的存在也是合理的。

所以,你可以嘗試找出你目前的關係中,有可能被定義為友敵的那些,明確這些關係的現狀、邊界和你的期待。你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

· 這段關係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你維持這段關係的理由是什麼(地理上的鄰近、工作關係、利益關係、共同的回憶……)?

· 這段關係帶來的傷害更大,還是好處更多?是否對你有消耗,有多大的消耗(物質/精神)?

· 你們之間的競爭關係是否是良性的?是讓雙方進步還是退步?

· 你欣賞的對方的部分有哪些?你不喜歡的對方的部分有哪些?你們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 你們能否保證互相尊重?是否能夠不去利用對方的弱點?

· 你們雙方是否都可以明確和維持邊界,控制自我暴露的尺度?

最後,明確你對這段關係未來的期待。友敵關係是可以被改變的——可能向前一步變成朋友,也可能退後一步變成敵人,當然,你也可以維持現狀。就像我們常說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時候,「友敵」反而是一種更長期、穩固的關係。

它也是關係複雜性的一種體現。我們在處理親密關係問題的時候,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很多時候都希望能夠理想化這段關係,希望它帶給我們的感受永遠都是正面的,也因此,我們會害怕其中出現的嫌隙。但實際上,在所有的關係中都存在權力的不平衡、雙方的博弈、可能的傷害。如果能夠理性地處理,它帶給你的正面感受就會多於負面,你會知道要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也不懼怕可能的失去。

這些,都不僅適用於「友敵」這一種複雜關係。

今天的文章讓你想起了誰?

以上~

原文發表於 彼此討厭又互相欣賞,這樣的友情是什麼? | 研究:友敵(Frenemy)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References:

Beard, S. (2013). Frenemy: The Friend Who Bulli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ikato).

Bushman, B. B., & Holt-Lunstad, J.(2009). Understanding social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among friends: Why wedont end those frustrating friend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Psychology, 28(6), 749-778.

Weir, K. (2011). Fickle Friends: How to Deal withFrenemies. Scientific American.

Hogenboom, M.(2017). The hidden upsides of revenge.BBC.

Holt-Lunstad, J., Uchino, B. N., Smith, T.W., & Hicks, A. (2007). On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impact of ambivalence in friendships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ing. Annalsof Behavioral Medicine, 33(3), 278-290.

Jain, D. (2013). FRENEMY: A CONCEPTUAL DESCRIPTIONON WHETHER THEY ARE COMPETITOR』S OR COMFOR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nagement & Behavioural Sciences (IJMBS).

Marwick, A. E. (2011). The drama! Teenconflict, gossip, and bullying in networked publics.

Smith, R.H. (2004). Envy and its transmutations.The Social Life of Emotions: Studies i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Tiedens,L.Z.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o, J. (2007). Do you have a frenemy?CNN.

推薦閱讀:

和曾經的好朋友吵架翻臉到彼此討厭絕交是種怎樣的體驗?
台灣偶像劇鬥魚拍的為啥這麼好看?
你因為什麼跟自己曾經最好的朋友(摯友)絕交?
有沒有你朋友的朋友超過你和朋友的關係。?
朋友有了對象,為什麼我有失寵的感覺?

TAG:心理学 | 朋友 | 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