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混音指南》這本書?
我前天發了一條朋友圈,提到了《混音指南》這本書,引來了許多朋友討論和互動,更是有不少同學問這本書應該如何學習等等。
有不少人人誤以為《混音指南》是一本難啃的學術專著(也許是看起來比較厚重有分量吧),實際上它是一本混音啟蒙書籍,任何對音樂製作,錄音,混音感興趣的人都可以看。
《混音指南》的作者是Roey Izhaki,由Focal Press出版,英文版的最新版次是第三版,Focal Press是媒體技方面書籍的權威出版社,於1938年成立於英國。近十幾年來,中國傳媒大學組織翻譯的「音頻技術與錄音藝術譯叢」系列叢書,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實用錄音技術》,《電子舞曲手冊》等都來自於Focal Press。
《混音指南》中文版的譯者雷偉,是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講師。本書自2012年在國內發行以來,音頻圈幾乎人手一本,棚里不放一本《混音指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音樂的。
國人學習音樂製作,英語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大部分高質量書籍資料都是英文,中文譯本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比英文還難讀。
難能可貴的是,中文版《混音指南》語言比較流暢,術語翻譯較符合國內實際工作習慣,當然,小毛病是存在的,不過瑕不掩瑜。而同樣是「音頻技術與錄音藝術譯叢」系列中的其他書籍,也不是每一本都能達到這本書的水準的。
《混音指南》適合新手學習嗎
相對於其他音頻書籍《混音指南》算比較好讀的,語言樸實精練,沒有用很高深辭彙複雜的句子長篇描述原理。而且,這本書有兩個很大的亮點,書中的插圖和隨書附帶的音頻樣本,都讓這本書更容易理解。
我對比過十幾本國外原版。頻書籍,幾乎每本音頻書籍都會提到調音台,均衡器,壓縮器這些概念,但真正能用簡練的文字,結合形象的插圖,把概念原理,與應用描述清楚的,《混音指南》是最好的一本。
隨書提供的DVD中提供了超過2,000個音頻樣本,以及4首混音案例,在閱讀的同時,能夠通過聆聽音頻樣本,更直觀的去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
同樣是音頻書籍,如果你Google搜一下Glen Ballou寫的《Handbook for Sound Engineers》(聲音工程師手冊),你就能體會到怎樣叫難讀,通篇的數學公式和電路圖,1800多頁,沒有紮實的理科基礎一頁都看不下去。
另外,我必須指出。雖然這本書的確能夠解答有關混音的諸多疑惑,但是這本書的定位是仍然一本工具書,無法針對不同程度讀者的情況,給到太多具體的實踐指引,如果打算買回來,對照著書當菜譜一樣一步步實踐,那麼可能要失望了。
本文後面提供了一些學習思路,也歡迎你關注微信公眾號「陳明CMCC」(微信號搜:cmcc_name)我會在後續文章中繼續討論如何學習本書。
《混音指南》解決哪些問題
我認為,這本書對於新手而言,最大價值有著三點:
- 樹立正確的混音觀念
- 建立聽覺上的聯繫
- 作為音頻效果器學習的工具書
學習跟聲音有關的學科,無論是聲樂,器樂,還是錄音,混音。學習理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把知識和聲音聯繫起來,在腦海中形成一種聽覺記憶,建立一種映射關係。
例如,學音樂的人看一段樂譜時,大腦中應該要有旋律有節奏,有音響效果的。同理,讀這本書,當你看到一個文字描述,腦袋裡要對應到聲音,比如當作者提到白雜訊時,腦海里要有收音機收不到台時的嘩嘩聲。
當然,建立音頻聽覺不是一朝一夕,也是有方法的,限於篇幅以後展開討論。
如何學習《混音指南》
《混音指南》分為概念與實踐,設備,混音實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概念與實踐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非常適合閱讀的,大概八十頁左右,這部分包含了大量對於混音是什麼,學習方法和有關混音的基本問題。雖然說是一些基本問題,但是在中文網路上想要找到詳細,準確的答案,是相當不容易的。
我建議拿到書以後,一字不差的先讀完,其中有讀不懂地方,在書上標註出來逐步解決,術語和名詞可以百度維基百科查一下。仍然有一些不懂的地方,記下來,找機會請教別人。
第二部分 設備
本書的第二部分,信號處理器等工具,注重的是實踐。想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一樣效果器的使用,都離不開大量練習和實踐。尤其是對於跟頻率相關的均衡器,以及跟動態相關的壓縮器,這些在音頻處理中比較重要的設備,通常花上一兩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將其攻克,都不算久。
首先,這部分的工具學習存在一定的知識依賴關係,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與頻率相關的知識,是最先要解決的。
以學習均衡器為例,均衡器的難點不在於操作,各種濾波器的類型與調整方法,書中文字描述的都很清楚。真正需要花時間的,是通過訓練,在你的大腦中建立有關頻率聽覺印象。
聽到一個聲音,能夠快速反應這個聲音大概是怎樣的頻響特性,哪方面可能存在問題等。就跟音樂中的視唱練耳一樣,聽到一段旋律可以判斷出音高節奏。
其次,對於新手而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學習實踐,切入點不怕小,例如書中提到的樂隊化音樂分軌混音,對於缺乏樂隊錄音經驗到新手來說,難度顯然太大,單把各個樂器的軌道辨認清楚,以適合的比例擺放到應有的位置上都很困難,更談不上對單個音色進行塑造。
所以,剛開始學習音頻效果器,最合適的素材可能是一段軍鼓,人聲,吉他這樣單個音頻素材,用來打磨基本功。而具體的音樂項目,我認為應該是從做貼唱(翻唱)開始,而不是馬上混分軌。
千萬不要以為翻唱很簡單,想要完成一首高水準的貼唱,涵蓋了一首歌完整的製作工序的了解,很考驗基本功的。即使是對於一些從業多年的人來說,仍然覺得做貼唱是一件很考驗的事情,啥都不懂的時候覺得貼唱簡單,懂的東西越多,越覺得貼唱難做。
這一部分要充分使用音頻樣本一邊聆聽一遍學習,光看文字描述,很難體會到作者所描述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的。尤其是針對新手,更要大量聽,反覆聽,聽出區別所在,形成聽覺記憶。不管目前能不能做出來,先學會聽。
第三部分 混音實例
本書的第三部分,對於於初學者,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在書上,而是在DVD中。作者提供了四首歌曲在不同階段的版本,從聽覺感受中去體會不同製作階段(未混音,初混,混音中,混音完,做完母帶)各版本的聲音差別,別忘了要以相同響度下進行對比。
這些音頻資料對於新人很難得。我們平時聽到的歌曲是做過母帶處理的(混音之後,歌曲的最後一道製作工序),而混音完未做過母帶,以及未混音之前未定稿的音頻,其他人很少能有途徑接觸到。由於版權原因,商業作品的分軌和製作中的版本,不能夠在網路上公開發布,一旦出現泄露都要追溯責任。
第三部分的文字更像是混音筆記,即使是對於有一定製作基礎的人來說,結合音頻去理解作者的製作意圖,也是很困難的。因此,這部分我的建議是,聽全曲的音頻體會其中的變化就好,文字看不懂暫時不用硬磕。
這幾首歌,因為有製作筆記可以參考,在學習音樂製作的不同階段,都需要回過頭再聽,隨著你對混音的了解月深入,能夠聽出來的門道就越多,在你平時聽其他音樂時,也是如此。
再次提醒,本書並不適合從頭到尾閱讀,建議按照一定路徑來學習,如果能找到一個學習氛圍,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討論,那麼學習起來會更順暢。
總結一下。
拿到這本書以後,先通讀第一部分,對照聽第三部分混音實例中各個版本,體會其中的差別,然後到第二部分,以頻率,均衡器相關的知識開始實踐。如果你早早就買了這本書一直不知道怎麼學,也可以參考我的建議。
《混音指南》值得反覆閱讀
這本書看一遍是不夠的,《混音指南》是一本在學習音頻製作的的不同階段,都可以反覆翻閱的書籍。
《混音指南》除了被當做工具書翻閱以外,在我從事音頻工作的不同階段,先後系統完整的讀過三次,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會。
第一次是2012年中文版剛剛發行,當時剛剛開始系統的研究混音;第二次是在2014年,在製作混音課程時作為理論參考;第三次是在2017年,讀了最新的英文原版。
對比今年讀《混音指南》與多年前剛拿起讀這本書時的感受,我最大的體會是,當我有了一定錄音混音經驗以後再次讀,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了,對某些描述的體會也更深刻。比如當作者提到一個術語,提到用某個工具對聲音進行處理之後,聲音產生怎樣的變化,我不會感到陌生。當作者用語言描述某個聲音時,我腦海中會浮現一個大概的聲音印象……
最後
文章發布以後。不少朋友詢問在哪裡可以買到正版的《混音指南》,擔心自己買到盜版,大家可以上亞馬遜或京東放心購買。
https://www.amazon.cn/dp/B004DPHY98/
https://item.m.jd.com/product/10406226.html已經買了這本書,或者準備買這本書的,想必都是對混音有興趣的。我正考慮,是否能以這本書為基礎,做一個主題閱讀的實踐,與大家一起共同學習。
我是@陳明 ,錄音師,專業音頻科普作者,個人微信:netcmcc(加微信請註明來意)。
推薦閱讀:
※你的音樂夢想,也許從未真正堅持過
※人聲修音(2)Melodyne效率提升
※原創音樂人是怎麼製作音樂的?
※做音樂對電腦有什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