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是個什麼生物?
上一期寫了殭屍,這一期就介紹一下龍了。
殭屍:中國殭屍分類大全 - 知乎專欄
1.在介紹中國龍之前,必須得先介紹一下「龍」這個大類。
n我知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龍只有這兩種。
n一種是形似蛇的東亞龍:
一種是形似蜥蜴的歐洲龍:
n但其實真正的龍可遠不止這兩類。
n幾乎所有的古文明裡都有「龍」這種生物。
n東亞龍(loong)和歐洲龍(dragon)就不說了
n這是南亞龍:納迦(naga):
納迦是一種以眼鏡蛇為原型的神話生物。
這是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中的「龍」:羽蛇神(kukulcan)
羽蛇神是一種蛇身鳥翼的神祇,能夠給人帶來雨季。
除此之外,古巴比倫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迪亞馬特在後世傳說中也一般都是巨龍的形象(但是無明文記載)
n可能有人會說,「那些都不叫龍,西方的龍叫dragon、serpent、Wyvern;印度的龍叫naga;瑪雅的龍叫kukulcan,這些都和中國龍(loong)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不能混為一談。」
嗯,確實在很多人心裡只有這個才能被叫做是龍:
n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叫不叫龍?
這個又是不是龍?
n
這兩張圖片分別是紅山文化中的豬形玉龍,以及漢朝壁畫上的應龍。
儘管他們和我們今天意義上的中國龍差別甚遠,但我們顯然不能因為他們不像中國龍就把他們開除出中國籍。
n因為龍的形象是不斷演變的,就如同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只是後來演化成不同物種一樣。
n雖然不同文化區龍的形象在現在已是千差萬別,但是他們有著極其相似的起源、在早期的造型也十分相似,只是後來才發生了分化。
n在所有的文明中,龍在早期都是以形似巨蛇的形象出現的,不管中西,皆是如此。
n義大利考洛尼亞出土的壁畫:
波斯細密畫中的龍:不同文化中的「龍」在早期都是極其相似的,所以把西方的dragon翻譯成龍,問題並不大。
n再打個比方,人類和黑猩猩都是「人」科動物。都有著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東方龍(loong)和西方龍(dragon)也都是「龍」科生物。也有著共同的祖先:蛇(龍的形象不是完全來源於蛇,但蛇無疑是重要來源之一)
據現存的文字資料,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把龍翻譯成「dragon」的人,這非但不是錯譯,反而十分貼切,因為在馬可波羅的那個年代,東方龍和西方龍本來就是極其相似的生物。
西方龍的形象是在後來才發生了異化,所以在今人看來,顯得很奇怪。
就比如史矛革這種大蜥蜴的巨龍形象,其實是近代產物。
把這個翻譯的鍋賴在七百多年前的馬可波羅身上,十分沒道理,他哪能想到dragon會在日後變成這個樣子?
當然,有人為了避免漢民族的圖騰「龍」與西方文化中邪惡的dragon發生混淆,因為dragon的象徵意義確實不太好,所以他們主張把中國龍的翻譯定位loong,這個也有一定道理,不過這個就不是本文的重點了。
今天重點還是來說說中國龍(西方龍以後也會講到的)
n
2.中國龍的起源
n把「龍」的概念理清了之後,再來說下中國龍。
n中國龍早期起源乃是以豬為原型的豬首龍。
n比如興隆窪文化中期出土的豬龍(距今8000年到7500年),這是最早的中國龍形象。
又比如紅山文化中的玉雕龍(距今5000年)
這些早期的中國龍均是豬首蛇身,肥頭大耳、捲曲無足。
n除了豬首以外,還有娃娃魚首、馬首、鼉首(鼉首即揚子鱷首,揚子鱷俗稱豬婆龍,至少說明在古人心中,豬、龍、鱷魚這三者之間是有聯繫的)
但不論是哪種龍,身體都呈現出蛇形。
所以,最有影響的關於龍的原型說為一直都是蛇說,聞一多就在40年代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蛇圖騰的氏族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不同氏族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當然,聞一多的圖騰組合說有很多經不起考證的地方)
n除了蛇說以外,還有鱷魚說、蜥蜴說、乃至恐龍說,甚至不僅是動物,也有說龍是從閃電、彩虹、龍捲風等自然現象中起源而來的。
n因為這個在學界也沒有定論,所以我就不多說了。
n個人傾向於龍在不同地區便有著不同的形象和起源,中國龍的大致形象是在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最終確定下來的。
n3.中國龍的形象變化
n前面已經提到了早期的中國龍形象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特徵,不同地區文化中龍的形象也相去甚遠,有似豬的、似魚的、似蛇的,都有。
n直到商代,因為夔龍紋的流行,「龍」的大致形象才真正在官方和民間確立了。
在殷商時期的夔紋身上,首次普遍性地出現了龍角以及背部的齒狀鰭。
n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夔紋十分流行,能夠讓許多人以此來想像龍的形象,但如果按照嚴格定義的話,「夔龍」本身並不屬於龍。
n在《說文解字》,夔是一種似龍的生物,不過只有一足:
n「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n
《山海經》則將夔描述為
n「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n
總之,夔的形象也不固定,就不多說了。
重點還是來說龍。
n龍在商周時期的形象大致確立,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到了漢朝之後,因為應龍(有翼)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漢朝的許多龍都是有翼的。
而且,龍在地位上獲得了顯著提升,所以龍的形象比起商周之時,要顯得威猛許多。
n首先體現在龍首上,不再像原先那樣抽象、五官都看不清,而是往往以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出現,牙齒鋒利無比,四肢粗壯有力,霸氣十足。
到了宋明之後,龍翼差不多已經完全退化,時人對龍的形象設定也更加接近於今天的「龍」。
n一些畫師(據說是唐伯虎)甚至總結出了一套畫龍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三停九似。
n三停即是指從龍的頭部至膞,自膞至腰,自腰至尾三個段落,要有彎折。
n九似,則是指龍在不同部位上都要與一些動物相似。
n「角似鹿,頭似駱,眼似鬼,頸以蛇,腹以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n
畫師的經驗總結顯然能夠代表當時的民眾對龍的想像。
不僅如此,對於三爪龍、四爪龍、五爪龍的詳細區分,也是自宋明之後開始的。
n所謂「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的說法僅是民間的想像,明清之前的龍,一般都是三爪或四爪的,沒那麼多講究。
n不過,儘管龍的形象從宋朝之後就大抵固定了,但不同朝代在一些細微之處上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對於畫龍,就有著元秀、明獰、清庄這一說。
n元代龍頭較小、頸部較細,顯得秀氣。明代龍頭開始變大、並且龍頭之上有著濃密的毛髮,因而顯得凶暴無比;到了清朝,龍一般都是高高在上,圓睜雙目,顯得威儀萬分。
n
雖在氣質上面有著細微區別,但總體造型,已經完全定型了。
n今天我們在電影、電視、遊戲中所見的中國龍,基本就是宋明之後人們心中龍的形象了。
n根據龍的形象不同,大致可以把龍分成如下幾種:
n青龍:四聖獸之首,青色(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幽游白書》的誤導,以為朱雀才是四聖獸之首)
黃龍:五行神獸之首,地位還在青龍之上,黃色。
應龍:上古神獸,曾協助黃帝斬蚩尤、殺夸父
燭龍:鐘山之神,人面蛇身、身長千里,睜眼為晝、閉眼為夜。
虺:龍的幼年體,狀似蜥蜴,有足無角
n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和龍的區別在於,龍一般呈鹿角、有分叉,而蛟一般呈牛角(或無角)、無分叉
n螭:無角的類龍生物
n夔龍:只有一隻腳的類龍生物
n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
n交龍:流行於漢朝的一種龍,無足無翼,有角似蛇。
n雲龍:雲霧纏繞的龍。
n魚化龍:由鯉魚進化而成的龍
n其實不同時期對這些龍的描述都是不一樣的,我這裡只是選取一些最普遍的看法來將其歸類。
n總的來說:
先秦時期的龍大多要麼無足(燭龍),要麼一足(夔龍)或兩足,三足龍和四足龍較少見。
n兩漢到魏晉時期的龍一般是按照應龍的形象創作的,有翼。
n南北朝之後,龍的身軀逐漸變長,羽翼開始退化成細長的飄帶。
n宋元之後,龍族的形象才開始定型。
n4.中國龍的地位變化
n與龍的形象變化相生相伴的,乃是龍的地位變化。
n夏商兩朝素來有夏崇龍周崇鳳之說。不過文獻資料較少,所以重點說下周朝到秦漢之間的龍。
因為龍的形象呈現出多樣化、區域化的特徵,所以在不同的記載中,龍的地位也相差甚遠。
n但總的而言,地位較低、記載較少,沒什麼存在感。(我說的是地位較低,被如今的許多人給高估,沒有說當時的崇龍思想不存在,請不要把我的意思理解錯了)
n《爾雅》中記載了「鳳」,卻沒記載「龍」
n《鄭風·山有扶蘇》中記載: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
這裡的龍僅是指一種植物。
n《秦風·小戎》中有:
騧驪是驂,龍盾之合
這裡的龍僅是一種器物。n
《易經》中的什麼「飛龍在天」、「亢龍有悔但」看似很屌,但這裡的龍也不是指實指某物,而僅只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通俗的解釋就是一股「力」,代表陰陽的消長、天道的變化。(龍的抽象化、形而上化是周朝龍文化的一大特點,直觀體現就是:以龍喻人)
n有人可能會問了,《易經》中都用「龍」來代表天道了,難道還不能說明龍的地位高嗎?
n不是,不是這樣的。
n就好比說:「你好牛逼。」這句話里的「牛逼」等同於「厲害」的意思。
但我們不能因為牛逼的引申義等同於厲害,而覺得牛逼這個器官也很厲害。
n那先秦文獻中有沒有把龍當作一種實在的生物來記載的呢?
n當然是有的,比如《左傳》,但裡面的龍特別low,和麒麟這種真正意義上瑞獸的地位不能比。
n比如《左傳昭公十九年》:
n鄭大水,龍斗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禜焉,子產弗許,曰:「我斗,龍不我覿也。龍斗,我獨何覿焉?禳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也。
n
簡單說就是:鄭國遭遇洪水,龍在國都門外的洧水之中打鬥,國都的人請求為之舉行禜祭(禜祭是祛除災禍的祭祀,為龍舉行禜祭,其實就是想把龍趕跑,這和祭天、祭祖這樣的祭祀不一樣的)。
n子產不同意祭龍,他說:「我們人爭鬥之時,龍不出現。今天龍爭鬥,我們為何要管它呢?洧淵是龍的住所,豈能以禳祀使它離開?我們對龍無所求,龍對我們亦無所求。」
n通過《左傳》對子產拒不祭龍的描寫,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態度:兩條龍打架而已,既然趕不跑,那就懶得管它。
n還有《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n「(叔向)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彼美,余懼其生龍蛇以禍女。」
n
這裡也是把龍比作不祥之物,唯恐生出了龍或者蛇這樣的怪物出來。
n這和後世許多開國君主把自己的出生和龍聯繫起來形成了一種鮮明對比,先秦之人對於龍是避之不及的。
n結合天朝吃貨大國的特性,關於龍肉的段子也是少不了的。
n還是《左傳》
n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旣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濳,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旣而使求之。
n
這裡的龍純粹就是個宮廷寵物,死了還要被剁成肉醬吃掉,看不見任何神聖感。
n不僅是《左傳》,還有《國語》中的「龍涎遺禍」,《莊子》中的「屠龍之術」。
n這些傳說都說明了龍的地位一般,可殺、可逐、可食。
我知道會有人用四聖獸中的「青龍」來反駁我,但所謂「四聖獸」,乃是漢朝以後才開始逐漸流行的概念。
n四聖獸最初是被叫做四象,所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僅僅是表示天空東南西北四大區星象的,並非是指這四種生物。
n只是漢代以後,五行學說開始流行,影響力逐漸擴大的同時四象的概念也隨之實體化了,同時又把代表「土」的「黃龍」加了進去,這樣就剛好湊齊了五個。
另外,可能有人會說周朝大裘冕上有龍、商周貴族衣服上有龍紋,所以龍的規格很高等等。
這根本說明不了什麼,純粹就是矇昧時期古老的泛神論思想在起作用而已,不光是龍,猴子、野雞,古人對各種亂七八糟的動物、自然現象都要去崇拜一番,這和龍的地位高低無關。
秦漢以前的龍,真的是混得挺慘的,勉強算個神獸,可和麒麟這種瑞獸比起來就差遠了。
《詩經 麟之趾》中,用麒麟來稱讚諸侯公子的品德高尚、地位尊龍,但沒找到關於「龍」的類似記載。
n可是到了西漢時期的《淮南子》中,就變成了:
n「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n
在《淮南子》中,如果按輩分算的話,麒麟還得算是龍的孫子。
n由此,可見龍的地位變化之大。
n為什麼會這樣呢?
n全TM賴《山海經》。
《山海經》是一部很奇特的書,這本書里記載的一些神怪、生物的特性總是和當時的主流唱反調。
n比如夔一般都認為是龍形,但《山海經》卻認為他是牛形。
n共工一般都被認為是祝融的死對頭,結果《山海經》說共工是祝融他兒子。
n不過這都不是本文的重點,重點還是來說說「龍」
n當時所有的看法都在唱衰龍,只有《山海經》是個無恥龍吹,龍在《山海經》中,地位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升。
n雖然龍在《山海經》中也經常作為坐騎出現,但它可是黃帝、顓頊這些上古賢王胯下的坐騎,逼格比夏王的寵物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n況且,《山海經》還創造了兩隻著名的、厲害的龍,分別是燭龍與應龍。
n燭龍又叫燭九陰,是一隻十分厲害的怪獸,它的眼睛一張開,黑暗的長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變回黑夜。
n實力比起《左傳》中的龍,高出了顯著的一大截。
n和一般的龍不一樣,燭龍是人臉蛇身,許多人因此而把燭龍開除龍籍,這種以當今龍的形象為標準去衡量古代龍的標準是毫無道理的。
n除了燭龍以外,還有應龍。
n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曾協助黃帝打敗蚩尤,並最終將其斬殺。
n在《山海經》中,夸父也是被應龍殺死的(《山海經》也記載了夸父是逐日渴死的,書中有矛盾的地方)
n誅蚩尤、殺夸父,由此便可看出應龍的地位之高、實力之強了。
因為應龍的傳說流傳甚廣,所以在漢代到隋唐的這一段時期內,大部分的龍都是和應龍一樣的有翼龍。
n史書中應龍出現的頻率也極高。
n也與此同時,龍也自漢朝開始,與皇權結合起來,但是也只是偶爾有所附會而已(比如秦始皇就被人稱為祖龍,劉邦也把自己的出生與龍附會在一起),並沒有達到明清時以「真龍」指代皇帝、以「龍袍」指代皇帝朝服的地步。
n但總體而言,龍的地位還是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n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龍的定義是:
n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
n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龍得以與鳳麟龜合稱為「四靈」
n《禮記·禮運》:
「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n
到了宋元以後,龍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忽必烈下令禁止民間銷售紋龍的布料,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也下令官員服飾一律不得紋龍,不過,因為皇帝說的是不準紋「五爪二角」龍,所以很多人都鑽空子,給自己紋一些四爪、三爪以及無角龍。
n龍的地位也正是自元朝之後,開始走向巔峰,僅故宮中的太和殿,各種龍紋、龍雕中出現的龍就有13844條。
甚至於故宮中的痰盂、燭台上都繪有龍的圖案。
n龍到了明清時,已經徹底成為了皇室的象徵。
n但是和官方對龍的大力推崇不一樣的是,民間的百姓其實一直都不怎麼屌龍這種生物。
n民間一般都是通過佛道兩教的神話來認識龍的。
n然而龍在佛道兩教中的地位如何呢?
n先來說說道教,如今的龍王爺基本上都是管降雨的,但是在最一開始,龍在道教體系中只是個腳力而已,道教法術中有一種叫做「乘嶠」的,「乘嶠」之中又有一類叫做「龍嶠」,就是乘龍之術;
n《韓非子》中也有相關的「乘龍」記載:
n「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
n
翻譯過來就是「龍屬於蟲類,可以玩弄也可以騎乘。」可見龍的地位之低。
n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把印度的龍王信仰帶入中國,眾所周知,印度的龍(naga)其實指的是眼鏡蛇,除了少數護法龍王之外,大部分龍的地位都是很低的。
比如大鳥迦樓羅每天就要吃掉一條龍王和五百隻小龍。
n中國許多人把迦樓羅的形象融合到了本土傳說中的「鯤鵬」身上,相較之下,「龍」的地位就比「鯤鵬」低多了。
n不過,佛教中的龍雖然地位不高,但是因為其興雲布雨、決江開瀆的特性,所以廣受人民祭祀,每逢風雨失調之時,民眾都會到龍王廟燒香祈願,自此龍王也慢慢成為專司降雨的神靈了。
n不管在佛教體系、還是在道教體系中,龍都是地位較低的一類生物。
n所以《西遊記》中連凡人魏徵都可以斬龍,蟠桃宴上眾仙吃的都是龍肝鳳髓,那這些也就不足為奇了。
n還有「龍生九子」,「龍性淫」這些說法自明朝之後廣為流傳,足以說明龍在大眾心目中並不具有很高的神性。
n可能許多人有疑問,為什麼皇室如此推崇龍,可龍在民間的地位反而不高?
n這是個好問題。
n古代中國雖然是個君權至高無上的集權國家,可因為世俗化很徹底,並不存在高度神格化的統治者化身。
n漢代董仲舒搞出天人感應、天命那一套。
n結果呢?魏篡漢、晉又篡魏、南北朝動不動改朝換代就更不用說餓了。
n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什麼狗屁天命,有能者居之。
n不像日本,天皇自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不論幕府勢力多麼強,都不敢將其廢黜並取代。
n因為在日本民眾的心目中,天皇就是神,你大將軍再厲害,也不過是個凡人而已。
但是在中國,皇帝自稱是真龍天子,除了一些愚民以外,有多少人會當一回事?
不僅是民眾不當回事,連皇室自己本身也不當一回事,「龍生九子」這個問題還是明孝宗朱祐樘自己派太監問閣老李東陽的,可見皇帝本人也和各位一樣,只是覺得龍文化有意思,想多了解一下而已。
n至於說明清皇室壟斷龍紋,這個只是服制的需要,而且也不準確:
平民只是衣服上不能紋龍,傢具、瓷器….都可以紋龍,只要你喜歡(當然平民百姓是買不起的),並不是什麼危及國體的大事。
n和一神教國家對教義的嚴苛和謹小慎微完全不能比。
n總結一下就是:
龍的地位在官方口徑中是不斷抬高的;但是在民間,龍的地位比起先秦雖然也有所提高,但終究也只能算是神仙譜系裡比較低的存在。
中國人向來敬天敬地敬祖宗,從來沒有敬龍的傳統。即使是自詡真龍天子的明清皇帝,在祭祀時,也只祭天地、社稷、祖先、先聖.....也沒把龍真正當一回事。
至於「龍的傳人」這種說法,那也只是上世紀七八年代以後才開始流行的(其前身則是聞一多的龍圖騰說)
-------------
這次講完了中國龍,以後再講一講西方文化中的龍、以及各地的屠龍傳說。
想知道更多古今中外的各種妖怪、靈異及神話相關,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尋妖記 - 知乎專欄
本專欄關注怪力亂神,內有我正在連載的小說:《尋妖記》:雪山神女(一)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