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戰爭——小刀在手,天下我有
【本文共7262字,預計閱讀時間12-17分鐘,圖片14張,請盡量連接WIFI。歡迎閱讀,提前感謝】
美饌之側,豈容他人流口水?許多動物為了爭奪食物資源而爭鬥的例子屢見不鮮,而人類社會因為「吃」不惜動武的事兒也不少,這個專欄即為了羅列這些吃貨們引發的戰爭而開設。本期講述的是低地小國荷蘭利用鯡魚不斷積累,厚積薄發成為商業帝國的傳奇始末。這個故事中,荷蘭利用產業化優勢,通過長期的技術和體制優勢搶奪鯡魚資源積攢了巨量財富,又以鯡魚銷售網路為基礎,發展為海上物流與貿易強國,卻又因富得禍,在與各國的爭鋒中逐漸失去主動,失去了一流大國地位,對於今天仍有許多啟示意義。
-----------------------------------------------------背景
上一篇《吃貨戰爭--For Cods Sake !》里我提到,許多沿海國家的發展是建立在魚筐之上的,上一篇的主角冰島和英國之所以大打出手,其根源就在於爭奪鱈魚這種在他們歷史和文化上具有極特殊意義的海洋資源。而對於低地國家荷蘭來說,被擺放在這一位置上的是一種不起眼的小魚——鯡魚。
我明白去年被某生化武器罐頭轟炸了一番之後,你們現在看到「鯡魚」倆字就覺得渾身都有味兒。但我們就是論事的說呀,荷蘭人吃的鯡魚和瑞典人做罐頭的鯡魚雖然是同一種魚——大西洋鯡魚(Clupea harengus鯡魚是一種什麼樣的魚? ),不過相比瑞典鯡魚罐頭那種令……人……愉……悅……的濃鬱氣味而言,荷蘭人食用鯡魚的方式「清雅」的多:
好吧,好像也沒清雅到哪去。
鯡魚在荷蘭算得上大眾美食,你在任何一個水產市場都能看到一群荷蘭人圍著一個殺魚師傅的攤兒,新鮮的鯡魚一條條擺上案台,殺魚師傅用一把小刀三下五除二就把魚頭魚刺和內臟掏出來了,然後用沾滿魚血的手把魚遞給你,就讓你直接生吃……
荷蘭人吃鯡魚的正確姿勢,簡單粗暴直接生吃,鯡魚罐頭都是小兒科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k0399vjmj97.html?ptag=qqbrowser這就能吃?就不怕腥、不怕蟲、不怕魚刺扎的疼?荷蘭人表示Who cares,小刀加工生吃鯡魚,那是俺們荷蘭的國家名片,是我們在向輝煌的歷史致敬呢~
是什麼樣的輝煌歷史,需要這麼生猛的飲食習慣來致敬呢?
我們知道,荷蘭的全稱是尼德蘭王國,原意是低洼之地。由於處在歐洲多條河流共同形成的沖積平原上,荷蘭地勢很低,許多土地是通過圍堰築壩抽水而形成的,荷蘭的一個標誌——風車,其實就是抽水的動力來源。
儘管荷蘭人這麼玩命的抽水造地,可無奈耕地面積太有限,每年的海水倒灌、河流洪澇還會導致損失掉一些可耕種的土地,光靠農業種植,是難以支撐這一個地區的發展的。
置之死地,荷蘭人只能向海求生。
荷蘭緊挨著的大西洋水域被稱為北海,由於冷暖水流的交匯,北海地區的漁業資源非常豐富,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主角大西洋鯡魚,這種魚數量驚人,而且喜歡抱團取暖,在水中經常能發現幾百萬條鯡魚組成的龐大魚群,是掠食魚類和海鳥、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鯡魚量足又好捕,會是個值得開發的資源嗎?很可惜,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鯡魚貌似難堪重用:
- 當時沒有保鮮技術,傳統的肉類保存方式是干制,肉和奶可以做成肉乾、乳酪,甚至鱈魚這樣的大魚也可以晒成魚乾,可鯡魚……只有巴掌那麼大,晾曬之後拿去喂貓尚可,拿來做主食是不夠看的;
- 鯡魚有洄遊的習慣,夏季會洄遊到歐洲西海岸,過了季就向北海腹地洄遊。雖然當時的漁船也可以跟隨魚群進行捕撈,但如果距離港口太遠,捕撈到的魚還沒等運回港口就腐敗變質,完全失去商業價值;
- 大海是公平的,荷蘭人捕撈鯡魚,北海周邊其他國家也有捕撈,相比於他們而言,荷蘭並沒有獨特的優勢。
可荷蘭人偏偏不信這個邪,靠著鑽牛角尖的勁,荷蘭人硬是一路點亮黑天賦,把鯡魚這門生意做絕了,這一條小魚不僅撐起了荷蘭幾百年國運,還把這片水鄉澤國供養成了世界一流的商業帝國。
-----------------------------------------------------
小刀在手,天下我有
1380年代,荷蘭人威廉.巴爾克斯正在為了鯡魚苦惱。捕撈鯡魚是他賴以養家的生計,但鯡魚不易保存,讓他的生活時常陷入拮据。
能不能找一個方法延長鯡魚的保鮮期呢?巴爾克斯嘗試過各種方法,可是那個時代的保鮮方式翻來覆去就那麼幾種,巴爾克斯嘗試過用粗鹽和濃鹽水直接腌制鯡魚,都以失敗告終。
仔細觀察之後,巴爾克斯發現,鯡魚的腐爛總是從魚頭或者內臟開始的,那麼是不是去掉內臟和魚頭,再用鹽腌制,鯡魚就可以慢點腐爛了呢?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巴爾克斯拿起了身邊的小刀……
不起眼的小小改良,居然真的產生了顯著的效果!去掉魚頭和內髒的鯡魚,再用粗鹽腌制,就可以保存幾個月!隨後的幾年,巴爾克斯又進行了多項極富意義的嘗試和改進:使用不同的食鹽比例,使魚可以腌的長久;使用精鹽來腌制,改善腌魚的口感品質;改進處理魚的刀法,最大化的簡化流程。到了1386年,巴爾克斯已經總結出了一套規範化的流程——他可以一刀去掉魚頭和魚肚,把魚放進以1:20的比例調配的濃鹽水,裝入木桶封存,處理後的鯡魚竟可以保存1年之久!
巴爾克斯肖像畫
消息一出,舉國震動,短短十幾年後,巴爾克斯的鯡魚處理方法就成為荷蘭漁民的標準作業流程,攻克了腐爛這一難關,荷蘭漁民可以放心的在北海腹地捕撈鯡魚,起網之後,漁民們就站在甲板上開始加工,一個熟練地水手每小時可以處理2000條魚,而滿載而歸之後,又可以把桶裝鯡魚運到內陸、甚至其他國家銷售。
不過說實話,巴爾克斯的鯡魚處理方法,並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其他國家的漁民只需要用一瓶酒就能從驕傲自得的荷蘭人那裡偷師,沒過幾十年,這套處理流程已經在歐洲各國廣泛流傳開來。
按理說各國都學會了解決鯡魚的腐爛問題,那麼就應該紛紛增加對鯡魚的捕撈力度了,但奇怪的是,除了荷蘭之外,其他各國的鯡魚產量並沒有迅速的增長,這又是為啥呢?
因為荷蘭人明白,大家都有的優勢那就不是優勢,要想保持優勢,就得持續提高技術門檻。
第一,是荷蘭獨有的漁業與資本的廣泛結合。因為當時鯡魚太便宜,而漁船是很貴的,在英國,一艘70噸漁船的造價在1000英鎊左右,而1拉斯特(大概相當於1.8噸)鯡魚的毛價不過10英鎊,除去人員和船隻損耗,利潤稀薄。而且處理鯡魚所用的食鹽也價格不菲,製作木桶的木料需要從北歐進口,對於其他國家的漁民來說,需要捕撈許多年,才能用鯡魚賺出一條新漁船。
但荷蘭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截然不同,一些專職的掮客將漁民與投資者、甚至普通的市民聯繫在一起,大家集資購買漁船和耗材,然後通過捕魚賺取分紅,購買漁船已經不是漁民的事,而漁民也逐漸從船主轉變為僱員,這導致荷蘭漁船數量暴增,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500艘,比歐洲其他國家所有漁船加起來都要多。
第二,是荷蘭獨有的專業分工的產生。對於周邊國家漁船而言,巴爾克斯處理法發明之後,漁船可以在遠海捕撈6-8周,直到船隻裝的滿滿的再啟程回港,這種效率已經遠比以前要高得多了。但荷蘭人仍覺不滿足,他們認為,漁船在往返路上耗費的時間是完全被浪費了的,運輸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由專業的運輸船隊去做。到了16世紀,荷蘭已經擁有了數量龐大的「快船」,這些載重船不具備捕魚的能力,只是定期前往捕魚區,從漁船那裡轉載裝滿鯡魚的木桶,然後運回港口,漁船就可以繼續待在捕魚區持續作業。這種方法,直到今天還被遠洋捕撈業廣泛採用。
我國的遠洋金槍魚捕撈船和前來轉運貨物的「快船」。目前,有的遠洋捕撈船會在漁業區連續作業兩三年,期間的貨物運輸和補給,就由這些「快船」完成,圖片由《每日商報》記者李頎拯拍攝
第三,是不斷的技術改進。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漁船,由於沒有「快船」的轉運,那麼提升效率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地增加船的噸位,好讓自己每一個來回能帶更多的魚。荷蘭人完全不需要考慮這些,他們發現,相比於以前那種140噸的大船,60噸的小漁船更靈活,可以緊緊咬住鯡魚魚群的行蹤,於是荷蘭從政府層面推廣這種被稱為「鯡魚巴士」的漁船,最大化的提升捕魚效率。
此外,荷蘭漁民一開始嚴格按照巴爾克斯的方式處理鯡魚,但是由於鯡魚太多,許多時候漁民來不及處理的太乾淨,意外的把鯡魚的一部分胃遺留在體內。無心插柳柳成蔭,胃裡殘留的酶恰恰有利於腌鯡魚的發酵,鯡魚的味道便格外的鮮美,此後,荷蘭漁民就刻意的留下一部分胃。與此類似的還有食鹽和木桶,荷蘭人改用精鹽來取出粗鹽所帶來的苦澀,使用北歐木材製作木桶提升木桶的密封程度,荷蘭鯡魚的品質便有了優勢。
第四,是政府層面對鯡魚產業的重視。從最開始的巴爾克斯處理法的推廣,到鯡魚漁船的市場化、股份化的改革,到鯡魚運輸專業化的產生,到「鯡魚巴士」漁船標準的制定,荷蘭政府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16世紀,荷蘭甚至出台了一系列專門的法令,其中連裝鯡魚的木桶什麼尺寸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而為了讓漁民免除後顧之憂,荷蘭人專門組織了護漁艦隊,在英國和法國漁民還在為海盜膽戰心驚的時候,荷蘭漁船已經可以在本國軍艦的炮火範圍之內,安心的從事這項「國家生意」了。
「鯡魚巴士」與護漁的荷蘭戰艦
現在我們再回頭來看,其他國家的漁民,可以輕鬆學到巴爾克斯的鯡魚處理法,但,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有沒有荷蘭這麼靈活?政府有沒有荷蘭這麼傾力支持?技術有沒有荷蘭這麼持續改進?很可惜,都沒有。
到了17世紀,荷蘭一躍成為幾乎壟斷鯡魚捕撈業的歐洲第一大漁業國,成群結隊的「鯡魚巴士」遍布北海,有的乾脆開到了英國的家門口。
荷蘭漁民笑著說:玩過嗎?會玩嗎?玩得起嗎?
英國漁民:有一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
-----------------------------------------------------
鯡魚先行,百業俱興
如此蓬勃的鯡魚產業,早已可以解決荷蘭所面對的糧食問題,而且越來越有富餘,於是荷蘭人著手將鯡魚賣到別國。
從15世紀末開始,荷蘭的商船隊就開始往返於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其運輸的商品就是桶裝的鯡魚。由於產量驚人,荷蘭鯡魚的市場佔有率非常高,根據統計,1500年,但澤地區進口的鯡魚有50%是荷蘭人銷售的,到了1660年,波羅的海地區進口的鯡魚有82%是荷蘭人銷售的。而在南方,荷蘭的鯡魚成功打進了法國和英國市場。更為有趣的是,儘管法國和英國自己也捕撈鯡魚,但是因為產量少、口味差,本國老百姓根本不買賬,就是要買荷蘭鯡魚,荷蘭人一看,乾脆有恃無恐的提了價。本來英法的捕撈成本就比荷蘭高,結果賣的還要比荷蘭便宜,里外里一算,荷蘭人賺發了。
天生會做買賣的荷蘭人在做鯡魚生意的時候,又不斷地收穫其他商機。他們發現,波羅的海地區的穀物產量頗豐,南歐地區的穀物卻總不夠吃,那麼從荷蘭運輸鯡魚到波羅的海的船原本是要空船返回的,何不利用這個機會運輸穀物賣到南歐呢?於是荷蘭商船從波羅的海運輸穀物到南歐,又從南歐運輸食鹽到荷蘭,食鹽用來加工鯡魚後又運輸到波羅的海販賣,這樣本來簡單的荷蘭——波羅的海單向貿易,變成了遍布歐洲的關聯貿易。波羅的海的地主通過這種穀物出口賺了大錢,格外依賴荷蘭商船,於是紛紛搶著預定商船檔期,甚至到後來乾脆承擔了商船從波羅的海到南歐的往返運費,那麼對於荷蘭人來說,從南歐運食鹽到荷蘭、從荷蘭運鯡魚到波羅的海的錢又省下來了,里外里一算,荷蘭人又賺發了。
僅僅用了三百年,荷蘭人就完成了從鯡魚漁夫到歐洲「海上馬車夫」的華麗變身,荷蘭也從一個吃不飽飯的低地小國,一躍成為橫跨四海的商業帝國,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大國崛起。
-----------------------------------------------------
因魚得富,因富得禍
看著荷蘭迅速崛起,西班牙心裡很不爽。為啥呢?因為西班牙原本是荷蘭的爸爸,可荷蘭有錢之後,既不準備多上貢,又不想再認這個爸爸。所以1566年,荷蘭人乾脆宣布獨立,轉頭抱住英國的大腿,準備換個爸爸。英國爸爸也很給力,直接出兵幫助荷蘭打跑了西班牙人,後來又在與西班牙的海上爭鋒中打敗了無敵艦隊,取得了歐洲南部的制海權。
沒有了西班牙這個絆腳石,荷蘭人感覺自己可以飛的更高,藉助鯡魚積攢的大量財富,荷蘭人的貿易開滿了全世界,在北美佔據殖民地,在亞洲創辦荷屬東印度公司,在歐洲壟斷漁業貿易,國力迅速崛起,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這個時候英國國內也有很多人警惕荷蘭,有大臣給君主進言:你幫他們打敗舊爸爸,就不怕有朝一日他們翻臉不認你這個新爸爸?
女皇伊麗莎白一世表示:我他媽本來也不是他爸爸,我是他媽媽……
矛盾的最終爆發,來自於1649年「護國公」克倫威爾的篡位上台。克倫威爾早就看荷蘭不順眼了:哦,我幫你打倒西班牙,然後你就這麼嘚瑟?你跑北美和我爭地盤唄?你荷屬東印度公司打敗我的英屬東印度公司(1619年),讓我連香料貿易都做不成是幾個意思?你把北海鯡魚給承包了不說,還跑到我英國市場傾銷。說好的讓我當你爸爸呢?你還講不講道理?
荷蘭人表示,錢才是我爸爸,有錢就行,誰和你講道理。
克倫威爾心裡一萬頭草泥馬飄過,痛定思痛,他突然悟出一個真諦:
荷蘭有錢,就可以不講道理,那麼等我拳頭硬了,我也可以不講道理。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用了兩年時間,把皇家海軍的規模從39艘戰艦發展到了80艘,而當時荷蘭的軍艦,只有60艘。
有了不講道理的資本,克倫威爾心情大好,1651年他大筆一揮,《航海條例》就出台了。
《航海條例》是個什麼東西呢?這個條例規定:
- 凡從歐洲運到英國得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原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
- 凡從其他地區運送到英國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運送;
- 不許英國商人進口中介商品;
- 只有英國船隻所捕的魚製成的魚品才許可在英國進口,從英國出口的魚品也必須由英國船隻運送。
你荷蘭不是壟斷漁業嗎?我整死你。你荷蘭不是喜歡玩中介貿易嗎?我整死你。
此後一年雙方互相對罵,荷蘭人說英國窮比你就是眼紅爺有錢,英國人說荷蘭弱比不服你來打我呀?
1652年5月,英國軍艦在多佛海峽巡邏,遇到了給商船護航的荷蘭艦隊,英國司令官要求荷蘭人降旗向爸爸致敬,荷蘭人說我沒有這麼窮的爸爸。雙方一言不合就開干,第一次英荷戰爭隨即爆發(1652-1654)。
這場戰爭打了將近三年,荷蘭人搶奪了地中海的制海權,英國人切斷了荷蘭的貿易航線,雖然在海戰中荷蘭佔了少許優勢,但是貿易航線是安家立命的本錢,荷蘭人還是服了軟,部分接受《航海條例》,還同意以後看到英國軍艦就降旗叫爸爸。
然而克倫威爾上台沒幾年,就因為四處開戰導致英國債台高築,自己也在58年死去,隨後,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荷蘭人一看,報仇的機會來了。
自從第一次英荷戰爭之後,荷蘭人清楚的認識到,以前的海軍建設策略大多是圍繞著怎麼給商船護航,這樣的軍艦在英國戰艦面前毫無優勢,所以戰後就重振海軍日夜操練,就等著英國窮比再找茬,好好地出口惡氣。
說啥來啥,英國人立馬就製造了這麼一個機會。荷蘭在北美原本有塊殖民地,叫做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國人發現這裡不錯,就給搶了,命名為——新鄉。
荷蘭人一看這不能忍,決鬥吧宿敵。
1665年,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1665-1667)。
這個時候的英國荷蘭實力天平早就傾瀉,克倫威爾時期的軍艦年久失修,軍心渙散,荷蘭人報仇心切,船堅炮利,整個戰爭期間英國人處處被動不說,還被荷蘭人順著泰晤士河偷了塔,跑到倫敦肆意炮轟三天,英國只得求和,放寬了《航海條例》的條款,把西非的一些殖民地還給了荷蘭,不過荷蘭倒是把新鄉留給英國了。
這個時期,法國也早就對荷蘭不滿,一方面是荷蘭的漁業傾銷打壓了法國國內漁業發展,一方面是荷蘭這麼富裕,被法國視為其稱雄歐洲的一個障礙。所以法國先是對荷蘭實施了鯡魚禁令,然後又在1672年直接對荷蘭宣戰。
法國是一個陸軍大國,而荷蘭人的聰明勁基本都用到航海上去了,眼看法國大軍勢如破竹,荷蘭人無奈之下只能掘開攔河壩,引來海水倒灌毀掉耕地,幸好阻擋了法國陸軍的深入。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強敵入侵,同樣的漫水自救,荷蘭人比某黨靠譜的多,在掘開大壩之前,就把居民悉數疏散。
眼看陸攻不成,法國就拉攏英國一起教訓荷蘭,英國隨即參加戰鬥,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1672-1674)。
英法原本的計劃是從海上進攻荷蘭,然後拉攏普魯士從陸地合擊。沒想到荷蘭人先下手為強,直接衝到英法艦隊駐地就是一通亂打,普魯士一看……好凶啊,惹不起惹不起
隨後英法重整旗鼓準備直接登錄荷蘭,沒想到又被荷蘭搶先一步,衝到艦隊駐地就是一通亂打,法國海軍連送人頭,英國海軍氣的吐血。
總結此次戰鬥,各方認為:
- 荷蘭:都是渣渣
- 法國:普魯士不靠譜
- 英國:你沒資格說普魯士
1674年,英國實在是打不下去了,就單方面和荷蘭媾和,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束。
但是荷蘭和法國還一直在打,法國一直想拿下比利時一代,荷蘭也想和比利時有朝一日能合併;英國看著法國逐漸做大,國內反法呼聲也越來越高。
這個時期,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和議會的矛盾日益深重,而國王的天主教信仰也與英國的主流宗教新教格格不入,1688年他強令推行天主教的時候,就遭到了七名大主教的聯名反對,詹姆士乾脆就把大主教抓了起來,這直接把自己推到了革命的火山口,6月20號,七名最有影響的英國政治家聯名給荷蘭首席執政官(荷蘭當時是共和國)威廉——他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寫信,要求他前往英國,捍衛英國的歷史和文化。同年11月,威廉率荷蘭軍隊在英國登錄,英王詹姆士二世出逃,依據就位順序,威廉和其妻瑪麗是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夫妻二人共同執政,史稱「光榮革命」。
描述威廉登錄的油畫
光榮革命之後,荷蘭和英國共有一個君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荷蘭的君主接管了英國,看起來,英荷之間的角力,是荷蘭笑到了最後?
恰恰相反,光榮革命正是荷蘭衰敗的轉折點。
威廉入主英國之後,荷蘭和英國組成了反法同盟,由於克倫威爾時期導致的外債累累,英國已經無力承擔高昂的軍費,所以這些錢,需要由荷蘭來貼補。由於兩國已經沒有戰爭的可能性(當時確實如此),所以荷蘭的海軍也大幅度的裁員。為了振興英國經濟,威廉又將許多金融機構從荷蘭遷到倫敦,許多荷蘭精英也遷居到倫敦進行貿易,與之相對應的,是荷蘭的經濟持續衰落,到1720年,荷蘭經濟幾乎停滯,1780年,英國GDP超過荷蘭。
所以當後來荷蘭共和國為了制衡英國而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的時候,英國已經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教訓荷蘭,而荷蘭除了像法國求援,別無他法。隨後的幾百年里,荷蘭相繼被法國吞併、殖民地遭到肢解,在一戰二戰中,又企圖以中立求的偏安,卻屢次被鐵騎踐踏……昔日海上帝國,逐漸淪落為富而不強的區域小國。
二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的鹿特丹
-----------------------------------------------------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從一把小刀開始,以一團狼藉結束,荷蘭人通過鯡魚發家的壯舉,以及全盛狀態下的快速崩塌,讓人感覺幻滅和同情,面對這種文明史上不曾停歇的悲歌,後怕之餘,人們又試圖給它一個解釋。
然而荷蘭的崩塌,原因是多樣的,一些導致荷蘭衰落的原因,原本是它發家的根本;一些它原本以為正確的選擇,反而產生了完全相反的後果;還有許多時代的洪流無法左右,那就是歷史的進程了。
滾滾北海全是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鯡魚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推薦閱讀:
※曾經世界最大的飛機製造商 飛機卻已退出本國航企
※關於29軍大砍的淵源及一些誤解
※史上最偉大的五個母親,你最佩服哪一個?
※《中派主義與第四國際》
※誰能仿照《99%的中國人都不知道的32個歷史真相》寫一篇靠譜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