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讓孩子自己決定,那要你幹嘛?

一大早,有個同事就在那唉聲嘆氣,我們問她怎麼啦。

nn

她說:「昨天是女兒的5歲生日,之前讓孩子自己在網上挑禮物,她挑了一個水晶球。一開始她選了白雪公主款,後來改成艾莎公主款,最後又改成粉色天使款。」

nn

因為有兩種型號,女兒指明了要大號的。同事早早買回來,準備生日當天給女兒一個驚喜。

nn

誰知昨天拿給女兒的時候,她一臉不高興,說:「怎麼這麼小呀,我要那個大的呀。」同事解釋,這個就是大的。嗯,賣家秀和買家秀,大家懂的。

nn

雖然後來孩子還是很喜歡這個又會飄雪又會發光的音樂水晶球,晚上睡覺還當成寶貝抱在懷裡。但同事心裡五味雜陳,這件事,是不是身為家長的她做錯了……

nn

現在一提到教育,「尊重孩子」總是最被推崇的第一真理。家長們也非常認同,覺得要更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家長的附屬品。

nn

想想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家長往往是凡事都替孩子拿主意:大到高考報考的院校,小到明天要穿的衣服。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時代變成了父母跟孩子更為平等,很多事喜歡和孩子商量著來。

nn

但凡事過猶不及,這樣到底是真的以「尊重孩子」為出發點,還是自己不想為結果承擔責任,於是把選擇權過度釋放給孩子呢?

nn

糕媽有個朋友,一見面就訴苦。她說只要關於孩子的,她都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結果孩子不滿意自己的選擇後還是會大哭大鬧。朋友就搬出一套自認為正確的邏輯:既然是孩子自己選的,那結果不管好還是壞,都應該由孩子去承擔。如果好,皆大歡喜;如果壞,孩子也不能抱怨,一句「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就堵住了孩子的嘴。

nn

多次聊天后,朋友終於認識到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因為自己平時就有選擇困難症,所以遇到和孩子有關的事時,她害怕自己做的選擇令孩子不滿意,於是乾脆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nnnn

因為害怕孩子對家長買回來的生日禮物不滿意,所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生日禮物;

nn

因為害怕打斷了孩子看動畫片導致孩子整晚都吵鬧個不停,所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什麼時候關掉電視;

nn

因為害怕交了昂貴的興趣班學費,孩子又不肯去,所以讓孩子自己選擇興趣班課程……

nn

看看吧,這就是典型的「安逸型」家長。

nn

雖然這樣的家長大部分時候確實能更好的和孩子達成愉快的協議、相處更加隨和開心。但如果一味怕麻煩、怕選擇、怕做決定,甚至迴避決定帶來的結果,那對孩子來說其實未必是好事。

nn

當家長覺得「你自己選的,你就得接受」很合理的時候,孩子卻不能理解「決定」和「結果」之間有什麼聯繫。

nn

當結果不滿意的時候,這種「尊重」和「放權」就會讓孩子產生焦慮,家長也會更頭疼。

nnnn

大多時候都能保持優雅淡定的法國媽媽中,流傳著一句話是「我才是決策者」。這句話傳達的意思就是:在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與尊重的同時,也需要給他設立明確的規則界限。

nn

什麼事需要父母自己拿主意,什麼事可以放手讓孩子選擇,其實就是界限問題。

nn

比如對於5歲孩子過生日,家長所謂的充分給孩子選擇權,不應該是扔個手機給孩子,讓孩子面對滿屏的商品自己做決定。設置家長和孩子雙方都能接受的界限,就是家長幫孩子對他接收的信息進行限制。比如可以讓他們在玩具、書、或是一件新衣服,這些大類里選。這樣更容易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做選擇時也會更明確。

nn

做一個成功的安逸型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更多指導、教他更多東西,在允許孩子做決定的同時教會他懂得如何承擔後果。

nn

尊重不是放縱,只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方向和指導,才能讓他更自信、內心也會更強大。

nn

nnnn

糕媽說

nn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覺得自己身為家長,已經非常樂意蹲下來理解孩子的情緒,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為什麼孩子還是高興不起來?

nn

其實,原因就在這個「凡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上。父母如果不能提供給孩子任何指導、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不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沒有太多生活經驗的孩子來說,這種「放任」反而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恐懼和不安n。

nn

對孩子而言,最大的安全感,就是有一個在他們的人生賽道上能引領他們的自信的家長。


推薦閱讀:

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漂流
成長教育教給我們的
Scalers:其實沒有「對」的選擇,只有你「做對」的選擇
你的失敗是因為選擇嗎?放屁

TAG:儿童教育 | 选择 | 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