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業快評 | 互聯網,電影,Think Different

(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有需要開通白名單的公號請後台回復「轉載」)

文/陳昌業

本文雖然是因18日上午的上海國際電影業產業高峰論壇而作,但一些思考卻是最近一段時間裡一直在腦海里反覆湧起的。所以,我無意針對現場的任何一家公司。

每家大公司的領導們上台前都該問下自己:講過那麼多道理,拍出好電影了嗎?

「事實上我們也沒有能力預測五年之後的事情,所以也沒有必要對這些東西(作者註:無謂的探討)投入太多的精力。我甚至也認為我們是不是不要搞這麼多的探討?各種各樣的論壇太多了,好好去做,有時間去做。」

這是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今早的語重心長,雖然有點不給主辦方面子——但這其實是不給中國電影產業面子,只是作為觀察了多年的媒體來說,雙手支持。

我也以微弱之聲批評過多次,我們這兩年中國電影的企業家們講了太多的雞湯、正確的廢話,然後呢?被好萊塢大片打得落花流水,才發現自己洞悉了那麼多北美產業的真理,自今年春節以來,卻在本土做不出一部能夠抗衡的國產片。

韓寒用自己的電影講過一句反雞湯的話,送給中國電影挺好:聽過那麼多的道理,仍然過不好一生。聽一句長田總的話,大佬們以後出門上台前也告誡下自己——講過那麼多道理,拍出好電影了嗎?

當快速迭代、敏捷開發遭遇必須以年論周期又上億成本的電影

阿里影業董事長、CEO已經不是第一次總結電影行業「三高」的特點了, 但這次我自以為是地想說說他的言外之意。

其實阿里影業也好,騰訊影業也罷,母公司的市值和每天的凈利潤,對電影的這點虧損或是所謂高風險肯定是不會眨眼的,他們恐怕比較意外的是曾經他們賴以驕傲的互聯網思維在電影的內容創作、製片領域竟毫無施展的空間。

互聯網公司在產品方面常常被稱道的就是「快速迭代、敏捷開發」,不怕產品有BUG,交給用戶去發現,隨時修正,隨時升級新版本,隨時改善用戶體驗。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路無處不在,用戶隨時可以更新更好的新版軟體。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的產品經理們別要求一半的時間做開發,一半的時間要去各種地方傾聽用戶的反饋,與用戶一起把產品做好。

但電影根本無法「快速迭代,敏捷開發」。電影是遺憾的藝術,而這種遺憾幾乎是無法彌補的。電影也是時間的藝術,而這個時間在最先進的北美工業系統下,也是要按兩三年甚至十幾年來計算從開發到上映周期的。這就意味著,互聯網公司要做好電影的內容開發,目前這點時間自我學習是不可能的,想在試錯中學習也是不可能的——你一年能試幾次錯,每次錯試過後經濟損失還是其次,圈內人怎麼看你?當頭部人才避開你,當你只能靠錢來吸引水貨的時候……

網大、網劇,之所以受資本青睞,難道不是因為更適合「快速迭代、敏捷開發」嗎?我們的網大、網劇跟Netflix、亞馬遜、Hulu的可大不同哦——他們的也是沒法快速和敏捷的「三高」。做藝術,做好內容,是要靠天才,任何一個天才也是需要一萬小時的訓練才行。

Think Different,成就了一個蘋果,但不是每個公司都能成為蘋果。

還有,抱怨了那麼多年人才少,其實也有些無謂了。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傑出人才,但每個行業都永遠是缺的。大家心知肚明,中國電影觀眾去電影院的次數會越來越少——不是我們需求大所以顯得供給少,是供給過多才顯得優質供給少。端午檔十幾部國產片上映,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任何一個國家,這都是供給過剩,都一定是爛片居多。

很多時候,不是導演、編劇不行,而是投資人、製片人不行——如果連人才都不會駕馭,就先別抱怨行業人才少。

Think different,別抱著資本家的優越感想電影行業。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請聯繫:壹娛觀察(個人微信ID:yiyuguancha6)

壹娛觀察(公眾號ID:yiyuguancha)想做中國電影產業和泛娛樂產業的望遠鏡和聲吶。


推薦閱讀:

T&F 圓桌:眾籌平台 & 智能硬體品牌和品質的分析討論
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你真的懂嗎?
馬佳佳的泡否Powerful為什麼沒生意?
如何客觀的看待互聯網思維?
建築設計行業在互聯網時代應該是怎樣的?怎麼實現?

TAG:互联网思维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