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損傷的預防性鍛煉

踝關節損傷的預防性鍛煉

踝關節是人體負擔最重的關節,也是運動訓練過程中最易受損傷的關節。其穩定性和靈活性是人體完成站立、行走、下蹲、跑跳等動作的基本保障。踝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本體感覺功能、動作模式等。因此,踝關節損傷的預防及傷後的康復訓練既要有肌力訓練、平衡能力訓練,還要包括踝關節周圍本體感覺以及下肢的動作模式的訓練。踝關節的預防性鍛煉需要全面考慮,抓住重點問題,循序漸進,才能起到「防未病」的最佳效果。

踝關節的主要解剖結構特點

踝關節的骨解剖

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和距骨組成的鞍狀關節,其周圍眾多的韌帶保證了其穩定性。它的運動是通過骨骼、韌帶、肌肉 3 個結構之間的一系列複雜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

踝部的關節由踝關節、距下關節和距舟關節 3 個關節組成。踝關節又名距骨小腿關節,為屈戌關節,由脛腓骨遠端及距骨組成。脛骨下端內側的凸面稱為內踝,脛骨下端外側是凹的,並與距骨形成骨連結,是三角肌韌帶前部纖維、脛後肌、屈趾長肌的附著點。外踝是腓切跡外側的凸出部分,腓骨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外踝關節面與距骨形成關節。距骨有距骨體、距骨頸、距骨頭 3 個部分。它與踝關節面和舟骨相連而且位於跟骨之上。只有一些韌帶在它的表面附著,沒有肌肉或肌腱。它的功能是通過下肢和踝關節傳遞肌力,踝關節圍繞著它進行運動。

踝關節的韌帶結構

踝關節的內側支持韌帶又稱三角韌帶,強韌,呈三角形。起自內踝尖,從後向前分別為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脛舟韌帶和距脛前韌帶。其功能是防止足跟外翻、距骨異常外翻及前後錯動。

踝關節的外側支持韌帶包括距腓前韌帶(ATFL)、跟腓韌帶(CFL)和距腓後韌帶(PTFL)。距腓前韌帶起自外踝遠端的前部,止於距骨外側關節面的近端部分,距腓前韌帶是3條外側韌帶中最為薄弱的1條,這條韌帶在中立位是放鬆的,跖屈時近端部分被拉緊而遠端部分處於放鬆狀態。距腓前韌帶是人體最容易損傷的韌帶。

跟腓韌帶(CFL)起自外髁的前部,然後沿著後下方止於跟骨外側。這條韌帶只有當背屈時被拉緊,而在中立位或跖屈時都保持放鬆狀態。距腓後韌帶(PTFL)是最牢固的一條,它比距腓前韌帶(ATFL)或跟腓韌帶(CFL)的位置更深。這條韌帶起於外踝的內側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止於距骨的後表面,其只有在背屈時被拉緊。

踝關節周圍的肌肉結構

踝關節損傷以外側多見,因此腓骨長短肌對踝關節的穩定和損傷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是主要的踝關節外側肌肉結構。腓骨長肌近端起自腓骨頭和腓骨體外側,其肌腱跨過足底的骰骨和跖骨表面,遠端到達第一跖骨和內側楔狀骨的外側部分。其作用是使小腿旋前和踝關節背屈。腓骨短肌在腓骨長肌的深面,起自腓骨外側的遠端2/3,肌腱位於外踝後方,正如腓骨長肌一樣。腓骨短肌連接第五跖骨基底外側,也能使小腿前旋和足背屈。

小腿前側的脛骨前肌、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等肌群主要負責足的背伸功能。其中脛骨前肌也協助形成足弓。而小腿後側的小腿三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脛骨後肌、踇長屈肌、趾長屈肌以及外側群的腓骨長短肌都是負責足跖屈的功能。同時由於踝關節距骨前寬後窄的結構,使踝關節有一定的旋轉和內外翻的功能。這樣脛骨前肌和脛骨後肌、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都同時具有使足內翻的作用,而與之相拮抗的是外側的腓骨長短肌和趾長伸肌,這組肌群能夠使足外翻。各組肌群協同作用,完成了足踝部的複雜運動。

踝關節的運動生物力學

足與踝形成了一個功能強大的複雜關節。步態周期中足趾離地時,它能夠提供牢固的支持基礎並轉變成剛性結構。然而,足踝部必須靈活才能運動、減震並適應位置變化。踝關節的關節面較大,因此在步態周期能承受高達運動員體重450% 的力。踝關節(或者說距小腿關節)是單軸滑車關節,能作足背屈和跖屈運動。

由於外踝比內踝約長1cm,且靠後方,內側韌帶比外側韌帶堅強。因此,足的內翻活動比外翻活動大。又因距骨體前寬後窄,當足背伸時,較寬的距骨體前部進入踝穴中,踝關節較穩固;當足跖屈時,較窄的距骨體後部進入踝穴內,允許有一定的側向運動和較大的內翻運動,踝關節顯得較不穩定。此外,使足背伸外翻的第三腓骨肌較弱,而使足背伸內翻的脛前肌較強,因而,使足內翻的力量較大。當踝關節屈伸時,似乎有 15 °~20 °的沿足長軸的旋轉活動,即當踝關節背伸時旋前,跖屈時旋後。這些解剖生理上的特點,使踝關節容易發生過度內翻而引起外側副韌帶的損傷。

在體育運動中,由於場地不平、跳起落地時身體失去平衡等原因,使踝關節發生過度內翻 ( 旋後),引起外側韌帶的過度牽扯、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外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多有踝關節暫時性脫位或半脫位。由於外力作用的大小和受傷的姿勢不同,可以引起不同的韌帶損傷。足的旋後動作是一個足踝關節的聯合動作,在發生外側韌帶損傷的同時,往往合併足踝部其他組織的損傷。踝關節的反覆扭傷可導致創傷性骨關節病以及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研究發現:功能性不穩,踝關節肌肉力覺不足,神經肌肉控制能力降低。

踝關節損傷的常見原因

體育運動中,常常由於場地不平整,碰撞或因跳起落地時失去平衡、不慎踩在他人足上等原因使踝關節過度內翻、跖屈或外翻而造成踝關節韌帶損傷。

由於踝的跖屈肌群的力量比背伸肌群大,內翻肌群力量比外翻肌群大,加之外踝比內踝長,內側三角韌帶比外側 3 條韌帶堅強,因此跖屈、內翻比背伸、外翻活動度大。此外,距骨體前寬後窄,當足跖屈時,踝關節較不穩定。在跑跳運動中,運動員離開地面處於騰空階段,足就自然有跖屈內翻的傾向。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均會以足的前外側著地,產生足的過度跖屈和內翻,導致外側副韌帶損傷。其中以距腓前韌帶首當其衝,力量持續增大則跟腓韌帶甚至距腓後韌帶亦相繼受傷,有時還可同時損傷內側的距脛前韌帶。外側韌帶損傷約佔整個踝關節扭傷的 80% 以上。如果落地姿勢不正確,身體重心向內側偏移,使踝關節突然外翻,則會導致內側三角韌帶損傷。嚴重的踝關節扭傷,可發生韌帶斷裂,或伴脛腓下聯合韌帶損傷和撕脫骨折,以致脛腓聯合分離,距骨向外側移位,嚴重者甚至引起三踝骨折。

踝關節功能鍛煉和損傷預防思路

踝關節的康復必須從身體整體結構及下肢整體來進行,康復訓練的內容包括肌力訓練、平衡穩定、本體感覺訓練以及姿勢控制等多方面。從身體的整體結構看,踝關節的穩定性是以合理的體重控制、良好的身體姿態、合理的身體結構、兩腳能夠平均負擔體重為前提。從局部看,踝部穩定性降低往往與膝關節和髖關節的改變有關。因此在加強踝關節周圍韌帶的同時,提高肢體近端關節的穩定性尤為重要。踝本體感覺訓練可以提高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增強對軀體正常姿勢的維持能力;同時動作的控制與準確性也增強,還可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率,促進關節損傷的恢復,同時能夠對損傷的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

踝關節功能鍛煉的方法

開放鏈功能練習

動作 1:踝關節彈力帶跖屈練習。

起始位置:坐於墊上,彈力帶繫於足掌。

練習動作: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對抗彈力帶阻力跖屈。

主要肌群:小腿肌群。

動作要點:患者做踝的屈伸時候需要有人看護,練習難度的增加要適量。

動作 2:踝關節彈力帶背屈練習。

起始位置:坐於墊上,彈力帶繫於足掌。

練習動作: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對抗彈力帶阻力背屈。

主要肌群:小腿肌群。

動作要點:患者做踝的屈伸時需要有人看護,動作 3:迷你帶雙足外旋。練習難度的增加要適量。

起始位置:坐於墊上,迷你帶繫於雙足部。

練習動作:膝關節伸直,雙側踝關節外旋,然後返回。

主要肌群:小腿肌群。

動作要點:患者做踝的屈伸時需要有人看護,練習難度的增加要適量。

閉合鏈功能練習

動作 1:提踵。

階段:從雙腿到單腿的小腿肌上抬。

起始姿勢:雙腳站立與肩同寬,重心平均分布。

練習動作:踮腳尖站立並盡量向上,緩慢放低,重複上述動作。

主要肌群:腓腸肌、比目魚肌。

動作要領:為推進練習進程,要患者逐漸將重心移至患足,直到能完成單腿的小腿肌上抬。

動作 2:提踵前進。

起始姿勢:雙腿與肩同寬,提踵站立。

練習動作:踮腳尖向前行進。

主要肌群:腓腸肌、比目魚肌。

動作要領:踝關節保持穩定,身體直立。

動作 3:足背屈行進。

起始姿勢:雙腿與肩同寬,足背屈站立。

練習動作:踮腳尖向前行進。

主要肌群:小腿肌群。

動作要領:踝關節保持穩定,身體直立。

力量與本體感覺功能結合的練習

動作 1:平衡墊弓步後抬腿。

起始姿勢:雙腿與肩同寬站立。

練習動作:雙手叉腰抬起患肢向前弓步,前腳落於

平衡墊上,然後另一側腿順勢向前呈單腿站立姿勢,最後抬腿向上保持平衡。

主要肌群:下肢肌群。

動作要領:踝關節保持穩定,站立平衡墊時軀幹平衡,大腿儘力抬高。

動作 2:平衡墊側弓步。

起始姿勢:雙腿與肩同寬站立。

練習動作:患側腿側邁一步,然後屈曲 90 °下蹲,患腿落於平衡墊上,之後回到起始位置。

主要肌群:下肢肌群。

動作要領:踝關節保持穩定,站立平衡墊時軀幹儘力挺直。

踝關節損傷預防性鍛煉需要建立在全面的診斷評估結果上,根據診斷評估結果制訂相應的訓練計劃,最後通過平衡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等全面的損傷預防性鍛煉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文完)

撰文:解為見

出鏡:解為見

推薦閱讀:

崴腳了(比較嚴重)要注意什麼,希望能快點治癒?
崴腳怎麼治療恢復?
崴腳三個月未恢復,如何治療?
關節炎跟歲數有關係嗎?

TAG:崴脚 | 运动损伤 | 运动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