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說點咱倆都能聽懂的事

作者:爪賽賽

人人都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所以第一次見面,聊點什麼為好?

我們的今日建議是:初次見面,說點對方能聽懂的事。能彰顯你獨特文藝品味的影視文學作品,或是獨一無二的旅行經歷,反倒是最差的話題。

1)當你滔滔不絕剛剛看過的新書時

注意到過對方的白眼嗎?

我們常常認為,溝通對話的最終目的是與他人分享我們自己的見識。但哈佛心理學家丹·基爾伯特(Dan Gilbert)最近的一項實驗則顯示:傾聽者這一方,往往更願意聽到和自己的經歷有重疊的故事。

這項實驗的操作相對樸素,基爾伯特和他的同事們找來了一群參與者,接著讓他們聽故事。結果發現,聽到新故事的參與者,滿意度遠沒有聽到「感同身受」故事的參與者高。

所以,是當代生活已經讓我們完全喪失了好奇心嗎?顯然不是。我們依然會通過書籍、電影、旅行來拓展自己的視野。但為什麼在對話的情境下,我們接收新信息的能力就這麼差呢?

「羨慕嫉妒恨」是一種可能性: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和對方「分享」自己的經歷,對方卻很有可能在想:為什麼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這本書?為什麼我當時不在場?為什麼我沒去過那麼棒的地方?

不過,基爾伯特對此的解釋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特別擅長講故事。其實這種感受,在獨處時我們也有體會:有時突然感覺自己有個了不起的想法,但要把它寫下來發到朋友圈,都會感覺有些費勁;就更別說複述剛剛看過的好書,或是一段更加複雜的個人經歷了。

2)普通人講故事,

有這3個常見疏漏之處

講好一個故事,真的是很難的:知道哪些細節值得說,哪些細節應該扔掉,什麼時候設置「懸疑點」,什麼時候別給自己加戲——這些不僅需要訓練,也需要一些天生的自制力。

除此之外,美國知名演講培訓師尼克·摩根(Nick Morgan)認為,我們普通人講故事,還經常會犯這三個小錯誤:

首先,我們常以為好的故事應該和真實生活無限接近,應該是混亂的、多線程的、開放結局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對話語境下,對方還是希望聽到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

其次,我們會忽視好故事最重要的元素:衝突。製造衝突最重要的技巧,是能夠站在故事中其他人的視角看待這個故事。這一點我們往往很難做到;

最後一點疏漏,其實和上一條有些關係:我們在敘述個人故事時,很容易把自己作為故事的唯一主角。這很容易讓聽者覺得,「你廢話了這麼多,和我有關係嗎?」

3)實在想分享自己的獨特經歷?

試試程序員的「小黃鴨調試法」

說了這麼多,你也許會覺得我們邏輯不太對:初次見面,我怎麼會知道對方和我的經歷在哪些方面有重疊?

此話不假,但我們今天想要強調的,是一個心態上的調整:我們都想在初次見面時儘可能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具體策略是「說點對方肯定不知道」的事來彰顯自己的牛逼,很容易適得其反。

不過,如果覺得自己實在有不得不說的故事,那在赴約前做一些演練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具體的對象,我們建議借鑒程序員「小黃鴨調試法」的思路。

「小黃鴨調試法」的天才之處在於,它既是一個「他者」的溝通對象,同時也不會讓程序員因為擔心被同行鄙視而半途而廢,從而不斷督促程序員發現代碼中的漏洞。而當我們在進行故事預演時,或許也可以找一隻玩具小熊或是手辦作為模擬對象。

—END—

n

K計劃是一項情緒重塑計劃。

比起全人類,我們更關心你的情緒

n

更多詳情,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K計划行動組

推薦閱讀:

「性情兒童」的情緒安撫:馴服心中的「小怪獸」
你的壞情緒,暴露了低層次的認知
每天起床很生氣,想要揍老公!怎麼破??
家能給的安全感里,洗手間是最要緊

TAG:情绪管理 | 人际交往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