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和中間人策略
在階層固化貧富差距加大的今天,直接認識目標人物可能越來越困難,但是中間人,中間戰略,仍然是我們可以常用的人脈策略。
昨晚被一條財經新聞刷屏,最近風聲緊,對於該新聞是啥我都不能展開說,只能說懂的人懂,不懂的看不懂也就算了。
大家都知道我經常寫人脈關係,政商關係的文章,我個人尤其是對那些草根出身的大鱷結交上層人物的過往經歷很感興趣。對於普通人來說結交城堡的主人實在太難了,城堡里的主人是靠血緣維繫的,沒有血緣關係很難進入他們圈子的,凡事都有個例外,總有個別草根進入了城堡,當上了城堡的主人。
這些人究竟是怎麼做的到呢?
我從這本書《戰略論-間接路線》找到了答案。
1.先說說中間路線
李德?哈特,英國人,參加過一戰,經歷過二戰,是世界著名軍事理論家,戰略學家,與德國的克勞塞維茨並稱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上的現代戰略大師。他是《戰略輪-間接路線》這本書的作者。
李德?哈特在研究古今無數戰役時,發現間接路線實在是遠比直接路線更為優越,作者發現,這種間接路線,還可以有更廣泛的應用,所有的一切生活領域之內,它都是能加以解決,無論在何種情形之下,一個新觀念的直接攻擊,結果必然會挑起頑強的抵抗,使局面更難改善。若是使出出人意外的滲透手段,用側擊的方式,則其收效反而會更容易和迅速。
從政治領域乃至於戀愛場合,間接路線都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在商業方面,用討價還價的手段,則成交的機會可以較多,在任何的情形之下,要想說服一個人接受一個新觀念,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使他認為這就是他自己的觀念。
李德?哈特的中間路線這種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給了我在人脈關係這門學問研究方面很多的啟發。
2.通往富貴階層的中間路線
當今很多活躍在財經一線的大富豪,大企業家,論其出身有些人並不是紅色家族的後代,但是他們通過婚姻成為了高級領導的女婿,比如王建林,王石。可是成為了女婿一些問題都解決了么?
很多不愛動腦子的屌絲認為這些富豪成功全因為有一個好的後台,認為如果他們和富豪的差距就在缺一次轉折的機會,屌絲認為他如果成為了女婿會比前者做的更好。
屌絲之所以是屌絲,就是因為思考問題的能力太弱,把啥想的都太簡單。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像他們老丈人一樣厲害的人高級領導全國有很多,中國有3000個紅色家族,並且大部分紅色家族也是人丁興旺,人家不光有女兒,還有兒子。
兒子肯定比女婿在高級政治圈更受歡迎,畢竟那個是血緣關係。
所以進入了這個高級圈子不意味著就可以不努力了,這個圈子的競爭也非常的激烈。
這裡面的競爭強度不是普通人能想像得到的。
但是如今大部分有血緣的兒子們不見了,消失在眾人的視野里,很多很厲害的女婿們走上了前台,掌握了經濟大權。
看完中間路線這本書回過頭再看這個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些答案。
雖然他們是女婿,但還是外姓人,一步登天的機會距離他們很遙遠,但是他們相比完全沒有背景的草根來說,他們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中間人。
他們沒有機會一下接觸國家最高領導人但是他們的身份可以接觸到最高權力領導周圍的人,比如秘書,同僚,甚至他們的兒子們,女兒們。
有時候我們直接認識大領導很難,但是認識大領導周圍的人相對容易,中間人又叫引薦人,推薦人。中間人的一句話,比毛遂自薦,自告奮勇效果更大。
權力場上,敵人朋友又不會用字貼在腦門上,領導周圍信得過的人一句話,一個推薦,其產生的效果比自己努力要好萬倍。
認識了大量的中間人,把大量的中間人團結起來拉進自己的利益聯盟里,這是一種比血緣還珍貴的稟賦,所以他們最後能戰勝許多有直接血緣的紅色後代。
中間人的戰略不光可以解釋政治。
玩的溜的做政商關係富豪,我以前很詫異於他們的際遇,為何能認識很高級的官員領導。
後來我明白了,他們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能認識最高級的領導,而是通過多年的耕耘和積累。
這個耕耘和積累就是不斷的努力發展中間人,不斷的有人引薦,推薦,通過小領導認識中層領導最後再認識大領導。
這期間他們把中間人策略玩的嫻熟,通過中間人的引薦,背書類型下跳棋一樣,輕舟已過萬重山。
所謂的中間路線就是你從A 點到你想到達的B點,但是這中間根本無路可走,要麼放棄,要麼就是想盡辦法做出一個C點,這個C點雖然曲折,繞路,但是從達到目標的角度來看,仍不失為一條捷徑。
我們研讀很多案例,史料會發現,很多人都是在某次聚會認識了一個中間人,然後兩個人認識,並且開始合作的。
在階層固化貧富差距加大的今天,直接認識目標人物可能越來越困難,但是中間人,中間戰略,仍然是我們可以常用的人脈策略。
------------------------------------------
P.S.大家覺得本文好,請幫老李點個贊,老李我就知足了。能關注我公眾號更好,裡面很多知乎不方便發的資料,活動通知和乾貨課程。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紐約老李校長」,現在關注,後台回復阿拉伯數字「100」,可以獲得老李的100條江湖秘籍
推薦閱讀:
※寒門出貴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多讀兩本書
※關於《盧瑟經濟學》
※心理說:在社會階層日益固化的今天,為何我們更要重視教育?
※現實中我們一直穿梭在多個空間——評雨果獎作品《北京摺疊》(附小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