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到底什麼是價值?很多人暫時覺得價值是美食,是財富,是美色,是地位權利和榮譽。殊不知,最大的成就和價值,是比這些難千倍萬倍才能實現的—勤儉奮鬥帶來的滿足感,高貴靈魂付出後看見別人幸福自己也幸福的幸福感—這樣富有高尚的格按這樣的道(心理活動情感思想信仰)積出了德(行為傾向,心理活動的行為軌跡)。中國文化受佛教儒家道家思想影響,中國有位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按他的思想解釋,道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是意識帶領身體的方向,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道是在承載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順應這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去發展,提升自己。德由彳、十、目、一、心組成。彳表示與行走有關,登高、攀登。十指代直線,正確的標的方向。目是一雙眼睛,表示目光瞄準、直射之意。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心就是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所以德的意思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無,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德是在實踐昭示道的一切;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也就產生了品質。人在自我向上提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必定利於他人、利於眾生而被眾口所讚頌、立成品;此同時,其自願捨去其品所積累所得功名利祿的回報、反饋社會,即積累成德。
在這篇文章里我主要想分享一下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想法;最高價值的實現:如何塑造內心公正官—良心;責任感,愧疚感的形成以及理解他人—同情心的重要性。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人類所有的矛盾和痛苦都來源於人與自己,與別人,與自大自然的關係中。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或者發現周圍有親近的人,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與善意,不願意麻煩別人,給人感覺非常獨立但又不容易親近;或者有些人當自己有需要時,習慣用強勢命令的口吻要求親近的人,為什麼會出現我很需要找你,但是你不找我,我絕對不會先找你的情況?在我看來,這些人當中很大一部分人也許是在曾經依賴別人需要別人的過程中碰了壁,這樣的一個角色在過往的人際關係中沒有給TA帶來安全感。還有另外一種現象,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可以成為一個願意付出有責任感的人,尤其對於對幫助別人充滿熱情的人,當別人不接受TA的幫助時,TA也許會失落,當有朋友願意麻煩TA的時候,TA會感到對方的信任。可是為什麼有人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不願意主動付出呢?同樣的,過往的經驗沒有給TA激勵TA這樣做下去的愉悅感。
對於責任感很強的人來說,他們只會付而不會索取,因為付出時看到對方高興的愉悅遠遠比自己得到時的高興重要,自己吃的苦也就不算什麼,所以承受的人往往是能力和責任更大的那個人;而當看到別人成全吃苦的愧疚則遠遠比自己受苦更折磨人,所以自己得到的愉悅也不算什麼。責任感讓這些人成為寧可別人負也不負別人,成為無私堅強的人,成為慈悲沒有敵人的人。我先分享一下我對自己在各種情境和角色時的感受的總結和對自己的要求。
- 按照上一篇文章的思路,giver通常是把德作為自己的目標和價值的,利他的人通常是為別人而活的,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希望別人好的情感。就像亞當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中說到的,一切行為的根源都來自於在這個情境中這種行為帶來的情感。利他的人有幫助別人的慾望和看見別人高興而高興的巨大的愉悅,這種愉悅感強大到即使對方沒有做出相應的回報也無法改變,他們強大到總是可以不求回報總是可以理解別人,他們總是揚人所長補人之短,總是熱心的幫助照顧別人,他們施恩行善樂善好施,這種人我們稱他們善良。中國字講究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它承載著中國偉大的文化思想。善是會意字,從羊從言,本義就是像羊一樣說話才不會吵架、打架,才會有進一步產生合作的可能。羊是中國的吉祥物,祥字右邊就是羊,羊最大的特點是羊角內彎,它們打架不會殺死對方,人人向上提升為善,先天與生具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為良。在塑造人內心那個公正角色—良心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敏感觀察,理解和感受他人需求的同情心,即愛,繁體的愛中間是個心字,最早就是心的形狀,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們必須用心去感應,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切的感情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從而培養出一個人把別人幸福當作自己存在意義和價值的價值觀、責任感,責任就其真正的意義來說,是一個完全自願的行為;責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需要的響應,「負責任」就意味著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需求予以響應。在人性中,我們總是難以忍受看到別人的不好,從而培養一個人對自己不利於他人的不好行為的愧疚感。
大自然女神教給我們的人際關係生存法則,當作為一個付出者時:
- 愛別人永遠要像愛自己一樣,把別人看的重一點因為在每個人心裡「自己」都挺重要的。
- 但是老話講施恩勿念,對別人的好自己千萬別記,因為對於人性而言,受惠的人往往不會永遠記得感謝。
- 別人的請求能幫就幫,不輕易許諾,承諾了就一定要辦到,我們都體驗過很需要別人陪伴幫助的心情。
- 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別人的感受就一定要承擔責任表示愧疚,我們都經歷過別人傷害了自己得不到歉意的委屈感受。
- 我還特別想說一下對仁慈的理解,當人們擔心自己的部分大於理解別人的時候,人就會開始埋怨別人,以惡意對待別人,保護自己的同時就可能會傷害別人;只有在愛別人的時候,才會忘了自己,大多數人都只是為了自己這沒什麼不能理解的,要用同情心看待這個世界和所有發生的事情,觀察理解別人的需求,理解的基礎是感受,當人能感受到別人的時候,心就會變軟,心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杜絕惡意—拒絕說壞話和傳壞話》
網上時常發生網路暴力,也有人樂於或真的很生氣覺得自己很受害所以說壞話和傳壞話,從事心理復原諮詢教育,覺得有義務抵制語言暴力。首先,還是像上面說的,我們分享同樣的血緣和人性,生來就是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別人身上有的你都可能會有,今天的別人也許會是明天的你,把自己放在對方處境,孰能無過?檢討自己也許每個人都沒有資格評價別人,希望別人怎麼樣就怎麼對別人,如果希望別人理解寬恕你,就不要在別人做了一丁點有損你利益的事的情況下損害別人,如果你惡意攻擊了別人,那就要坦然接受別人在你做錯事的時候攻擊你。第二,此舉動本來就是在保護自己的時候傷害別人的自私表現,複述評論對方行為完全可以,但是侮辱別人人格其實完全無法反映本質,只能反映你自己的感受,同時暴露教養和修為,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不是尊重他人的行為。退一步講,就算文明的闡述了觀點,觀點也不是事實,而連觀點也不闡述直接詆毀,覺得別人怎麼樣的人也許只會讓自己的眼睛和心靈不再清澈。而聽壞話的人更應該客觀的明白每個人都有感受和苦衷,而不是一遍遍接著別人的口傳播惡意。
當作為一個獲取者的時候:
- 老話也講受恩莫忘,別人的幫助不管多大多小,都要value(重視)和appreciate(感恩),因為大部分人還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付出是珍惜和感謝的。
- 需要別人幫助時,一定不能要求和命令對方,一定要尊重所有人,請求別人是否可以幫助你,適當的表達每個人都是很樂意幫助別人的。
- 別人不小心做錯了事,或者沒有做到應該做的,千萬不要埋怨,埋怨其實就是一種報復行為。無論TA是否承擔了責任,尊重理解是我唯一會做的,諒人所難恕人之過。相信每個人都有在自己麻煩了別人,無意傷害別人,或者不小心弄壞了別人東西的時候,很擔心對方埋怨自己,而是希望對方可以以輕鬆寬容的態度理解自己。
- 愛自己只能像別人愛自己一樣,把自己看得輕一點,因為在所有人眼裡,「別人」都沒那麼有自己重要。
人際關係也許不容易,但對於一個Giver(給予者利他者)來說也沒那麼難,其實就是為對方著想。人類分享一樣的基因和血緣,分享同樣的善惡和感受,今天的別人也許會是明天的你,站在對方角度,自己在這種情境里的時候,如果希望別人愛我們,做錯事向我們表示愧疚,珍惜感謝我們,尊重和理解我們,那我們就要這樣對待別人;不能即希望別人這樣對待我們,而我們自己卻做不到這樣對待他人。我覺得不管什麼關係都要有距離,不管希望對方怎麼做,不管對方怎麼做的,永遠不要要求,駕馭和埋怨,要尊重理解,永遠給對方留一個空間。自己經歷種種互動後,記下自己的感受和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唯一能學到的就是將來知道永遠不要對別人做不希望別人對我們做的事。但當你無法做到愛護別人,承擔責任,感謝尊重和理解別人的時候,也一定要在日後坦然接受別人同等的對待;也許有人會覺得,總是付出不求回報,總是理解對方承擔對方的錯誤和責任是一種妥協,對自己不公平。但是我覺得,對於強者來說,任何事情都會成就TA,而對於弱者,也要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傷害和妥協,唯一能做的只有努力,好好學習多看書,當你爬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別人也沒有那麼討厭了,因為格局越大陰霾越少,好人是不窺探別人心中的陰暗,正視前方的走。
- 還有一類人就是Matcher(互利者),就像開頭的例子,為什麼有人害怕付出?對於這些人,對方索取時的態度和付出後對方的反應很重要,他們需要對方對自己的付出認可和感激,希望對方有同樣的回應和責任。在這就不討論Taker(利己者)了,其實利己的人段時間內覺得自己獲利了,但是並不適合長期的生存與發展,因為人人向上提升為善,互幫互助才能共同發展。我也在反省自己一貫的態度和處事,以前對自己的要求一直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反省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到的,發現只做到自己認為的讓對方舒服,一味的盲目的為對方著想,其實有可能是間接承擔了對方的責任和錯誤。並不是為了要對方怎麼對待你,而是除了自己做到上述要求,也有義務幫助,尤其是自己將來的孩子和家人,成為更好的人。在人際關係中,用恰當的方式,激發他們的感恩之心,學會尊重理解別人,讓他們感到責任感,愧疚感,這是我認為健康平等,互愛互敬的關係。所有行為都有相對應積極的回應,肯定和鼓勵,也有否定和打擊,以下舉倆個例子:
- 責任感:我看到過一段話:「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能給我們帶來積極的感受和意義:興趣、潛能、價值、積極情感、福流、人際關係、還有苦難。積極的力量不僅來自於積極的事物,也可以從消極的經歷中產生。無知和名利的追求只能滿足一時的慾望卻不能帶來長久的幸福感。做自己喜歡的並擅長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價值,維繫良好的人際和社會關係是從少到老積極發展的關鍵。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財富、地位全部交給孩子,你的孩子終身都不一定會幸福。教育的目的是規範行為培養習慣,你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達到目標以後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你的孩子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由此可見,鼓勵孩子做一件事,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愧疚感的人,在做這件事成為這樣的人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愉悅感是很重要的。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對責任感的解釋,責任感強的人會在「給」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給予是力量的最高表達。恰恰是通過「給予」,人才能體驗生命的存在,自己的力量、富足和能力。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她很好奇孩子們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愛自己,於是她問了很多孩子什麼時候覺得自己父母是愛自己的,孩子們的回答是她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一個孩子說我知道我爸媽很愛我,因為有一天,爸爸下班很晚,於是我給他燒了一壺水並且倒了一杯水遞給他,等媽媽回來了,我也倒了一杯遞給她。我的爸媽接到水的時候看上去很激動,眼眶濕潤聲音哽咽的拉著我的手摸著我的臉說好孩子,謝謝寶貝,爸爸喝了你的水都不累了。這個小孩說當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哽咽的時候,他知道他的父母和愛他。從這段故事中,我明白了這個小孩在付出和被需要的過程中感到了自己很重要,自己被珍惜被感激。要激勵孩子和別人付出,就永遠要在別人付出的時候,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很重要,一定要珍惜重視感謝對方的付出。在需要對方付出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命令和請求對於付出的人的付出來說,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定義。命令下的付出會讓付出的人感覺自己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是廉價的,是在討好或服務對方;而如果像奧巴馬激勵高中生努力學習時說的,如果你放棄了學習,不僅是放棄了你一個人你也放棄了你的家人和國家的未來,因為你的家人、你的孩子和國家的未來需要你發揮自己的才智培養自己的能力,解決他們將來要面對的難題。聽到這樣的話,人們都會覺得自己很有用很有價值,在付出和被需要時感到被愛,而只有被愛,才敢勇敢的毫無保留的去愛。
- 愧疚感:對於愧疚感也一樣,當別人沒做到或者做錯事的時候,首先不要埋怨,還是要尊重理解,保護對方的人格自尊。心理學研究過羞恥和愧疚,羞恥的內核包裹著自卑孤獨和脆弱,羞恥感和愧疚感的形成就是一線之差。差別就是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容易羞恥的孩子的父母會說:你看看你,真笨,你是笨蛋嗎?等等對於孩子這個人的評價和埋怨,羞恥感強烈的小孩在做錯事的時候怕別人發現,會躲起來把自己隱藏起來逃避責任。而勇於承擔自己錯誤的孩子的父母則會說:你這個行為會傷害別人的感受,你覺得我們這樣做會不會更好?你是不是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給對方道歉?但是不管你做了什麼,我都是愛你的。這種方式下成長的小孩會在第一時間大膽的承認錯誤。而為什麼有人會在需要別人和付出的時候表現得很強勢?為什麼會出現你不找我我絕對不會找你的情況?用動機老師的話說是因為在親密關係中沒有感覺到安全的人習慣錯誤的用排序思維代替聯結思維,也就是用權力代替愛,把人排出等級和高低貴賤,以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如果你不找我而我卻找了你則代表我比你需要我更需要你,所以我就輸了,輸贏就是典型的排序思維。其實應該理解的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羞恥自卑孤獨和脆弱。
所以我的總結就是:積極主動是健康關係的關鍵,主動的愛也主動的依賴和需要;在尊重立即對方的基礎上,和對方溝通對方行為帶給自己的感受;安全感一定是自己給的。
最後,過幾天是父親節了,在此寫一段給自己爸爸的話。
《致父親》
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爸爸,你是最善良的人,什麼是善良?一生為了別人而活,永遠高興別人好,愛別人永遠勝過愛自己。你是最仁慈的人,什麼是仁慈?擔心自己的部分永遠低於對別人的理解。只懂付出不懂索取的爸爸,看見別人開心永遠比自己開心更開心,所以自己受的苦就不叫苦了對吧?看見別人受苦自己的愧疚遠比自己受苦更折磨,所以學不會享受了對吧?責任感讓你成為了一個無私利的人。也正是因為你的偉大加上人們自身的素質修養,也許很多人學不會珍惜學不會感恩,學不會理解學不會尊重,學不會愛護你了,我可以理解,因為在你偉大光環下,別人怎麼會懂什麼是能力和責任,只會體驗什麼是作為人最基本的得到和享受。很多人覺得價值是美食,是財富,是美色,殊不知,最大的成就和價值,是比這些難千倍萬倍才能實現的—勤儉奮鬥帶來的滿足感,高貴靈魂付出後看見別人幸福自己也幸福的幸福感—這樣富有高尚的格按這樣的道積出了德,讓我覺得我這輩子最驕傲最大的財富就是我有這樣偉大的爸爸。三口皆為品,不管別人怎麼想,在家人心中你是永遠值得尊敬的,這就夠了。我發現作為你的女兒我越來越像你了,所以在爸爸面前我會把自己放的更低,作為人第一個要修鍊的角色就是作為子女珍惜感恩父母的責任,我會和我未來的家庭一起保護你,讓所有人尊重你愛護你。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醫務工作者在親人臨終之時忙於工作無暇探望一事被大力報道?
※如何評價為了孩子而偷東西?
※客觀的講,人類社會上還是弱肉強食各種潛規則,那到處宣揚的道德對個人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僅僅是謊言嗎?
※依靠法律,拯救不了「道德」
※小伙未給抱小孩女子讓座被連扇5個耳光,你怎麼看?